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思考世界的

孔子是如何思考世界的

腔调中医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瞻明书房 ,作者芃澜

瞻明书房 . 最有腔调的家庭图书馆

这是一个简短的系列文字,希望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梳理中国古代思想。我的方法很简单,即找出他们的思维线索。因为,所谓思想归根结底就是回答如何思考你所面对的世界这个问题的。
因此,这个系列我将不会特别着眼于考据甚至是引用,因为那将使我们的叙述变得庞杂而不得要领,换句话说,我就是想从庞大的思想中抽提出那些核心的问题来,那些问题曾经困扰过我们在文中所提到的人,也因为他们的贡献使得这些问题得以被展开,并衍生出庞杂的思想体系。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孔子。因为他是最最重要的中国思想的启蒙者。
他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的命运的问题。由此他提出了先秦时代思想界讨论最核心的一个命题“恒”,什么是恒?恒是否存在着。
命题一:恒
子曰: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者。
孔子立身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称自己没有见过圣人及善人,圣人和善人在那时已经是一个传说,同时也是智慧的完美代表,但孔子希望能够从他所在的时代中,那些掌权者,即君子身上以及在命运的变化中,保持某种恒的人身上窥探到人生命运背后的东西。他已经看到命运是动态变化着的,“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但这其中还是存在着能够达到恒的人,尽管是困难的。他的学说,或者对世界的认识,正是由此作为出发点展开的。
《春秋》是孔子最重要的著作,其实质就是实现这一目的而存在着的。
我们知道《论语》中有大量孔子对当时人物的评价,这些评价是研究性的,在他们的背后隐藏着对于有恒者的探求。孔子的学说正是建立在这些有恒者行为的总结基础之上的。
比如,孔子评价子产,为他总结出了“君子之道”有四: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使民也义。
评价晏平仲,说他“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类似的很多,我们不一一去说。
这些总结就是所谓恒,是在变化动荡的命运中,能够保持住自身也能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即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都是上升的。而这些人也就是所谓有恒者。
孔子依靠评价和分析这些人,获得自己所要寻找的背后规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用这些去教导学生。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学习有恒者的做法,就是践迹,就是由户而出。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
命题二:知
孔子强调仁和善,可是如何区分什么是仁,什么是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究竟是如何去获得这样的知呢?
关于知的思考是孔子的第二个问题,这个比较困难。
首先孔子对“知”的问题是非常关心的,在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出现“知”118次,出现频率仅仅次于“子”、“人”、“言”等实词,而儒家另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仁”只出现了108次,一是“礼”出现了75次。所以可见,“知”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的基础性的概念。
那么孔子如何理解“知”呢?

一是,孔子认为知有先后天之分。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二是,知可知。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是,主张学而知之。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四是,主张学知以解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总之在孔子看来,知是有天生就知的,也有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取的,他倾向于后天学习。同时,他认为,人获得知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但要通过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后天学习和努力则依靠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每一个人在知的过程中的天然存在的蔽。
孔子留下的问题:
命题三:性与天道

孔子遗留下来的问题涉及天道和性的命题,这在子贡的提问中反应了出来,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见今本《公冶长篇》)孔子自己也说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见今本《阳货篇》)

对于性与天道的讨论,是孔子生前不愿意过分讨论的话题,但也是留给后世的问题,郭店楚简本的出土,为我们揭开后世儒家如何去回答这一问题的面目。而在其中,《老子》的出现是为了揭示这一问题而存在着的。更直白的说法是,《老子》最初的文本是融于儒家的著作中的,并很有可能是儒家的手笔。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张仲景的医学背景:破局与重组
腔调中医
中药作用的归纳与虚证分级
腔调中医
《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神”与“精神”概念解析(下)
腔调中医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