曾仕强:圣人效法易理,以象、辞定吉凶,最厉害的是......

知行合一,修己安人

《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易学的功能,除了以上四种,还延伸出两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透过易理文辞指导言论

《系辞上传》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象的表现,可以补“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不足。六十四卦可用来完整地表现事情的真情与虚伪。卦爻辞充分表达提醒的语言。三百八十四爻变化会通,可以施利于天下,鼓舞人心向善,发挥神奇的妙用。

二、依据易理变化指导行动

一卦六爻,表示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人生是阶段性的调整”,便是此一综辞的充分运用。将爻的时位,配合自己的性质,并随着时的不同,与个人身份、立场的转变,表现出合情合理的言行。

《系辞下传》说:“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经》所重视的,是变化的道理。象征这种变化的,称为“爻”。爻有阴阳上下的不同,加上时间并不相等,所以能表现出不同等级、类别的物象。不一样的物象,错综复杂地交互影响,就称为“纹理”。纹理有适当的,也有不适当的,于是导致了吉凶的不同结果。一般而言:“初难知,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上易知”,便是由于六爻的时位不同,反映出特定的时宜和物象。阴柔的爻,处于三、五的爻位,通常将有危险,而阳刚的爻,若是处于三、五的爻位,往往能胜任而获得吉祥。

《系辞下传》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透过卦的爻象来仿效,吉祥或凶险的结果,悔恨或憾惜的心情,都将因此而产生。我们若能依据《易经》所揭示的道理,发挥“不可为典要” (不能拘泥、固执于某一定规)的基本指导原则,依照此时此地最适合的方式,持续地随机应变,却不任意投机取巧,如此一来,我们的进退举止,应该就能够合乎易理的要求,自始至终保持高度警觉性,应该就可以保有无咎。

三、利用易象指导制作器具

《系辞上传》说:圣人看到天下万物,有一定的运动变化规律,于是就把它比拟为具体的形态,也就是大家常见的八卦图,称为“象”,并进一步模拟这些形象,制作成有助于生活的器具。

伏羲氏按照离卦的形态,编结绳子,做成罗网,用以捕鱼或围猎,十分巧妙。神农氏依据益卦的形象,砍削树木,制成犁头,用火烘弯树木,做成犁柄,当做除草的工具;又制定中午太阳正好普照大地的时候,进行市场买卖,使大家能以物易物,交相贸易,便是取象于噬嗑卦。

黄帝、尧、舜设置文物制度,垂下衣裳,无为而天下大治,也是取象于坤卦和乾卦。后来挖空树木做成船,砍削树木制成桨,这种水运工具,取象于涣卦。用牛驾车,人却骑着马匹,这种陆地运输的方式,取象于随卦。砍削树木做成舂杵,挖掘地面成为舂臼,用舂杵在舂臼上面捣米,做成食物,取象于小过卦。建筑宫室,以代替穴居,上有栋梁,下有屋檐,应该是取自大壮卦的形象。棺木的形象,和大过卦十分接近。

由此观之,中华民族依循易象指导所发展出来的科学技术,必然和今日的西方科技大异其趣。天人合一的精神,使我们不致破坏自然、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或制造出无情的毁灭性武器。

然而,易象又是从何而来?答案是从天然、自然的景象,经由我们的眼睛摄取出来。可惜一般人看不出所以然,因此圣人把它归纳成八卦,再演绎出六十四卦,加上各种变化,就足够我们取象作器了。

四、按占筮原理以占问决疑

《系辞上传》有一章专文,讲解占筮的详细过程,我们不希望诸位先进朋友在尚未明了易理之前,便进行占筮。以免一旦开始占筮,便养成依赖占筮的不良习惯。凡事不经反复推理,也不依现象及数据研判,便贸然占筮,倒果为因,以结果指导决策,反而误解、小用了易学。

反对占筮的主要理由,在于做人做事,应该重视过程的合理性,不应该只计较结果的利或弊。孔子说,尽人事以听天命。占筮也是一样,所占得的结果,很可能由于各种变数,而产生新的变化。何况人类的言行,不应该以结果来决定说或不说、做或不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正当的态度。可惜现代人非常重视结果,所以十分热衷于占卜。

五、依易经思维破除二分法

现代人深陷“二分法”思维的困惑,吃尽苦头依然执迷不悟,不明白《易经》在“一分为二”之后,立即以“二合为一”,来“把二看成三”的奥妙,而错把《易经》视为二分法的产物,用“阴就是阴,阳便是阳,阴阳是两种对立的系统”,来曲解和贬抑易理,实在是以不知为知的笑话。

阴阳是一元,因为它是一体两面。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两者可以互变。但是一元之中,内含阴阳两种不同的性质。好比离心力和向心力,都是力,却方向刚好相反。我们特地把这种一元之内,含有两者不同性质的太极,称为“一之多元”,便是把“一”和“二”统合起来,成为一之多元的“三”,表示变化无穷,可以对应到各种不同的情境。

其实,许多人读不通易理的原因,即在以“二分法”的思维来解读《易经》,也不明白“铁口直断”,根本就是二分法思维中“二选一”的结果。到底是《易经》误导了我们,还是我们读错了、扭曲了易理?值得大家深思。

用三分法思维来解读《易经》,才能够真正做到“不可为典要”这种不被文字局限思维的境界,充分发挥“唯变所适”这种顺应需要而知所变通的功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才能得以实现。

六、由易理推演而自我心易

《系辞上传》首先指出:我们平日若能观象玩辞,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而第二次指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时候,还特别说明这是大有卦的上九爻辞,并且附有孔子的解释:上天佑助的人,是那些能够自觉,顺应天道而行的人;是那些待人诚信,不但履行诚信的道理、尊重贤人的意见,而且能够自律的人。可见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至少应具有下述三大要件:

1. 自天佑之并不是上天单方面的行动,而是“自己”和“上天”双方面的密切配合。当自己不努力时,上天就不可能保佑,因为自作自受是自然的规律,即使是上天也不能够违背。天助自助者,是有条件的,必须严守。

2. 自天佑之,把“自”字放在前面,并非不尊敬天,而是先后的次序,不容忽视。自己先遵循易理而行,还要时常存有谢天谢地的心,不敢狂妄自大,上天当然佑之,否则便没有天理。但这是上天的事情,人管不着,也不用管。

3. 人不能期待上天佑助的主要原因,在于确立“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的信念。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要负起完全责任,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心态。对上天,我们只能祈祷、感谢,不能够提出要求,以免干扰了上天的公正态度。

圣人效法易理,以象、辞定吉凶。我们效法圣人,同样由象的变化和爻辞,来推测事物的吉凶,判断行事的得失。透过自我心理建设,寻找此时此地的合理平衡点,用心调整自己言行,以期持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心易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