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呓语】之课堂实录:《醉翁亭记》——与醉翁开启“快乐”之旅(第一课时)

前言

课堂设计:四课时。

第一课时:诵读,体验欧阳修书“乐”味;目标:落实“言”之虚词的用法。

第二课时:细读,追随欧阳修寻“乐”事;目标:落实“文”之内容的概括。

第三课时:品读,深味欧阳修悟“乐”道;目标:探讨“乐”“醉”“醒”三者之关系。

第四课时:析读,洞悉欧阳修写“乐”章。目标:深度分析“述文”乐章之章法。

第一课  诵读,体验欧阳修书“乐”味

一、教师导语: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追问自我:“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他的答案是:“其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百姓快乐之后,才会欣然快乐。这是政治家范仲淹的人生选择。

作为替范仲淹仗义执言而获罪被贬滁州的欧阳修,他是如何看待自身快乐与百姓快乐关系呢?走进欧阳修《醉翁亭记》,寻快乐之旅。

(设计理由:强调本课学习关键词:“快乐”)

二、文言链接:你认为欧阳修有“快乐”的资本吗?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zhé)成诵。及冠,嶷(nì)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注释】

1.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2. 《六一居士传》:“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设计理由:一则加强课外文言阅读能力培养;二则引入人物介绍。注意让人物简介始终扣住“快乐”而展开,两个关键词:“四岁而孤”、“放逐流离”。为后文探讨人生追求“快乐”作铺垫。)

三、背景链接:你认为欧阳修有“快乐”的理由吗?

初,范仲淹贬饶州。修为《朋党论》,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

后,范仲淹贬邓州。修上疏:“范仲淹,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邪党益忌修,庆历五年,贬谪滁州。

——摘自《宋史》,有改动。

(设计理由:一则加强课外文言阅读能力培养,积累文言名句;二则引入背景介绍。突出欧阳修性格“刚正不阿”。两个关键词:“君子同道”、“小人同利”。为后文探讨欧公与范公两人性格不同设伏。)

四、学生活动一:自读课文,感知欧阳修之“快乐”。

活动步骤:

1. 教师提示语:欧阳修小时“四岁而孤”,无快乐之资本;长大“放逐流离”,无快乐之理由。但被贬滁州的他,却写出快乐之文《醉翁亭记》。请自读课文,任务一:落实字词,扫清朗读障碍;任务二:感知其快乐,思考从哪里读出了欧阳修的快乐?

2. 学生自读。

3. 检查字词,教师除投影难字及读音外,还要求学生自我发现难字。

示例如下:

林壑(hè)  琅琊(lángyá)  辄(zhé)  伛偻(yǔ lǚ)    山肴(yáo)  觥筹(gōng)

(备注:学生发现了“翳”字。点赞!)

五、学生活动二:谈自读感受,你能感觉出欧阳修的快乐吗?(课堂生成之重点)

1. 学生谈到了快乐之内容:文章多处提到“乐”,有“山林之乐”,有“众宾欢”……

(备注:学生初步的阅读,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触摸到了欧阳修的欢乐。教师即时点评:这是快乐的内容,同时提示学生:有快乐的表现形式吗?比如通过……,启发学生关注虚词。在17班没有生出“虚词”之答案之时,我作了答案生成之支架。进行学生活动三。)

2. 学生未谈到快乐之形式:

六、学生活动三:抽生对比读。(课堂教学之重点)

· 全文分四张PPT,投影全文四个段落,标识出全文的“者”、“之”、“而”、“也”四个虚词。一律作红色。其中“之”有作代词的情况,则标识为绿色,以待后面解读。

· 提示要求:你能体验欧阳修的快乐吗?具体说说从哪里体验到的?

教学小机智:男女分读,体现快乐与“不”快乐之朗读。

(备注:此种提法,并不一定完全精准科学,只是为了向学生强调虚词的效果而已)

七、学生活动四:思考讨论

通过比对朗读,你从哪里体验出欧阳修的快乐?

学生们发现:

1. 文中提到“乐”字,计10处,直接写快乐。(提示:快乐之内容)

2. 文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流露“舒缓自如”、“从容不迫”的快乐。(提示:快乐之形式)

八、学生活动五:思考讨论。为什么虚词会产生“舒缓自如”、“从容不迫”的快乐体验?何谓“虚词”?

(设计理由:深度学习,讨论研究,“快乐”探源。)

1. 知识链接: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备注:这是略去副词,作为初中阶段,掌握相对简单的,尤其作为平行班)

 2. 学生活动六:研讨 “也” 字语气。

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设计理由:作为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纳入第一节课“感知快乐”中“虚词”的研读,是否妥当,是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判断。即“判断句”的掌握。)

· 复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1)者……也(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也,表判断)

(设计理由: 此处学生对于语气的把握,涉及到句式判断,他们的判断除了“判断句”的标志词“者”“也”外,还可能依据句子翻译中是否出现判断词“是”。对平行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提示是必然的。但此处重点是通过是否有“也”来体会朗读语气。故以上问题忽略不计。)

·学生比对朗读语气。

示例: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望之蔚然深秀,琅琊。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作亭谁?山僧智仙。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乐,得心寓酒。

· 教师强调:“者”、“也”,具有功能意义。

3. 学生活动七:研讨 “而” 字语气。

· 教师指导学生复习“而”字:表顺承关系;表转折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并出示相关例句。重点给学生区别“顺承”与“并列”,前者动作有先后;后者前后可颠倒。提示“修饰关系”中的“时间”与“地点”的修饰。例句:“朝而往,暮而归”与“临溪而渔”。

· 学生朗读比对语气。

“朝而往,暮而归” ——“朝往,暮归”

“临溪而渔”——“临溪渔”

· 教师强调:“而”字,具有语法意义。

4. 学生活动八:研讨 “之” 字语气

· 教师复习:“之”的用法:(1)代词。指代具体的事物或内容。(2)结构助词。译为“的”。

· 学生朗读比对语气:

示例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示例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备注:学生判断并朗读比较。此处同样存在学生在没有字词落实翻译的情况下,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就课堂表现与课后反思而言,这问题并不突出。始终旨在引领学生领悟虚词在文中可否去掉。是否影响意思表达?虚词实现语法功能,产生语气这一根本问题。)

·教师强调:“之”字,具有实在意义和功能意义。

九、师生归纳总结:

虚词的价值:

1.  不表示实在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

2.  虚词会产生“舒缓自如”、“从容不迫”的快乐体验。

十、教师结语并布置作业:

1. 结语:欧阳修四岁而孤,放逐流离,没有“快乐”的资本;贬谪滁州,按理也找不到“快乐”的理由。但他在《醉翁亭记》里,却让我们感受并体验到了他的快乐,本节课我们通过虚词“之”、“而”、“者”、“也”的增删,比对朗读,充分感觉到了他快乐之外在形式,下节课,我们将追溯他快乐的内容。敬请期待——

2. 作业: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尝试翻译全文。至少在每一段里,提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2个。

教学反思:因为学生体育后展开语文学习,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组织教学略有时间耽误。而研讨虚词效果,引入知识链接,对接手班级学生学情不充分熟悉情况下,解读略多。故而本课设计实际是两课时完成。但时间的宽裕,学生通过全文有无虚词的比对朗读,男女分读,充分感知并体验了“虚词”产生的舒缓自如与从容不迫的快乐功效。明确了课外文言阅读之策略一:删去虚词,不影响意思理解。两节课达到教学预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