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借人借钱我没有,不过你那块地得给我
01.
在《战国策》西周篇里,有篇关于借粮不成还失块地的故事。
楚国攻打韩国的城池——雍氏,战斗进行的如火如荼。
其他各国吃着瓜观望着,谁也不参合,你们两家先干架,之后了再说。
原本在安心吃瓜的西周,突然被韩国拍了一把,说:你得给我借点兵借点粮。
西周君对此感到忧虑,就与大臣苏代商量对策。
苏代轻飘飘地说:老大你不必忧虑,这事我来办。我不仅能让韩国不向咱们借兵借粮,还能给咱们得到韩国的高都。
西周君听乐了:兄弟是这,你如果真能做到,那以后我们国家的政事就交由你来打理。
这里我们看看西周君的两次心情转变,一次忧虑,一次开心,基本逻辑一致——
要拿我东西,忧虑;要给我东西,开心
韩国问我借兵借粮
苏代给我得到土地
------------
所以,韩国让我忧虑,苏代让我开心
趋利避害人之本性,随性生出忧虑喜乐。
02.
为了老大的开心,也为了自己能施展抱负,苏代就去韩国拜见了韩国相国公仲侈。
苏代一开腔就卖关子:您难道不了解楚国攻雍氏的计策?
公仲侈被问懵了。
苏代告诉公仲侈,当初楚将昭应在攻打雍氏之前给楚王的说辞是:
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士兵粮草已经打没了,现在没能力守城池。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攻打雍氏,不出一个月就能搞定。
而现在楚国围攻雍氏已经五个月了,还无法攻克,这使楚国陷入了窘境,楚王都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了。
我们来看看苏代为了说服公仲侈,引用了昭应给楚王的论述——
(如果)韩国兵弱粮缺,(那么)我们一个月可拿下雍氏
现在五个月了(即一个月没拿下)
------------
所以,韩国并非兵弱粮缺
这是通过否定后件来否定前件的条件推理,讲得通。
并根据这一结论,昭应的老大楚王会有自己的推理——
如果韩国并非兵弱粮缺,则楚国可能放弃攻取雍氏
韩国并非兵弱粮缺
------------
所以,楚国可能放弃攻取雍氏
这些都是苏代引述,还没有表明他自己的真实意图。
03.
苏代有自己的算盘。
他接着对公仲侈说:
恰恰在这个时候,您如果向他国借兵借粮,这不明摆着告诉楚国你们韩国已经弹尽粮绝了吗?
如果昭应知道了,一定会劝说楚王增兵攻取雍氏,那时雍氏必然失守。
这时苏代给公仲侈导入了一个推论,不管你真实情况怎样,关键你得让楚王(关键人物)觉得你怎样。
具体推理——
如果让楚王觉得我兵强粮草充足,那么雍氏可以守住
如果让楚王觉得我兵弱粮草不足,那么雍氏可能失守
要么不借兵不借粮,要么借兵借粮
------------
所以,要么雍氏守住,要么可能沦陷
你公仲侈是韩国相国,你自然不愿看到雍氏被楚国攻占,于是只能选择“不借兵不借粮”。
这样雍氏之困将解,兵马粮草也就不用向西周借了。
04.
交谈持续着。
公仲侈听了,说到:这好啊!只是…我的人已经去了西周了。
苏代应达到: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大怒:我不向西周借兵借粮就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还要送地!?
苏代却不慌不忙,说:把高都送给西周,西周必定再次跟韩国修好,原先罩着西周的大哥——秦国,知道后必然大为恼怒,会与其断绝使臣来往。其他诸侯国亦将如此。
公仲侈疑惑这又怎样呢?
苏代解释:西周断了与秦国等其他国的交往,仅单单和您韩国好,您这就是在用一个小小的高都,换取了一个完整的西周,您为什么不愿意呢?
苏代在这里没有理会公仲侈的理由“已经派人去了西周”,而是直接开启了一个新话题“送块地给西周”。
这样说的逻辑是什么呢?
如果韩国把高都送给西周,则西周就会与韩国交好
如果西周与韩国交好,那么秦国等诸侯国就会与西周翻脸
如果秦国等诸侯国与西周翻脸,则西周就会失去他的盟友
如果西周失去了他的盟友,则会更依赖于韩国
如果西周更依赖于韩国,则韩国就更容易控制西周
------------
如果韩国把高都送给西周,就能更容易控制西周
这一串的推理,落脚点就是“如果送个小块地,就能获得个大块地”。
这样的生意你韩国愿不愿意做?你公仲侈觉得好不好?
当然了,如果上面的每一条推论都符合事实,那么这个买卖指定赚。
公仲侈利令智昏,也没做合不合事实的考虑,反正逻辑上是讲得通的,于是点头称好,停止了借兵借粮,还将高都之地送给了西周。
最后楚国因雍氏久攻不下,撤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