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同学当上大官,危急关头优等生当了逃兵,差生却杀身成仁

道光十五年,云南昆明府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的举人何桂清高中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名次相当不错。更令人振奋的是,此时的何桂清才18岁,清朝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7岁,而地处偏远的云南则更大,所以何桂清这么年轻就取得这样的佳绩,是何等了不起!

此后,何桂清顺风顺水,从一个知县做起,做过江苏学政,当过户部、礼部、兵部、吏部侍郎,年仅三十八岁就当上了浙江巡抚,而41岁的时候就当上了两江总督!他的一生富贵,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然而,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却力荐一个叫做王有龄的人。

当时浙江巡抚罗遵殿因太平军的入侵而战死,何桂清便保举王有龄担任浙江巡抚。王有龄是捐官出身,又没有立下战功,咸丰帝很是犹豫,他在何桂清的上书中连写了三遍“王有龄”,这就是不满意的态度。然而何桂清不屈不饶,接连又两次上奏保举。最后一次,更是以身家性命担保。

何桂清到底为什么要如此善待王有龄呢?原来,两人不仅是同乡,更是同学的关系。王有龄虽然比何桂清年纪大了六岁,读书却远不如何桂清强,他始终无法敲开科举之门。幸好他家中比较富裕,父亲又当了一定分量的官职,所以王有龄在道光十四年报捐浙江盐大使,也算勉勉强强当上了朝廷命官。

何桂清则不同,因为他的父亲是王有龄父亲的签稿门丁,所以何桂清很早就被送去和王有龄一同读书。虽然名为同学,其实何桂清就是王有龄的伴读而已。王有龄读书糟糕,对八股文不敢兴趣,而何桂清却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十五岁时所写的文章,在当地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动一个字。

但是,王有龄以及王家,从来没有对何桂清产生嫉妒心理,反而是想尽办法,借遍当时的资料供何桂清查阅。所以,当两人走上仕途后,何桂清因为科举正途越飞越高的时候,也不忘记要提携王有龄,这也算一种报恩。

如果在太平盛世,这也许就留下了一段知恩图报的佳话。然而当时的太平天国爆发,让何桂清和王有龄的命运产生了反转,并将这段佳话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中。

当时何桂清担任两江总督,正是太平天国最为肆虐的地区。咸丰帝非常器重他,而对当时的湘军以及曾国藩诸多怀疑。朝廷一度对湘军不闻不问,将平叛的筹码全部放在何桂清以及江南江北大营上。何桂清也很得意地向友人表示:

东南半壁,似非鄙人不能支持。

然而,这样一个野心勃勃而深受朝廷器重的大员,在关键时候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此时太平军发动攻击,捣毁江南江北大营,何桂清当时还在常州。当太平军攻破丹阳,进逼常州时,身为两江总督的他竟然决定弃城而逃。当时常州士绅跪地请求何桂清带领他们死守,然而他却打死很多人后带着亲信逃亡上海。虽然躲得了一时,但太平军被平灭后,则被清廷弃市问斩。

在何桂清在上海时,王有龄则忧心忡忡向朝廷上奏,为何桂清开脱。虽然两人的关系牢不可破,这也没有感动清廷。相反,王有龄的末日来得更早一些。就在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犯浙江,围攻杭州。作为一介书生,王有龄奋战到底,没有退缩。当杭州城破之时,王有龄自缢身亡,于大节无亏。

两个少年交好的同学,虽然读书云泥之别,在仕途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在最后时刻,却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