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古渡卢沟桥-北京名胜古迹3

卢沟桥,原名广利桥,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丰台区的永定河上,东距宛平城170米,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连拱石桥。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三年(1192年)完工,明清两代多有维修改建。该桥自建成后即为交通要道,桥头曾设有税课司。1937年,日军以一名演习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守城中国军队拒绝后围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为中国抗日战争转向全面抗战的标志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将该桥改为公路桥,1987年恢复为石桥,并停止该桥交通功能,改为文物景点。该桥为东西走向,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身涵洞共计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椎连接。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神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望柱、栏板上的石舞花纹素来为人们所称道。桥上石栏望柱共有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由于桥上的獅子太多了,就产生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谚语。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经过有关专家对这些石狮子进行细致的清数、编号,确定桥上共有大、小石狮子492头。桥的两侧建有华表,并立有碑刻。

1961年,卢沟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卢沟桥相关的传说则以“卢沟桥传说”一名于2014年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永定河原名“卢沟”,又名桑干河,为古漯水的一支。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的管涔山,至北京酉郊东北,流经芦师山之西。卢沟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浊,又你作小黄河。其河水经常泛滥,河道迁徙不定,故又称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疏浚后改名永定河,卢沟之名遂废。
卢沟桥的所在位置,早年间是一处卢沟河上的重要渡口。渡口处曾多次修建浮桥,但均已被毁。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为方便使者和旅人来往于卢沟河两岸,遂下令在卢沟河上修建一座石桥,但桥梁尚未建造,金世宗就已驾崩。金章宗继位后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下令建造石桥,当年工程开工,三年后的明昌三年(1192年)修建完成,初建成时名为广利桥[4]。又因桥梁位于卢沟河之上,故又名卢沟桥。此桥后经马可·波罗记入《马可·波罗游记》中,故又被称为“马可波罗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将清德宗灵柩送至清西陵,桥边栏杆一度全部拆除,灵柩过桥后再重新安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旁树立起乾隆御书“卢沟晓月”碑,并配建碑亭。
卢沟桥建成于金代迁都中都之后,并从此成为金中都,乃至后来的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重要交通路线之一。明朝政府为此专门在卢沟桥上设置了税课司[9]:790。嘉庆五年(1800年)时,清仁宗下令卢沟桥的官员不得在税收之外向过桥人讹取费用。光绪十五年(1889年),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正式开始筹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线通车。而自卢沟桥向东的津芦铁路则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通车,两条铁路的修通使卢沟桥的交通作用大幅降低

卢沟桥的石狮子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

宛平城

桥东不远即为旧宛平城。宛平县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 ,曾名拱北城,拱极城,是明清两代守卫京都的重要门户。

唐朝当地被称作幽都县,五代后晋时,地入契丹。辽朝开泰元年(1012年),改为宛平县。乾隆殿本考证: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唐建中元年,朱滔立燕都县,石晋割地贿辽,辽改幽都县,统和二十二年1002年改宛平。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至1928年,宛平县、大兴县为北京(顺天府)的城区与近郊区的附郭县,各占半个北京城。宛平县辖域为北京城中轴线以西至西郊部分。宛平县公署所在地明属积庆坊、清属正黄旗,即今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中国妇联干部学院处。宛平知县秩正六品。所属县丞一人,秩正七品。万历十八年,沈榜任宛平县知县,编纂了《宛署杂记》,详细记述了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第一手资料。

1928年,废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辖北平西郊。1929年,县署由市内迁至卢沟桥拱极城,即宛平县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治迁往长辛店。解放初期仍隶属河北省,县署移于大台村。1952年7月辖区划归北京市,全境及房山县、良乡县部分区域与北京市第十六区合并为京西矿区(1958年更名为门头沟区),县建制撤销。

