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缬:将点点繁星穿在身上 | 人间万物

我写公众号的选题比较随意,有时候是看过了什么电视剧,有时候是买了什么东西。「人间万物」就是“买买买”引发的小栏目,有时候是评测,有时候是科普。总之,还是那个原则,万事我们就是要较真出β格来!

「人间万物」往期文章:

是白菜还是鸡肋?《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你今天买了么?| 人间万物 

西域风的源自中国的日本文创:四天王狩狮纹锦卡包 | 人间万物

爱好传统服饰久了,就很容易买一些路人眼里自带“民族风”标签的衣服。当然,“民族风”的取向有很多种,可以显露出传统工艺风格可以算作是其中一种。

我前阵子在某宝买到一件kurta(款式介绍参见《几种常见的“印度传统服饰”该怎么分呢?一起来拯救自己的浆糊脑子》),虽然是印花的,但是图案风格却与“绞缬”相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扎染”。

△ 印花kurta

扎染的图案具有明显的晕染边缘,属于工艺表现特征比较独特的。但是我们一般在某宝上看到的扎染图案都比较大,很少这种比较小的。

特别说明:本文所举的非文物类案例,因为难以验证,所以以图案表现风格来判断。案例中会包含使用印花或其他方式仿制扎染风格图案的,并非全部使用扎染工艺制作。

△  某宝扎染衣

所以我立马想起北朝的绞缬绢衣、绞缬绢片,也是这种繁星点点式的绞缬图案。由于图案单元比较小,所以远看是一种有变化的波点效果。

△ 北朝绞缬绢衣

△ 北朝绞缬绢片

△ 印花kurta

萌点就像CP的糖,一定要自己找的才好嗑(尤其最近我跟多年前的女神面基,翻了大家的旧照,发现当年的种草机是真的种草,款式都是自己对着文物找,参与商家的设计选料和制作,跟现在那种暗戳戳吃拿卡要相比简直雷锋)。当下就觉得这个设计太值得入手了(而且也是真的不贵),买回来顺便写一篇“绞缬”唠唠呗~

特别说明:波点有裂纹的不一定就是绞缬,蜡缬也可以做出类似效果。

△ 唐 朵花纹蓝地蜡缬绢 / 丝博

古人的印花——缬

前面提到了,“扎染”是现代人的通俗叫法,古代称作“绞缬”,也叫“撮缬”。

缬,是一个现在不常用的字,指的是防染印花工艺

xié

古代有“三缬”,就是三种防染印花技术,分别是绞缬、蜡缬、夹缬。前面两个现在俗称扎染和蜡染,而夹缬是用镂空的板子夹住布料,来达到防染印花的目的。

△ 正仓院藏绞缬

△ 正仓院藏夹缬

也有“四缬”的提法,第四个是“灰缬”,也就是民间常见的蓝印花布。

△ 明墓出土的蓝印花布

什么叫做“防染印花”呢?

所谓“防染印花”,就是在织物染色之前,做一些防染处理,使它在染色的过程中不上色。

比如,“蜡染”属于使用物理防染剂,涂上去的地方不上色,特点是蜡干脆易裂,所以图案中间会有裂缝。

又如我们本文聊的是“扎染”,是用机械防染的方式,特点是捆扎力量并不均匀,所以边缘晕染效果明显。

“防染印花”对于天然面料、传统工艺来说,是有明显优势的。但是对于现代很多合成纤维和工业化来说,反而成为了成本比较高、效果不够突出的存在。

所以说,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力下,它就会有不同的评价。

与“防染印花”相对的是“直接印花”,手绘、盖印这些都算在内。

△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

还有一种叫做“拔染”,是把织物先染色,然后使用一些药水破坏染料。不同的染料,拔染剂不一样,因为算是一个化学过程。(我以前找资料的时候发现国内的染色体验工坊不太有这种,但日本之类的倒是搜到不少)

△ 传统纺织品印花分类(图表重制) / 郑巨欣

虽然说“三缬”“四缬”是古代的防染印花,但“缬”字的最初本义可能只是“绞缬”,而后才成为了某种统称,用来称呼不同的防染印花工艺

缬,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

——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班斓谓之缬。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这些话不仅说明了“缬”字本义,还解释了“绞缬”的方式是用线绑扎,从而显现花纹。

其实我们之前介绍过的《ikat:贯穿世界古老文明角落的染织工艺》,是将经纬纱线在织成布匹之前捆扎染色,也算是广义的“绞缬”的一种。

△ 日本絣织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眼花缭乱的绞缬图案

历史上留下来许多看似与图案有关的缬名,比如鱼子缬、鹿胎缬、网纹缬、朵花缬等等。不过古人命名上,并不会严格遵照分类方式,所以会混杂着一些以颜色命名的、材料命名的,于是就很难与文物一一对应了。

关于名物对照的困难,之前在《历史的“名”与“物”:你的名字,是最短的谜题 | 经典旧文》、《我们问了扬之水,怎么看她的明代头面名称被质疑的声音?》、《“传统色彩”是如何考证出来的?学者们是这样读懂古人的色号》、《「百迭裙」发明记:如何将“牙慧”包装成“真理” | “汉服”溯源》里都有提到过。

