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吃醋,还动不动看别人不顺眼,认识你的隐形人格

最近娱乐圈可谓是大瓜不断,网友们在义愤填膺、感慨“贵圈真乱”的同时,也不免感叹这些明星真是表里不一。

当然不值得我们效仿,但仔细想想,哪个人能始终保持完美如一呢?毕竟人性并不是只有简单的真善美,还夹杂着很多欲望和小心思呀。

“心灵整合之父”荣格研究了人性的各个方面,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其实是个多面体,今天哪一面朝外,取决于你的社会角色。但对于个人自身而言,了解自己不同面向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隐形人格,方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成长。我国心理咨询师许浩宜女士也表示:通过了解自己的隐形人格,就能弥补我们内心的缺失感,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塑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也许有人觉得:我认为自己好好的呀,并没有什么缺失感,人格也不算残缺,不需要完善什么人格吧?接下来的故事,也许能让你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杏娟还是个小女孩时,长相就相当“公主”,行为举止也非常“公主”。明明只是“喝饮料”这个举动,她拿着吸管,才轻啜一口,微偏的脑袋就让人觉得好心疼,让人想要上前去关心她是不是饮料太冰了,令她身体不舒服。

杏娟的好朋友纯如就是这样与她相识的。纯如说,每当和杏娟相处时就有种着魔的感觉,忍不住要为她做点儿什么。

后来,杏娟和纯如都长大了,成为大学校园里的轻熟少女。纯如和一个运动型的男孩开始交往,却不忍丢下身旁还无伴侣的杏娟,总是与她一同出游。

某天,他们三人从北部开车远行,到遥远的东部海岸去看海。车子在路上开了许久,还没到目的地,杏娟就脸色发白;纯如从后视镜看了,内心相当担忧,急忙叫男友把车停在路边。果然,杏娟一下车就虚弱地跑到路边干呕,一副晕车很严重的模样。

“我去帮你买点儿水。”纯如拿起钱包,往公路旁边的便利商店冲去。等她回到原地,却看见自己的男友在帮杏娟拍背,亲密的暧昧感看在纯如眼里特别火大。

“喂,你的水。”还来不及厘清自己心头的感受,纯如就感觉一阵醋意袭上心头,语气低沉地将水拿给杏娟。

“谢谢。”杏娟弱弱地说。

“喂,你干吗那么凶啊?”男友的手还没离开杏娟的肩头,就冒出一句责备纯如的话。

“干吗?你心疼啊?”纯如心里充满委屈,头也不回地向后跑走,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小时候被父母亲责备的场景:“好好一个女孩子,却没有一个女生的样子。”

“喂,你发什么神经啊?跑去哪儿?”对于纯如突如其来的反应,男友感到相当困惑。

“你赶快去找她,不要管我啦!”杏娟边咳边对纯如的男友说。

迟疑了一会儿,纯如的男友回答:“算了啦!不要理她,不会有事的啦!我看她等会儿就自己回来了。”

纯如在远处看着,心里有种自己沦落为“丫鬟”的感觉。回家以后,纯如就决定远离杏娟,和她断了联络。

看吧,杏娟和纯如本来是一对好姐妹,却因为一个男人而形同陌路。但纯如的男友做错什么了吗?好像也没有。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前面提到过的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成很多原型,每一种原型代表着人格这个“多面体”的其中一面。在故事中,杏娟和纯如代表的是“公主”人格原型。

在我们的印象中,公主是个既美丽又柔弱的存在,是个需要保护的主儿。故事里的杏娟就是一个“公主”原型明显的女孩,她既柔弱又惹人怜爱,体现着“公主”原型的光明面。

可也有刁蛮任性的公主,比如《鹿鼎记》中的建宁公主。刁蛮公主正是温柔公主形象的反面,她们不需要别人保护,反而还能保护其他人。故事中的纯如就是一个保护杏娟的“刁蛮公主”,她体现着“公主”原型的阴影面。

在故事里,旅途中发生的意外,激活了两位女生的“公主”原型,但她们都没有意识到,因此“公主”原型也就成了她们的隐形人格。对自己的隐形人格缺乏了解和接纳,引发了她们心中的缺失感并造成彼此之间的矛盾,最后导致了两位昔日好友分道扬镳。由此可见,了解自己人格中的诸多面向,理解并接纳自己心中的隐形人格,不管是对于看清他人,还是了解自己都很有帮助。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徐蕾平时定期参加某一个学术团体讨论,团体中有一位来自香港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显得更为积极。每次上课时,讲师如果问大家有没有问题,香港学生总是毫不犹豫地举手,从简单的问题问到难的问题,从小的问题问到大的问题……每次这个学生问问题的时候,徐蕾总感到不舒服,看着对方比划、用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她心里就会浮现一种厌恶感。

徐蕾对此感到奇怪,也有点儿懊恼,她也知道自己和这位学生并没有太多接触,何必有这么强烈的负面感受?但她就是没办法阻止心中那种学习时间被人侵占了、风头被侵占了、老师的关注点也被侵占了的感觉,所以徐蕾心中一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想要阻止这位香港学生发言的冲动。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类似于徐蕾这样微妙的心理活动。明明同学或者同事表现活跃,并不关自己的事,可自己心里就是难受。

按照荣格的人格原型理论,其实徐蕾心中的“小偷”原型被同学的积极表现激活了。

“小偷”人格原型的心声是:我害怕自己被人取代。他们的人生议题是害怕被别人剥夺,因而产生想要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给拿回来,确认自己能够成为不会“被取代”(被偷走)的、独一无二的自我。

回到故事中,徐蕾害怕积极的香港同学会取代她在团体中的位置,“偷走”她在老师心中的关注点,这就是“小偷”原型的显现。故事里徐蕾并没有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小偷”原型,这个原型就变成了她的隐形人格,导致了徐蕾的内心出现缺失感,产生厌恶、懊恼,想要阻止同学发言的冲动。那么徐蕾要做的就是觉察自己内心的情绪,了解自己的隐形人格。这样就能弥补心中的缺失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了。

前面提到过的我国“擅长说故事”的心理咨询师许浩宜女士,把荣格的人格原型理论,简化为56种人格原型,收录在新书《完善人格》里。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56种不同形态的人格原型,既能帮助你识别周围人的“真面目”,也能启发你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样就能弥补我们内心的缺失感,完善自己的人格了。

相信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完美的存在,但荣格曾经说过:“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如果你和荣格有同样的想法,《完善人格》这本书很适合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