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的路径和保障

01
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构建
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实施。
(一)双主体确定培养目标
“双主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以及由此决定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开展“双主体”育人的前提,对于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双主体设计课程体系
“双主体”育人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是以模块化教学为理念,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为依据,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能够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
(三)双主体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创新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也是“双主体”育人模式的重要内容。“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创新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融合教学理念,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行动导向等教学理念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发挥理念指导的最大效用;二是整合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打造优质课堂;三是合理运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学生感知方式,优化实践教学。四是应用多种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优化教师结构,“双主体”育人模式下,要实施“双教师”制度,通过线上或现场教学的方式将企业技术人员纳入教学团队,促进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四)双主体开发教学资源
“双主体”开发教学资源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以人为本,资源内容的组织要考虑不同主体的需求,既要为校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服务,还要关注企业员工学习的需求;二是岗位导向,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引进企业资源、标准和案例;三是联合开发,企业必须实质参与“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开发工作,从而实现联合开发、双方共享的目的;四是立体交叉,要努力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体系,从而扩大教学资源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作用。
(五)双主体培训专业师资
一是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通过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生产或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式,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学习所教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师资综合能力的提升。三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课,与学校在职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四是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的形式,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大师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以及工匠精神传承中的作用。
(六)双主体开展质量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会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不同规格的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其中知识是前提,技能是关键,素质是核心。从评价主体来看,多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用人单位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因此,“双主体”育人模式中,企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并将其用人标准引入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02
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的保障
校企紧密合作是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的重要保障。
(一)外部政策保障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专门性文件,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综合性文件,均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有力推进措施,比如“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相关税收减免政策、混合所有制政策等。但这些政策相对宏观、操作性不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落实。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政策,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或条款,为“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可落地的政策保障。
(二)内部机制保障
第一,组织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委员会下面设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本专业“双主体”育人工作:一是科学制定委员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进入委员会,优化人员组成,提升委员会的能力;二是明确委员会的职责,把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发展调研等作为委员会的核心工作。第二,制度落实机制。保证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高效运行的关键是制度建设与落实,校企双方要制定《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章程》,明确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利,确定委员会的工作形式、流程和方法;建立各项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的待遇;制定人员互兼互聘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课题联合攻关制度,保障师资团队建设。第三,经费投入机制。目前各学校基本都建立了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委员会无法正常开展各项工作。因此,校企双方要建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作基金,主要用于维持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日常运转,支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创新、专业改革调研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三)行政督导保障
一是督政府,将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督学校,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职业院校落实校企合作职责的情况的专项督导,定期发布督导报告。三是督企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加强对区域内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制定评审标准,遴选和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
来源:节选自《职教论坛》2020年第9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