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取得国际突破,开创心律失常治疗全新时代!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心律失常患者约两千万人,每年约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而其中80%源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不可替代的选择和基石。然而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有些甚至是致命的心律失常,这成为那样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瓶颈。

7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暨《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国家进步一等奖学术研讨会于南京召开。《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首次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荣获了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项目中,系列研究证实,通络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可多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不仅快慢兼治,同时还可改善心功能,为临床提供了良好的治疗选择。

在本次会议上,大咖云集,不仅有以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为首的项目相关课题专家围绕项目中对于心律失常,尤其是心衰伴室早、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早、房颤这些在临床防治中面临较大挑战的难题及相关研究成果,展开解读和报告;同时还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师协会心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与项目主要完成人代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廖德宁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建刚教授共同出席会议,并任大会主持人。通过此次会议,让领域内专家学者对脉络学说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尤其是参松养心胶囊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好的了解。

01
主席致辞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医学领域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张澍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尤其随着人口老龄化,如何有效防治这类疾病显得越发重要。研究表明,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并最终导致脏器功能损害的关键机制。脉络学说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即聚焦这一关键机制,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突破。这一项目将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创这一领域研究与发展的新模式,对当代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未来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共同学习、借鉴这一项目的研究经验,借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的东风,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的协调互补,为增进人民健康贡献力量,共同创建健康中国的美好未来。

黄德嘉教授致辞中特别强调,在医学领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授予本身就非常罕见。脉络学说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能够获得这一大奖,正是因为项目科研团队长期的努力,同时解决了临床实践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于项目研究成果,希望未来够继续不断地进行大力宣传与推广,让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也期待吴以岭院士带领的团队能够继续利用脉络学说指导心律失常的防治,开展更多能够解决临床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更好地造福于心律失常患者。

02
学术报告
改善微循环,参松养心胶囊为心衰伴室早/窦缓伴室早提供有效药物

学术报告环节伊始,首先由项目第一完成人吴以岭院士对项目内容进行了整体介绍,他从项目开展的背景、通络药物干预微血管病变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项目的主要成果及其对领域的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解读。吴以岭院士指出, 该项目在系统构建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理论基础上,揭示通络干预微血管病变作用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以改善微循环,同时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证实临床疗效,遵循了“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的中医药转化发展新模式。在心律失常领域,吴院士特别指出,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改善因缺血导致心律失常微循环障碍,抑制结构重构、逆转电重构和神经重构,为心衰伴室早/窦缓伴室早的世界治疗难题提供了确切有效的药物。

华伟教授表示,中医药是我国伟大的宝库,吴以岭院士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不断创新,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的防治,在国际、国内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络药物干预微血管病变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国际上也得到了领域内同仁的认可,这是伟大的祖国医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

有效防治心梗后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早的同时,改善心功能

黄从新教授在报告中对其团队开展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研究团队从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了通络干预(参松养心)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通络干预可通过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等逆转MI后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 有效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该研究成果为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提供了研究依据,并初步阐明通络干预防治心律失常的机制。而临床研究针对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这一临床治疗难题强有力地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减少室早发生率、改善心脏功能,为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这一国际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

华伟教授指出,黄从新教授研究团队对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通络干预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项目获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参松养心胶囊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增添了治疗选择。

快慢兼治,参松养心胶囊有效干预窦性心动过缓合并症状性室早

曹克将教授介绍,SS-CAT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症状性室性早搏患者安全有效。基于这一研究,曹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全国30家医院开展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症状性室性早搏的循证研究,共纳入330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可较安慰剂有效减少患者的24小时室性早搏次数,提高总体有效率,同时还可显著升高24小时平均心室率,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基于循证研究结果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认可,2020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对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可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推荐级别为IIa,证据等级由B级提升为A级。

王景峰教授指出,曹克将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的研究达到非常好的预期效果,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合并症状性室性早搏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多离子通道干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房颤与普罗帕酮相当,安全性更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介绍,2018年心房颤动专家共识指出,对于阵发性房颤,临床可单独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或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共识这一推荐主要是基于杨新春教授牵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采用双盲双模拟设计,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房颤8周的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但安全性优于普罗帕酮组以及普罗帕酮联合参松养心胶囊组。杨新春教授指出,参松养心胶囊是一个具有多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作用的中成药,对多种心律失常均可发挥作用,是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补充。在未来,预防房颤的发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对此,以参松养心胶囊为代表的中成药较西药可能更具有优势,值得期待。

廖德宁教授指出,房颤的节律控制一直是全球心律失常领域专家非常关注的方面。在临床现有药物疗效与安全性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杨新春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了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节律控制方面良好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这也正是研究能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阻滞多离子通道,参松养心胶囊疗效与安全性双重保障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浦介麟教授在报告中从指南到临床研究,对参松养心胶囊干预心律失常的作用表示了高度认可,他基于基础研究对其中的具体机制进行了详细讲解,这主要包括:参松养心胶囊复合单体可阻滞心肌细胞多种离子通道,避免了单一离子通道阻滞后带来的离子流不稳定而产发生的不良反应;其抑制心脏Na 、Ca2 、K 等多离子通道的作用与胺碘酮类似,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则类似于ß受体阻滞剂,同时参松养心胶囊还可减少Ca2 内流,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邹建刚教授在总结时指出,浦教授团队采用了基因芯片等现代化研究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参松养心胶囊的多离子通道阻滞作用,明确了这一通络药物带来的心肌电生理变化及其产生的临床效果。邹教授认为,整合调节应是参松养心胶囊区别于西医的关键点。

总结

黄从新教授在大会总结时指出,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以中医创新理论脉络学说构建为基础,针对微血管病变及其心血管事件链的防治,项目团队开展开了长达10余年的研究,横跨了多个学科领域,向全国的同仁展示出了一幅幅壮美的研究画卷。

研究成果提示了以下几点。第一,脉络学说的成功构建创新了中医中药学理论,这一新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二,在脉络学说指导下,聚焦微血管病变及其相应的事件链防治,通络药物干预取得了显著疗效,研究团队就取得的疗效进一步展开基础研究,阐明了部分机制。第三,系列研究证实了通络药物具有显著的遏制心血管事件链的作用。这类药物经受了严格、科学、现代的循证医学研究的检验。第四,项目系列研究的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再次证实了中国中医药学是医学领域的伟大宝库,应该努力挖掘。事实上,回顾人类发展,我国的中医药学即在全世界人类健康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从新教授坚信,今后的研究会再进一步证实中国的中医药学是世界医学的瑰宝,我们要加强研究,并倍感自豪。

曹克将教授则指出,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的说明书已明确了其用于新冠肺炎的疗效。未来期待吴以岭院士团队继续深入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多好的产品,让更多患者受益。

编辑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  寒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