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两次“成为自己”的时刻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今天在重温《爱情公寓大电影》的时候,又被其中张伟说的几句话给触碰到了。
“你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我希望自己的未来能够不用重复现在没有意义的工作”。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这句话,但我觉得它描绘的是多数成年人的无奈,以及想换种活法,又不得不继续坚持,只能期待未来有那么一天可以稍稍如愿的纠缠与奢望。
生活不是变好了吗、居民幸福感不是提高了吗,为何这样的无奈还会普遍存在?
人一旦感慨起来,就会“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刚刚那个疑惑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产生的。现在比从前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现在比从前好,也不代表就不会有一丁点儿的无奈存在。
而在看刚刚那几句台词的时候,我也不自觉的将自己代入进去,也在思考“你是否希望自己也活在那种无奈中”,或者说的再直白点,你是否希望自己总是被人拽着辫子,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能做自己。
我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或者至少自己的手里一定要有一些主动权、控制权和决定权。
“你说的有些权利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吗?”
可能确实“人天生就拥有权利”这句话,你从小听到了大,但你真的有没有不是由他人或白纸黑字决定的,而是由自己决定的。就好比,在职场中你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是你拥有的权利,可能不能说出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而如果不能说出口,那这个权利不就等于没有吗?
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天生的、基本上后天拥有的东西,都是一边踩着玻璃碴子,一边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的收获的。
而既然如此,我想“做自己”这件事情也不例外。
说起来,现在的我虽然也有权衡和取舍,但多数时候都是在“做自己”,而我也比较认可当下的自己和自己的当下。只是回想过去确实想到了不少与“追寻自己”相关的关键与心酸的时刻吧。
记得高中有次假期结束返校的时候,因为家里和学校之间有段距离、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就决定一个人坐出租车去学校。
你也知道,每逢这个时候出租车上面都坐了很多学生,并且也基本是按人头收费,并不打表,所以那个时候略显愣头青、不希望这种“乱收费”存在的我,每次看到我拦下的出租车上面还有其他学生的时候,就摆摆手又让他往前走了。
其中有一辆停了下来,十分热情的招呼着让我快点上去,说上面还能坐人。但我也还是没有说什么。
事情最后的结局并不是迟到或者坐车,而是我看了看时间觉得确实不能再在路上耽搁了之后,就步行半个小时到了学校。
说实话,在当时我内心里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你们这些乱收费的,我就是不能遂你们的愿、我就是不愿意坐”。而我想由现在看过去,很多朋友都会产生“你还真是喜欢为难自己”这样的想法。
我也承认,现在的我看过去的这件事、这个想法也觉得“欠缺考虑”、“不怎么成熟”。
但再次回到那个时刻,无论是以当初的心态,还是以现在的心态,我还是会选择坚持自己。
这样说并不是基于“改变过去就会创造新的时间线,给未来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脑洞理由,而是无论在现在看来当初的想法和行为有多么不成熟,但在当时那都是我内心中最真诚、最真挚的声音;它的不成熟仅仅代表着“当时自己的不成熟”,可当时的自己本就不成熟,这种虽欠缺打磨,但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状态,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呢?
再说了,人也不是天生就成熟的,所以这时候的暂时不成熟并不奇怪,它反而代表着一个人开始将自己最真实的部分袒露出来。
没错,这种对内心声音的执着追求,就是“做自己的开始”,它虽然青涩,但是却非常有力量。
说着说着我又想到了前些年的一些事情。
那时候经常在外面出差,有时候到了晚上八九点钟,也还要往另外一个地方赶,所以经常会坐拼车。
你也知道,几年前的拼车基本上就是私家车主自发组织的,用的都是贷款买的车,并没有现在这样正规,总伴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有次因为事情较多所以耽搁了,便只能坐当天的最后一趟车。而那趟车一开始只有两位乘客,可最后启程的时候上面挤了六个人,这还不算司机。
虽然司机的解释是“大家在外面不容易,能捎带上就捎带上”,可很显然侧重点是在于“能多赚点钱”。
“这次你会不会半路下车了呢?”
确实,如果是按照高中时候那个愣头青的品性,这次看到有那么多人在,我肯定会下车了。但这次实际上并没有,甚至一路上我连话都没有说。
虽然确实我的内心中有一些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可考虑到确实只有最后一趟了、自己也没有其他车辆的联系方式,以及需要快点赶过去处理事情等事实,所以做了“这趟车还是需要坐”的选择。
既然内心中已经有了决策,便同样也属于“做自己”的范畴了。
而面对类似问题所展现出的两种不同的思考、想法、态度与实践,是否侧面说明了“做自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具体内涵会随着人的成长与自我完善而有所不同呢?
但无论是中学阶段的表现,还是成年后的选择,其实也包含了一些类似的东西。比如,虽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可最终前者需要承担“一个人走路到学校”这个代价,后者需要承担“要与他人挤在狭小空间”的代价。
没错,其实无论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决定、怎么实施,只要我们做了选择就有与选择所对应的代价需要我们去承担。
而我觉得,代价是很多朋友“难以做自己”的最直接阻碍。就像很多朋友在抱怨生活不易时说的“如果他不是我领导,我早就跟他吵了”、“如果不是想谈成这单生意,谁愿意在这儿低声下气”、“要不是跟你吵下去太烦了,我怎么会认错,又不是我的错”……
虽然通过这样的努力,确实避免了一些不好的结果出现,可是这也间接的让自己失去了通过承担代价来贯彻自我的机会、通过承担代价来引发更多思考的机会,以及借着由承担代价引发的思考,去产生更多关于“如何更好解决类似问题”的答案。
就比如,不跟他人有过一两次在意见相左时的争吵,那就永远匮乏“争吵”的经验,就不知道“自己说的话里有哪些成分可能会带来争吵”、“自己如何讲话才能既表达意见,又不带来争吵”、“自己在交流过程中的底线在哪儿”、“如何判断是否触碰到了他人的底线”。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你能从书中找到一些,但看了书不代表就能记得用、明白了不代表就能做好、书中的答案不代表适合自己,所以一些必要的、主动承担代价的“自我贯彻”经历,以及与之相关的反思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
多数朋友都想要从他人和书本上收获答案,可我们获取的东西往往只是参考标准和各类手术刀。它们往往并不能直接起到作用,但有了各类手术刀,我们便能更好的自我剖析、有了参考标准,我们便能在剖析之后得到更准确、更适合自己实际状况的答案。
最终我们在不断的自我贯彻与自我剖析中成为自己,又在不断的“成为自己”中探索自己,接着又去成为“探索后的自己”,如此循环才逐渐褪去了年轻时的铅华与稚气,示人以谦卑、成熟、智慧和内敛。
而这一切,都要从“成为自己”开始。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