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彻底消逝的家园系列七(完) |缑城"文昌书院"的前世今生
光绪〈宁海县志〉里的"宁海县城图"
光绪县志里的"文昌书院"位置
"文昌书院"老宅门拆前的老照片
▲
找了好长时间总算找到一张拆前的"文昌书院"老宅门的照片,好珍贵哦。记得儿时,夏天乘凉,整个院子的孩子们都聚坐到这门口,看着天上的星星,听着大人讲七仙女的故事……
◆ ◆ ◆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由士绅杨鹏栖创设(原址在现柔石中学内,至今近200年)。清末,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清政府进行了戌戍变法,废科举,兴学堂,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一批有识之士纷纷筹资办学,时任孝丰县(今安吉)教谕的王钜韶(城关小北门王家人),辞职回乡,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此举得到了当地乡绅和官方的支持。经多方努力,1904年(清光绪30年),一所由王钜韶领衔、杨子权主持的高等小学成功创建,选址文昌书院文昌阁清节堂,定名为“宁海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时为我县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也是县域内的“最高学府”,招收受过私塾或初小教育的青少年入学,王钜韶任首任校长。校舍有前平屋五间两弄,后楼房一幢,设三个年级,教员5名,职员3名,学生94名。此举开官办新学之先河。社会影响很大,教员有徐抚九、龚志清、童岳川、吴寅、王贤治等,都是名家。桃李有辛亥名将童伯吹等,名震一方。
————(此文引自宁海新闻网)
西门樟树脚(柔石中学内)
◆ ◆ ◆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创立文昌书院。
1912民国成立,改名"正学高等小学"。(潘天寿、柔石都在此读小学毕业)。
1926年,改名"宁中附属小学",柔石应邀任教。组织宁海最早共产党支部,策划"亭旁起义。
1930年,复名"正学小学"。
1943年,学校被日军占领,迁至前童方孝孺读书处。
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城西小学,校长为柔石长子赵帝江。
1967年,文革期间,更名为"工农五七干校"。
1982年,合并给城关中学(后改称二中,现为柔石中学。
我从幼儿园就在此读直到高中毕业,住也住在文昌书院内。校名变来变去,近千年的老樟树依然如故,静看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老樟树曾是缑城一大地标哦,大名"西门樟树脚",与“西门杏树脚”齐名。
原来的老国营宁海印刷厂已无一点踪迹,全拆改为新大门及自行车停车场。对印刷厂也好有感情哦,父母和哥都在此工作,当时也算名厂啦……
把近200多年的文昌书院老宅门毫不留情地拆掉,现在却弄个不伦不类的遗址碑,既然要珍惜历史,为什么要把真的拆毁,然后弄个假的代替?真是无语……
这个创意到还好,宁海古城墙的青砖,被集合到此处修了一条小道,作为缑城城墙的最后记忆。
学校里的野栗树,不知留下了我们多少的童年往事。调皮的男同学常要爬树比赛,爬得比谁快比准高,有女同学在,就表现更猛!哈哈……每到秋果累累时,又争捡野栗子,玩起弹野栗的游戏(以前我们可没钱玩玻璃弹珠哦)。
看到青春无敌的学子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稍感欣慰
文昌书院的老宅门没了,现在在旧址西边造了柔石中学大门
宁海重量级的几位名人都与此处生发了交集,潘天寿、柔石在我住的院子里读书毕业,现在立了个碑,证明徐霞客也曾经过我家门口,荣幸哦,哈哈……
文昌书院对面,原有一片很广阔的下操场,下面还有学校农基地,种了很多时令蔬草,小时远闹嬉笑的地方,在这里坦白一下儿时犯下的错误:同院的孩子偶儿一起偷蕃薯偷豆节,然后拿到家烧吃,感觉特香!哈哈,现在早已盖了教工宿舍……
文昌书院旁边留下的唯一老道地 一一 华家道地
住了近七十年的原住民,向我诉说着祖辈曾经的辉煌:学校的下操场原来是华家的私家菜园哦
孤独的马头墙,巍巍而坚毅地挺立着,似乎在苦苦坚守遥远的故去……
大山心声
空旷的院子像落幕废弃的舞台,孤单的木花窗更像破旧电视机,曾经在此上演过多少人生的悲欢故事啊!一代传一代,耕读传家,文脉不断。 最终是我们现代人,无情地抛弃了千年传承、拆掉邻里相望的家园,然后踏着轻松的步伐,开心地住进了钢筋水泥的洋房…… 正如梦园主人龚文峰所预言:"古今一大梦境,况此小小之结构乎?龚先生的感叹其实是看破红尘后的无奈而心酸的微笑!! 真是痛苦中产生的无奈,无奈中产生的超脱! 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户人家,曾经贫寒简单的小户人家,终将都一切归零,不留一丝痕迹……正如《金刚经》佛说:凡是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谨以此《家园》系列,呼吁尽快建立“老宁海博物馆”,以保存古遗产,传承家园历史,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