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上海城市管理好了,快赶上北京十几年前的水平了
北京去过很多次了,第一次去是十年前,当时的北京南站还特别破旧,也很小。北京当时的交通也主要依赖公交,而不是地铁,北京的地铁比较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奥运会以后。当然,当时上海的地铁系统也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还是要依赖公交。但当时上海的地铁网络比北京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时在杭州和上海已经生活了五年多时间,所以习惯性的买东西就找连锁便利店。因为除了连锁店,其它便利店比较容易买到假货。但当时的北京主要的还是各种小杂货店里买,很多都是穿墙打洞的那种小店。
当时住一个朋友家里,白天我俩出去吃饭,也很不方便,步行半小时才到了一个东北饺子馆,附近步行半小时半径内没有其他的饭馆。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上海基本上不存在,每个小区周围都有一些便利店、大小餐馆,生活是比较方便的。
大概2010年去北京,早上从宾馆出来,想着找个地方吃点早饭,哪怕是买个煎饼果子也好,但是走了半天也没找到一个卖早点的摊子,只有那种铁皮房子卖豆浆包子啥的,不想吃,就干脆没吃。
大概2015年去北京,打车的时候问出租车司机,现在有了这么多网约车,打车是不是方便了?司机的回答让我感觉很意外。他说,大家都能打到车了,但是打到车了都堵在路上,有什么用?当时北京的出租车大概六万辆,而网约车达到惊人的47万辆。
在网约车出现之前。上海的出租车应该说是全国管理最规范的,拒载之类的问题也比较少。而在北京,和在西安之类的城市一样,打到车司机不开门,先问你去哪儿,不顺路?不去。网约车出现之后,上海的出租车也一度岌岌可危,但后来出台网约车管理规定,上海的规定是最严格的,其它地方也基本上是参照了上海的规定。
有一次从北京回上海,站在路口打车,等了四五个红灯,才只等到一辆空车出租车,司机是个老大妈,问我去哪儿,我说去北京南站,司机说,不顺路,不去。迫不得已,只好用滴滴叫车,一分钟就来了。
在上海虽然打车也需要等,但是基本上还都是能打得到的,而在北京现在如果不用滴滴,基本上就打不到车了。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北京出租车这个现状,给人第一印象是非常差的。
换句话说,网约车在北京和上海的作用完全不同。在上海是破坏性的,而在北京则是现有交通体系的补充,而且是有益的。因为上海有没有滴滴,都可以打到车,而北京如果没有滴滴,能不能打到车就要看运气了。
回到上海,出了高铁站,虽然很多人都在排队打车,但是秩序很好,大家都在排队等着,出租车也源源不断的从外面过来,所以大家等得时间都不长,就能打到车了。我身后两个刚来的外地人也在感慨说,上海的高铁站打车居然这么有秩序。
前一段央媒也批评过北京南站的问题,说北京南站成了北京难站,作为对比对象的就是上海虹桥高铁站。前几年,媒体也批评过北京南站打车宰客的问题,但似乎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而这其实就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问题,北京的出租车没管好,高铁站也管不好,都是一样的原因。
还有北京的高铁站和机场,习惯了上海的人第一感觉就是特别乱,尤其是机场。上海的机场都是比较安静的,人流量虽然也很大,但是环境给人感觉没那么嘈杂。而北京机场给人感觉简直和中西部县城长途车站的体验差不多,乱糟糟的,又特别吵,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不过,过去了这么多年,北京的城市管理水平不仅没有赶上上海,反而是上海在向北京看齐。这两年北京和上海都大搞拆违,很多原本对老百姓日常生活比较便利的小店都被拆了。十几年前下了地铁走回家的一公里路上,有很多便利店和小餐馆,现在全没了。夏天特别热的时候,走累了想买瓶水,都没地方买了。回到了十几年前的北京那种状态。
所以我搞不太清楚北京和上海拆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了方便管理,还是让老百姓生活更舒服,更便利?原本大街小巷两边的违建小店确实不怎么美观,但起码对老百姓来说,还是让生活更便利了。现在年轻人固然可以宅在家里不出门,什么都在网上买,但对不习惯在网上买东西的老年人来说,就特别不方便了。
拆违的一个理由也许是原来的违章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北京去年底确实发生了大火灾,而且死了人。但作为管理方来说,面对这种问题,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把这些违建一拆了之,只图管理方便,完全不管原来在里面住的人。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作者:萧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京东、天猫、当当、亚马逊等各主要平台均有售,需要签名版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