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目标策略性干预应用于婴儿血管瘤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

2020年6月第15卷第6期

目标策略性干预应用于婴儿血管瘤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赵峰,尹瑞瑞,吕洁,曹露

【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门诊治疗室221006】

摘要:

目的:探讨目标策略性干预用于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婴儿血管瘤患儿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2组均采用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目标策略性干预。对比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患儿家属不良情绪变化及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2%(56/57)比78.9%(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3%(7/57)比33.3%(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干预后患儿家属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1±2.5)分比(9.5±3.0)分、(6.4±2.5)分比(9.0±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6.5%(55/57)比73.7%(4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目标策略性干预应用于婴儿血管瘤治疗中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患儿家属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婴儿血管瘤;目标策略性干预;疗效;不良反应;不良情绪;满意度

关键词:

DOI:10.3760/j.issn.1673-4777.2020.06.034

婴幼儿血管瘤为儿科高发疾病,大部分患儿在出生后1~2周后发生[1]。目前对此类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平阳霉素、聚桂醇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有效药物[2-3]。但大部分患儿家属对药物治疗的预后及不良反应情况的认知度较低,因而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利于患儿治疗,对患儿机体康复造成影响,所以需给予有效干预[4]。目标策略性干预作为新型干预措施,其以患者作为中心,通过制定、完成目标对患者进行护理,具有更强的专业性[5]。在本研究中对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目标策略性干预,与常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示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婴儿血管瘤患儿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男25例、女32例,年龄2周~8个月、平均(3.6±0.8)个月;血管瘤部位:头颈部29例、四肢20例、躯干8例;血管瘤类型:草莓状血管瘤44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混合型血管瘤8例。观察组男22例、女35例,年龄2周~7个月、平均(3.6±0.9)个月;血管瘤部位:头颈部28例、四肢19例、躯干10例;血管瘤类型:草莓状血管瘤45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混合型血管瘤6例。入选标准:年龄≤1岁;患儿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对此次使用药物过敏;患儿伴随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患儿血管瘤溃破;患儿家属存在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随访。2组性别、年龄、血管瘤部位及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首先抽取1%聚桂醇注射液原液,1∶4与空气混合后制作成泡沫硬化剂,并根据0.5ml/cm3对瘤体及其周围实施多点注射;再取8mg平阳霉素及2%利多卡因2ml,制成混合液,并根据0.1ml/cm3对瘤体内实施多点注射;1次/月,3~5次为1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1.2.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干预,在对患儿给予药物治疗时密切观察血管瘤颜色变化,并对患儿家属实施口头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治疗后相关注意事项,明确病情改善情况后确定是否再次复诊。

1.2.2.2 观察组 实施目标策略性干预。①建立目标策略性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专科护士长、专科医师及专职护士组成,均为临床经验丰富人员。首先开展头脑风暴以提出在治疗婴儿血管瘤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血管瘤破溃、不良反应、患儿家属出现负性情绪及认知度缺乏等,并集中讨论针对性解决措施。②制定目标。明确以患儿机体康复、降低治疗后不良反应为根本目标,以缓解患儿家属不良心理情绪、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为直接目标。③制定干预措施。A.强化患儿家属认知度。小组成员对患儿家属关于婴儿血管瘤知识掌握度进行评估,并结合其受教育程度,通过一对一深入交流、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综合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升其对于疾病、药物治疗的认知度。B.患儿家属心理疏导。强化与干预人员的沟通,与其保持良好关系,注意观察患儿家属情绪变化,对于出现的不良情绪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C.药物注射干预。在对患儿进行药物注射治疗后及时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并告知患儿家属对注射1周内出现的局部红肿不必过度担忧,并尽可能避免碰擦患儿血管瘤部位,以避免发生破溃。对已发生破溃的部位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贝复新)涂抹,并时刻保持伤口干燥、卫生。D.出院后延续干预。在患儿出院时留下患儿家属联系方式,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将患儿出院后护理技巧、知识等通过文字、图片及视频的方式发至群内,并提醒患儿家属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愈为治疗后瘤体彻底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为治疗后瘤体基本消失;有效为治疗后瘤体缩小50%以上;无效为经过多次治疗,瘤体无任何缩小甚至扩大[6]。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观察2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肤色素沉着、局部肿胀、瘀斑、发热等,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③患儿家属不良情绪: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干预前后2组患儿家属不良情绪进行评价,HAMA评分>7分表明可能存在焦虑,分数越高焦虑越严重;HAMD评分>8分表明可能存在抑郁,分数越高抑郁越严重[7]。④患儿家属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2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共10项内容,总分0~100分,十分满意为90~100分,满意为80~89分,一般为70~79分,不满意为<70分。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15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56/57);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8.9%(45/5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6,P=0.001)。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3%(7/57)比33.3%(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5,P=0.007)。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1。

2.3 2组患儿家属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患儿家属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2.4 2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

观察组患儿家属十分满意18例、满意25例、一般12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6.5%(55/57);对照组患儿家属十分满意10例、满意17例、一般15例、不满意15例,满意度为73.7%(42/57)。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3,P=0.001)。

3

 讨 论 

婴幼儿血管瘤不同于其他年龄段血管瘤,具有自行消退的特点,但部分患儿也会出现快速生长,甚至破坏其组织器官、压迫周围组织,引发严重畸形及功能障碍的现象,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并对患儿家属心理造成较大压力[8-10]。因此需给予患儿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以尽快在血管瘤增殖早期控制病情,将疾病对患儿外观的破坏减小至最低[11-12]。在本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实施目标策略性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

本研究结果可见,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表明目标策略性干预对于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原因主要为,血管瘤患儿家属作为其主要照顾者,其对于疾病及治疗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在治疗期间若患儿出现躁动不安、哭闹等状况,家属不理解治疗或不配合治疗均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13-14]。目标策略性干预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并制定直接和根本目标,根据患儿家属的认知状况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提升其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度,从而使其提升对治疗的积极性和配合,促进治疗顺利进行[15-16]。此外通过出院后建立微信群等延续性干预措施,使患儿家属出院后也可接受医护人员的专业化指导,最终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干预后患儿家属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目标策略性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家属不良心理情绪。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干预措施将改善患儿家属心理情绪作为最直接的干预目标,重点观察其情绪变化情况,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且患儿家属对疾病认知度提升后,能够理解治疗后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儿病情逐渐改善后,其不良心理情绪明显缓解[17-18]。此外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其原因与该干预措施根据指定的目标实施针对性干预,使治疗效果提升,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患儿病情得以尽早康复,因而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19]。

综上所述,目标策略性干预应用于婴儿血管瘤治疗中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患儿家属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硬化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