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更想纪念那个为报血仇而掀起春秋霸业战火的伍子胥【端午后特辑】
其实不是我爱写节日后特辑,只是因为我懒,每次在放假前用完库存的稿子。
之前的某节日后特辑《牛郎织女为什么还没分手?这该死的传说,你们竟然觉得是爱情!【七夕后特辑】》
文 | 春梅狐狸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端午,并非只有屈原
其实从端午这个节日名称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节日最早是与时间节气有关的,与具体的历史人物无关。端午的其他别名,如端阳、端五、重五等等,也都是从日期出发的。一般认为端午即午月午日的意思,午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则需要另外推算,一般家中手撕日历里会有标准。
端午起源古老,可能比屈原所在的时代肯定还要早了许许多多,以至于它最初的起源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里就提出了“龙的节日”这个说法,并且从竞渡、粽子的习俗推论其源头应该在南方吴越等地。而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如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等也几乎都是南方人。
五月五日……是日競渡。採雜藥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云。起於越王勾踐。不可詳矣。
——《荆楚岁时记》
△ 屈原像 伍子胥像
不过任何历史话题都有一个共同点也是本号一直强调的,它们都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着的。没有人会否认端午节起源与纪念屈原是一则谎言,但是这则谎言之所以流传至今且越来越流行。中国的节日往往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升华于某个有普世价值的光荣意义,而屈原对于端午节来说就是那个意义所在,所以闻一多先生也说自己要佩服那个扯谎人的“无上智慧”。
独尊屈原的意义几何?
但是屈原的意义是什么?虽然屈原只有一个,但是解读却有千万种,对于闻一多先生来说是“不能生的光荣,便毋宁死”。这个提法是非常具有闻一多本人特色的,他本人的一生几乎就是这个写照。毕竟谁都知道纪念屈原的价值观是爱国,然而爱国者与爱国者还是会掐起来就是因为哪怕是爱国彼此也是有不同的方法论的。
△ 油画《红烛颂》
与屈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和端午节渊源颇深的伍子胥。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习俗广泛流传江浙等地,也就是闻一多先生所认为的端午节起源地范围,且伍子胥早于屈原两百年多,历史上也有不少文献指出过端午并非纪念屈原而是伍子胥。
这里我们不讨论两个人谁才是端午节的正宗,只是想讨论两个人作为端午节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不同意义。
△ 蒋兆和 屈原像
伍子胥与屈原同为楚国人。我们如今看屈原,总觉得屈原的故事除了满满的不得志还有无奈,但是伍子胥的故事显然更加快意恩仇,几乎就是一个拿男主剧本的大魔王。
快意恩仇的大魔王伍子胥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重臣太子太傅,被诬陷作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极有才能,所以怕日后报复楚国,所以用伍奢作为人质要挟他们前来。虽然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伍子胥的哥哥却担心父亲去了,而伍子胥却逃往了吴国。而后伍子胥辅助吴王阖闾,“七荐孙子”,而后与孙武一起入了楚都郢,几乎将楚国灭亡,这也是孙武一生最为著名的战绩。
△ 著有《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
当时听信谗言诬死伍子胥父兄的楚平王已死,据说伍子胥掘墓鞭尸,报了血仇。
然而他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阖闾死后夫差继位,伍子胥认为应该灭掉越国,而夫差不听,其后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不过这是后话了。在这之前,伍子胥被夫差逼死,尸体沉江。后来吴国被灭,夫差自刎,死前后悔未能听信伍子胥的话。
△ 李阳鸣饰“伍子胥”
伍子胥与屈原的故事其实有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我们谈屈原,最多谈的是理想,无论后来的人们怎样去解读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主张,去研究他的那些官职名称究竟如何解释,屈原对于楚国来说其实影响都是不大的。但是伍子胥是一个杰出的实干家,不仅才干出众,而言极具眼光。他“七荐孙子”让中国历史上这位最熠熠生辉的军事家孙武不至于被埋没,他辅佐两代吴王,几乎成就吴国霸业,若不是夫差听信伯嚭谗言,这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应当是诞生在吴国。
△ 伍子胥造像(相传姑苏城由伍子胥营造)
得到屈原和司马迁推崇的伍子胥
本来伍子胥的一生先抑后扬又壮志未酬,已然是出众已极了,但是他的人生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污点,便是在他攻楚以后掘墓鞭尸。但是这一问题本身有很多疑点,主要争议在于是鞭尸还是鞭墓?伍子胥鞭还是吴人鞭?还是根本就没有此事?这里就不扩展开去了。
而有意思的是,屈原作品里曾经多次提到伍子胥,采用的都是歌咏的态度,甚至隐隐有追随伍子胥的意思。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涉江》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惜往日》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tì]。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悲回风》
△ 傅抱石 屈原
到了西汉《史记》里写的已经是明确说他是掘墓鞭尸,可司马迁却依然一副夸赞的语气,评价极高。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史记·伍子胥列傳》
这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当时对于君主象征国家这个问题看得极淡,另一个则是当时对为血亲报仇成就大业又极为推崇。
难寄爱恨的矛盾“伍子胥”
伍子胥的形象相对于屈原是更为复杂。他对于吴国是一个忠君的能臣,对于楚国却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复仇者;他曾是逃亡吴国沿路乞讨的落难者(一夜白头的故事也跟伍子胥有关),对于孙武又是赏识有加的伯乐。几千年历史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在他不同的侧面里做着属于自己的文章。
端午祭祀伍子胥的风俗里也体现了这种矛盾,一方面人们认为水患来自于伍子胥的怨恨,一方面人们又将他封作“涛神”,划着龙舟在端午这天迎接他,另一方面人们还怜惜他被夫差冤杀而纪念他。在民间,人们敬他、爱他又怕他,他很像一个侠客,爱憎分明,无惧后来者的评说。
△ 伍子胥藏匿淮水间,选自月冈芳年绘《月百姿》
要讨论屈原是不是一个好人很简单,因为他的履历和形象都很简单,但是要讨论伍子胥就难的多了。
从大历史观看,春秋争霸是为了吞并小国成就霸主,实现局部统一,在这点上伍子胥是一个顺势而为的杰出人物。但是从当时历史看,他对楚国连年用兵,祸及无辜,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屠夫。至于他那点鞭尸的事迹反倒显得微不足道了。
△ 京剧《伍子胥》
△ 京剧《屈原》
大概是因为历史上从来不乏屈原这样郁郁不得志的人物,只是大多数都没有他这样的才气与自沉殉国的时机与勇气,反倒缺少伍子胥这样可以为了报血亲之仇掀起天下战祸的人物,而且他有能力做到且做得极为耀眼而出众。所以这两者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伍子胥一点。从价值观去解读,屈原是一个安全而保守的选项,而伍子胥这个答案太危险了,现在的人们提屈原而避讳伍子胥。
可是每个人心里的那个天使不一定会活成屈原的模样,但是那个恶魔可能会向往做一回伍子胥。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