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遗诗,无限悲凉无限惆怅,数百年来无人不惋惜
唐伯虎是明朝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才子,他一生命运多舛,偏偏在各种戏剧、电视、电影中还是以喜剧的形象出现,实在让人唏嘘不已。说起他很多人会想到他的字画价值连城,每一张都是国宝级的作品。字画咱们是买不起了,但他的诗文却可以永远欣赏,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最后的遗作《临终诗》让人感慨万千: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在这首诗中,唐伯虎继续着自己亦庄亦谐的写作风格,将生死看破:人生在世,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回到地府又有什么关系?无论是阳间还是阴间,都是差不多的,只当作我还在异地漂流。
短短的28个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更是浓缩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壮志未酬的经历。
“生在阳间有散场”,唐伯虎对于生死,早已看得很透彻。在24岁时,他的父亲去世,随后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也在那一两年死去。平日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家庭,突如其来地崩溃了。这种巨大的反差,是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这也让唐伯虎消极沉沦了相当长的时间。
“死归地府又何妨”,也许是唐伯虎在人之将死之前无奈之语,也许却是自己的心声。在人世间,他已经尝遍了白眼,曾经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却跌入人生的谷底,这种滋味,想必唐伯虎已经受够了。或许,在他的潜意识中,只有归于地府,才能享受父母的慈爱,才能感受原配妻子的温存,才能抚摸心爱的儿子。所以,死亡对于他来说,不见得有多么恐怖,而是一种解脱。
“阳间地府俱相似”,这是唐伯虎在平时不敢说的话,临死之前终于说出来了。因为卷入了徐经科场舞弊案,他被革去功名,终身不得为官。在阳间虽然有白昼,但对唐伯虎来说却是充满了黑暗,在阳间虽然也有三五好友,但更多的是世人冷漠的眼神。
那一场科举,有人欢喜有人愁。王阳明就是在那一年考中进士,踏上了成圣之路,哪怕是舞弊案的祸首徐经,因为家境殷实,生活上也没有多大影响,后世人才辈出。唯有唐伯虎,不仅连解元的称号都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续弦娶的妻子何氏也卷包逃逸。对他来说,阳间和阴间确实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只当飘流在异乡”,这句诗是唐伯虎的最后一句诗,也是临终前的无奈呼声。唐伯虎曾在最著名的《桃花庵歌》中说道“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在命运的打击下,这位才子心灰意冷,他想效仿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又想向李白一样纵情于山水之间。
然而,他做不到,因为他困顿潦倒。尽管现在他的书法一字千金,他的画作价值连城,但在当时却是收入微薄,勉强养家糊口而已。这并非虚言,在那个年代,谁会热捧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落魄文人?唐伯虎自己也曾说过:
上好良田无人买,谁肯购我画中山?
什么“家有八美”,什么“三笑点秋香”,这都是后人虚构的。在他的一生,多为生计而颠簸,哪有那么多浪漫情怀?他唯一还拥有的,只有文人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尊严和面子。他明明穷得连墓地都买不起,明明很想当官,出人头地,却咬着牙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不过,相比他那么悲惨的一生,相比他临终这首悲凉的诗,后人更多是同情遭遇,原谅了他的轻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