这里也就不再考证哪个是哪个了,说实话也没这个能力,更不敢胡吹这个牛。只是用文物来证明一下,“绞缬”可以做的图案实在是非常多。

△ 绞缬的不同图案 / 中国数字技术馆

绑扎的大小、方式都会影响图案。除了各种“圆”,还可以组合出多种图案,比如条纹、波点、网格,甚至是装饰画类相对具象的东西。

△ 日本绞染

△ 绞缬装饰画 / 国染馆-首席杂工

记得友人提到过,日本有卖染完未解绑的扎染工艺品,拆开来的过程就像解密。如果从文创产品的角度去看,比只是拿文物照片来喷印,显得有趣味也更有特色。

之前跟友人讨论过,如今文物看待的尴尬,是对工艺的忽视。就比如图案,我们只觉得绞缬效果如水墨,但是真的做成水墨,那其实反而不是绞缬了。这也是我买那件kurta的惊喜之处,因为扯着大旗说自己服装效仿魏晋的人太多了,其实根本没一个人愿意去认真钻研那些文物的工艺。

△ 日本和服 / 网络

绞缬的多种工艺

让绞缬工艺绽放无限可能性的,是绞缬的工艺方式,它不仅仅只有扎绑这样而已。王㐨先生曾经通过观察文物+民间考察+实验的方式总结出四种类型的绞缬方式——

1,打结法

不使用另外的材料,通过布料自身的折叠和打结来形成花纹。

△ “打结法”示意图 / 王㐨

△ “打结法”成品 / 王㐨

△正倉院藏品

2,绑扎法

最典型的扎染方式,用绳子之类的绑扎面料,达到防染印花的目的

△ “绑扎法”示意图 / 王㐨

△ 正仓院藏品

3,缝绞法

在绑扎的基础上增加了针线的穿缝,形成的图案更细腻多变(很多大神用的其实是这种)

△ “缝绞法”示意图 / 王㐨

△ 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有明显针眼

4,夹板法

和夹缬的方法有所不同,夹缬的板是雕花的,将图案预先雕出,夹板则是用几何形的小板配合折叠绑扎,一些有晕染效果的几何图形很有可能是这种方法做的。

郑巨欣没有把第4种算在绞缬下面,而是增加了前面提到的《ikat:贯穿世界古老文明角落的染织工艺》,所以也是4种。

绞缬的服饰风情

当我们了解工艺之后,就可以从一些图像塑像上的图案去推测它们曾经是用何种工艺来实现的。

当然,实际这种推导过程要比我这里提到的复杂许多,因为不同时代的工艺发展和流行偏好是不一样的。使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染料,工序先后,都要列入参考。

但是总体而言,有些工艺的特征是像“绞缬”这样很强烈的。波点如“绞缬”,魏晋时期发现最多,直到唐代依然屡见不鲜。

△ 阿斯塔那出土木俑

△ 毕家滩出土

时代相仿的还有,在《平昌冬奥开幕式上的那些值得了解的服饰知识》上刷过存在感的舞踊墓。虽然实在是模糊不清,但结合时代,是非常值得怀疑它也是绞缬。

△ 舞踊墓壁画

除了波点,正仓院也常有几件风格独特的“绞缬”。因为几何感更重,所以扑面而来一种现代风格。

△ 正仓院藏品

这些图案看起来真的很现代,所以很多人将时尚T台的条纹和文物中的条纹着装拼凑在一起。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建立在工艺基础之上所实现的。就拿条纹来说,我们在《技术如何与艺术交融?古人的回答是,丝绸服饰!》就已经介绍过使用牵经的方式来实现了,这里有绞缬,以后还会聊到别的工艺。这些细微之处都是需要靠知识和实践去探索的

任何一种工艺都不是孤岛,比如“绞缬”和“夹缬”、“蜡缬”在工艺、风格上还有模糊地带,但是也只是发生在那些边缘部分。决计不会像《“破裙”隐秘往事:被遗忘的汉服“片裙”“褶裙”之战 | “汉服”溯源》里提到那样,将“缬”的效果误认为拼布,那就是莫大的笑话了。

△ 唐 锦缘绢地绞缬吊带裙

总的来说,已经发现的实物是必须要参考的。比如我们常见的唐代壁画里女性裙头,花卉图案又比较简单的,结合现有发现往往会偏向工艺是缂丝。而我们往往看到一些所谓专家,却是用机绣去做,用绣花来包装,这明显就是露怯了。

△  阿斯塔那的缂丝带

“绞缬”的实物最早可以找到扎滚鲁克出土的,时代大约是中原地区的春秋战国。风格上也很有趣,像程序员的格子衫。

△  扎滚鲁克出土

如此看来,它极有可能也是外来输入的工艺。之前在《ikat:贯穿世界古老文明角落的染织工艺》里已经有人问过,为什么中国大部分汉人地区是没有ikat的?

虽然讨论起来,这些工艺各有各的美丽,似乎失去它们是一种遗憾,甚至是一种落后。实际上,恰恰可能是因为汉人地区染织工艺在前期发展得太快了。就像《聊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成功复制背后的历史与科技》、《探寻汉锦织造之谜:一条曲折的学术弯路》、《重量不到50g,素纱襌衣的技艺是否真的冠绝古今?》里介绍的那样,如果你早早地能用提花做出灿烂的五彩织锦,还会迷恋这些么?

跑得太快的人,会更快接近目的地(虽然最后摔倒在终点线前,这是另一个故事了,以后会聊),但也会错过路上的风景,自古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