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中铭文越多越好,它只有三个字,却名扬天下成为国宝
青铜器虽然不是我国发明的,也不是我国独有的,却在中国首先进入了鼎盛时期。我国从商周时期到秦汉的青铜器,制作精良,品种繁多,被视为国之瑰宝。对于这些青铜器来说,价值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铭文越多的,研究价值越大,更受人重视。比如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腹内铸有铭文 499字,价值连城。
有一件青铜器,只有区区三个字的铭文,却在出土之后就引起轰动,一直备受瞩目。它就是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太保鼎。它能留在中国,实在是不容易的。
在清朝咸丰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陆续出土了七件青铜器,分别叫做小臣艅犀尊、大保簋、大史友甗、大保方鼎一、大保方鼎二、伯□盉、伯□鼎。这七件青铜器造型美观,年代久远,加上保存也相对较好,很快引起了当时人的重视,备称为“梁山七器”。
梁山七器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它们之中的小臣艅犀尊辗转流落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就是该馆最富盛名的中国藏品。在国际上,很多青铜器的书刊都将它作为中国青铜器的代表,经常被当作封面。
然而,这七件重要的青铜器,几乎已经全部流失海外,只有其中一件太保鼎还留在国内,留在了天津博物馆。这件太保鼎,被发掘之后,就受到了金石玩家的追捧,几易其手。先后有山东济宁钟氏、南海李山农、日照丁跋臣成为了它的主人。
后来,袁世凯的心腹徐世昌在当国务卿时,通过朋友的介绍,购买了这件文物。徐世昌是文人出身,对于金石古玩很有研究,他知道这是获得了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宝贝,欣喜之余特意作了《得鼎歌》,纳入《水竹村人集》。
在这首诗中,徐世昌将太保鼎与大名鼎鼎的毛公鼎并列,叙述了自己得鼎的过程,称颂了该鼎的尽善尽美。更为神奇的是,徐世昌收藏该鼎的第二年,他就当选了民国大总统,一尝“问鼎”之愿,这让他更将太保鼎视若珍宝。
在我们印象中,鼎一般是圆腹三足的,所以叫做“三足鼎立”。其实四足方鼎出现得更早,一般是西周前中期的产物。这件太保鼎就是典型的四足方鼎,在鼎内镌刻着三个字的铭文“大保鼎”。在金文上,“大”和“太”是相通的,而周朝只有一个官职叫做“太保”,是与太师、太傅并列辅佐周王的三公,所以这尊鼎就叫做“太保鼎”。
根据专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基本上确定了这里的太保是召公奭的。根据《尚书·君奭》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也就是说当时的召公奭和周公一起,在周武王死后辅佐年轻的成王治理天下。此鼎正是象征着召公奭的地位。
在青铜器上,只有区区三个字的铭文,太保鼎的名气却如此之大,不是没有理由的。它的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厚重,纹饰精美一气呵成。最为独特的是它的柱足上装饰着扉棱,柱足中部装饰着圆盘,这是在目前发现的鼎中,绝无仅有的。它的非凡艺术魅力,让所有目击着无不震撼于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力量。
徐世昌对于此鼎倍加珍爱,无论他在政坛上浮沉,都以此鼎相伴到老,从不言弃。直到1958年,徐世昌的孙媳作主,将此鼎捐赠给国家,有私人收藏转为了国家收藏,既让国宝得到了保护,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亲眼目睹它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