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古墓里化为灰烬的古人都在笑21世纪的你太迷信!

今人迷信起来,

有时候让古人都发笑!

来来来,带你走入新世界~~

文 | 春梅狐狸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朋友圈,转载请后台联系申请授权)

将近2年前,本号曾经写过一个古墓里常见的一个题材启门图,表现为墓室里以壁画或浮雕的方式刻画出一个半开门的女子。

部分启门图形象

当时的文章见《她站在门内,她探出门外,是否要追随这场古墓之旅?》。

这是一个有趣、神秘又考验想象力的题材。古墓、半开的门、女子,仅仅这样三个元素就构成了空间与时间,乃至生死上的无限思考。这或许是古人留下的谜题,也可能是后人的自作多情。

但前阵子看到一位博主对这个题材进行了一番危言耸听的诠释,尽管@博物杂志 很快进行了驳斥,但是依然传播甚广,这里面还有@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 这样大家认为应当对于这样的东西严谨考证再三才能发微博的蓝V推波助澜。

错解启门图的微博,及其下面的热门转发

我很赞同@真主钦点仁波刀 说的:“把傻逼的迷信无限细化,你就是又善良又有文化的人了。”很多错误和谣言往往就是通过包装成对你有益的样子传播的,受害深重的有食品领域、养生领域,即便我爱好的服饰这么冷门领域,也不匮乏这类谣言。

最常见的服饰谣言,不是我之前抨击过的《左衽?右衽?你暴露的正是对服饰史的蛮横无知!》,毕竟汉服对于普通人来说浪花是不大的,而是那些关于服饰颜色和款式,正房能穿,小三能穿的说法。

比如,把诞生于影视剧的凤仙装说成大家闺秀穿不能穿,新娘不能穿云云,感觉一听就是哪个裙褂商家炮制出来的。(相关科普见:《民国剧和“小凤仙装”:臆造服饰的创造与发展》)

又如,说嫁衣必须是红色裙褂,二婚只能穿粉红或金银,完全忽略裙褂早就演变成以工艺的繁密程度来定价位级别的现状,级别最高的褂皇因为重工所以整体几乎被金银线所覆盖。没道理二婚反而要穿贵重的褂皇,而头婚反而没得穿吧。(相关科普见:《裙褂:传承有序的中式礼服的典型案例》)

汪圆圆的裙褂

而由于中国视死如生的葬俗,墓室壁画不仅仅不会被忌讳,还会成为研究古人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不仅仅有出行和宴饮这样的生活场景,还会有建筑家具这样的生活器具。

所以如果你放开心胸去看,你会发现墓室壁画是古人留下的影视胶片,一幕幕放映着古人对于生活的美好想象。

我因为经常写古装剧服饰纠错的文章,所以经常会收到一种无力的驳斥叫做——真按照古代那么做,审美接受不了呀!这个时候,真该叫他们不要只看电视电影啊,去看看那些古墓壁画,是多么鲜活有趣啊!

北齐 徐显秀墓壁画

东风里辽代壁画墓

如果说,墓室壁画放映的是人间的悲欢离合,那么寺观壁画描摹就是是真正的东方魔幻了吧!

这里有衣袂飘飘的神仙,穿着古人穷极想象的华丽而尊贵的服饰,熙熙攘攘共赴一场天上的盛宴。

永乐宫壁画

却也有被俯视的、被慰藉的人间,那些从天上角度看下来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古人借此倾诉着朴素的善恶与因果理念。

开化寺壁画

而我国壁画最为精美繁多的是山西省,目前至少有两个山西壁画展在举办,一个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与云冈石窟艺术》,另一个则是让上海博物馆拆掉了大门也要复原出一整个墓室,一天只接受两百人现场预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在粗粝的壁上绘出最精致而质朴的画面,便是壁画!

那么如何从入门到精通地看懂壁画呢?推荐上海博物馆为此推出的《壁上观》一书。

上海博物馆馆长在新书发布会上

这本是我国几位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专家、艺术史专家、考古学家关于壁画的论文集,但是相比一般论文集,这本书图片量也很大,降低了阅读难度,而且分量很足,拿回去啃一年都算你吸收快的!

是的,【大尾巴书房】有售哦!原价150元,我自己那本就是原价从上海博物馆的文创书店买的,然后又吭哧吭哧地背回来,这书真的非常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