卢沟桥历史作用

卢沟桥至京城三十余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饯别酒,启程上路,来到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之时了。客人们不得不找地投宿准备来日早行。于是此处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我们从元代《卢沟伐木图》上看到当时卢沟河畔茶肆酒馆、招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觉是晓月当空,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的一首卢沟诗:“河分桥柱如瓜蔓,路人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侵华目军在此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即“七匕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7月7日晚10时,驻北平日军在宛币城附近举行夜间军事演习,声称失踪一名士兵,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寻找,借机挑衅。驻扎在宛平城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守军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日华随即炮击宛平城,并向卢沟桥西侧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自卫还击,英勇抵抗,在卢沟桥一带与目军展开激战。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全面展开。

1987年7月7日,在隆重纪念卢沟桥事变爆发五十周年之际,宛平城内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落成并正式开馆。

建国以来,国家多次拨款对卢沟桥进行了修缮,并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保护措施。1961年3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宛平县城)。卢沟桥自1987年最近一次修缮后,已不准大型车辆通过,“退役”后,正式交由文物旅游部门管理。根据市政府1995年批准的《北京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则》中对卢沟矫的保护要求,丰台区人民政府将逐步完成古桥两侧的环境整治,实现宛平城内搬迁改造将卢沟桥建成旅游、文化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卢沟晓月

据金代《明昌遗事》所载,“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北京丰台区宛平城内月色朦胧,美丽的月亮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站在卢沟桥上,市民已经可以欣赏到“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了。

卢沟桥历史事件全记录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决定修建卢沟桥。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
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卢沟桥建成。金章宗定名“广利”,因跨芦沟河(即永定河),改名为芦沟桥。
元延祐四年(1317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卢沟桥修过街塔。
明代自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明永乐十年(1412年)对桥进行了一次修缮,修缮什么未记清楚,但从记载上看不是大修。《明会要》:“ 永乐十年七月,卢沟河水涨,坏桥及堤,下令工部修筑。”
明正统九年(1444年),卢沟桥重修。《 明一统志》:“(卢沟桥)金明昌初建,本朝正统九年重修。”
明弘治三年(1490年),修卢沟桥完工。  《 明实录》:“ 弘治三年五月, 修筑卢沟桥成。比者营先帝山陵所役军匠至四万人,此役较之山陵不及三分之一。”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对卢沟桥复修缮,但未修完就停工了。《明实录》:“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甲子,诏止卢沟桥工。”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修卢沟桥,工程大小和修什么未载。
《明实录》:“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壬戌,卢沟桥工完。”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修卢沟桥一次。这一次工程紧继上年工程,可能是返工或补作工程。《明实录》:“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己卯,修卢沟桥。”
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卢沟桥成。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日本侵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全面抗战的起点。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下旬,连日大雨,永定河大水,冲倒卢沟桥石栏,桥面过水,卢沟桥右岸1.5千米处决口。
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7年卢沟桥桥面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望柱被更换了91根,柱头的狮子也重新雕刻。同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
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正式退役
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1988年9月3日,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
1991年,卢沟桥实现封闭管理。
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
2017年7月17日,卢沟桥石狮子建数字档案,全景呈现卢沟桥。

卢沟桥交通

  坐地铁13号线在东直门下车,站内换乘地铁2号线,乘坐地铁2号线在建国门下车,站内换乘地铁1号线,乘坐地铁1号线在五棵松站下车(D2口出)步行至五棵松桥南站(120米),然后乘坐967路(或689,996,981,740,外)在丰台路口站下车,步行至卢沟桥(约680米)

卢沟桥开放时间:旺季(4月-10月)07:00-19:00,淡季(11月-次年3月)08:00-17:00

卢沟桥门 票:20元,登城费3元

1.身高1.2米以下(含1.2米)儿童免票;身高1.2~1.5米(含1.5米)儿童,门票半价优惠。

2.65~69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3.全日制在校学生凭学生证,门票半价优惠。

4.现役军人(含军校学员)门票半价优惠

5.残疾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免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