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漫谈:补肾能治顽固性失眠吗?】
所有的人都可能有失眠的经历,调查表明,30%的人被失眠所困扰,甚至有许多人因失眠而痛不欲生。你会今夜无眠吗?
思考两个小问题:
1 老年人为什么睡眠越来越少?
2 白天睡觉和晚上睡觉一样吗?
睡觉的机理:
“阳出于阴则悟,阳入于阴则寐”。
人类的生命、生存、生活必须和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昼夜更替规律是自然的基本规律,昼夜更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当太阳超过地平线,昭示阳出于阴,阳气的运动趋向是向上向外,自然界有了光线,温度也升高,为生命的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人体的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和自然同步,当太阳超过地平线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是向上向外的,阳出于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人体开始清醒,心率加快,体温升高,为劳动作好身体上的准备。白天人类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果实,得到生活必须的物质,同时,通过劳动使身体得到锻炼,增强体能,并会使人体产生疲劳的感觉,为进入夜晚的睡眠提供条件。
当太阳进入地平线,昭示阳入于阴,阳气的运动趋势是向内向下的,自然界没有了光线,温度降低,环境安静,为生命的休息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人们常说“夜深人静”,这是适合睡眠的环境;进入夜晚,人体的阳气也是向内向下的,阳气进入阴分,加上白天劳动消耗的体能需要通过睡眠来补充,劳动的体能消耗也会产生疲劳感觉,使人体有了睡意,所以晚上是人体睡眠的时间。
农耕劳动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农耕劳动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依赖于自然的规律,即白天劳动,晚上休息,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第二个显著的特点是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使人类身体健壮,思想纯朴,以前有人形容农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欲静而体欲动”。与自然规律同步,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耕劳动方式是人类长期的、主要的生活方式,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也只有这种方式才是人类健康的生活方式。
聪明的人类现在已经背离了这种生活方式。机械化使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城市化使人类从体力劳动者变成了脑力劳动者,电灯使人类摆脱了黑夜的限制,不必依赖于白天的光线,晚上工作变成可能。其后果就是体力活动严重不足,脑力劳动严重过度,白天不动,晚上不睡。现在人类的现状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只是人类的基因还是农民的基因,而农民的基因适应不了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许多疾病因此而生,人类的失眠就是不适应的产物。失眠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日出不作,日入不息”,“心不静而体不动”;失眠就是自然界阳入于阴的时候,人体本来也该阳入于阴而人类不让自己阳入于阴,开着电灯,吃喝玩乐,或是拼命的工作;而白天阳出阴的时候,人类却要睡觉,不让人体阳出于阴,不与自然同步。人类与自然同步的自我调节规律被破坏,兴奋与抑制的调节机制被破坏,失眠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研究发现,人类的睡眠与松果体素,即褪黑激素的分泌有关,而松果体素的分泌受昼夜光线的调节,晚上松果体素的分泌增多,有助于睡眠,而白天有光照的时候,松果体素的分泌减少,不利于睡眠。我认为这与人类农民的基因是相关的。人类的农民基因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的规律而逐步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而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太过突然,特别是中国,这种变更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在短时间内,人类的农民基因不会改变,改变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从原来的相应到现在的不相应。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相应”不是没有道理的,无视自然规律,无视中医的智慧,一味强调“人定胜天”,人类将付出代价,失眠只是人类付出的代价之一,还有很多的疾病和自然灾害都是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
失眠的机理:阳不入阴,肾虚不藏。
阳出于阴是阳气的释放,阳入于阴是阳气的潜藏。阳入于阴以后藏在什么地方呢?藏在肾,因为五脏之中肾是主藏的。肾虚不藏,阳浮于外,也是失眠的重要机理。
阳入于阴是睡眠的前提,阳入于阴之后还必须藏得住,睡眠才能持续。
阳气不能入于阴,或者肾虚使入于阴的阳气藏不住,就是发生失眠的根本原因。
失眠本身也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比如说老年人的觉就会减少,而衰老是肾虚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生命的由弱到强,由盛转衰是由肾气强弱决定的,所以衰老的本质是肾虚,衰老是五脏虚弱,进而及肾的表现,即“五脏所伤,穷必及肾”。另一方面,失眠的人同时会有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性功能减退,心态衰老,常感力不从心,腰酸腿软等肾虚的表现。
失眠的治疗:
一、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二、做到“心静体动”,即白天有足够的体力活动,保持内心的宁静;
三、药物治疗以补肾和引阳入阴为基础,方药可选用参芪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参芪地黄汤:西洋参6克,炙黄芪15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山药10克,山萸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
青蒿鳖甲汤:青蒿15克,鳖甲15克(先煎),生地15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
典型病例:
某男,46岁,市某区领导,2010年1月23日就诊。因为工作特别的繁忙,生活没有规律,压力太大,导致身体几近崩溃。突出的表现是顽固性失眠,晚上毫无睡意,要服三四种安眠药才能睡三四个小时,极度疲劳,腰痛,性欲淡漠,大便干燥不爽,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西医检查血压高,血脂高,肾功能不全。证属肾虚,阳不入阴,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引阳入阴。方用参芪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四逆散加减,处方如下:西洋参6克,炙黄芪15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山药10克,山萸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参30克,寄生15克,青蒿15克,鳖甲15克(先煎),柴胡15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茵陈15克,神曲10克,7剂,每天1剂水煎取600毫升,分3次饭前半小时温服。并嘱其尽量将工作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争取能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服药7剂后,疲劳减轻,睡眠改善,晚上有了睡意,服1种安眠药可以睡5小时左右,性功能亦见改善。因为其工作性质是身不由已的,不能自己控制,但已经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信心大增,要求继续治疗,仍用上方为主加减,治疗近3个月,情况继续好转。
某女,35岁,2010年6月7日就诊。5年前开始创业,每天工作至深夜,想睡觉时喝浓咖啡提神,坚持工作,日久养成习惯,到晚上就兴奋,2年后公司基本走上正轨,但觉得身体开始不适,疲劳,记忆力不如从前,工作能力下降,因此想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打算还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但是到了晚上就毫无睡意,躺在床上翻来翻去,就是睡不着,白天则疲惫不堪,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开始吃安眠药有效,时间长了就没效,吃多了又感觉更加疲劳。就诊时见神形疲惫,无精打采,记忆减退严重,注意力不能集中,腰痛,月经量少,周期后延,每到夜晚就烦躁,不能入睡,彻夜不眠,痛不欲生,舌质红苔根部薄黄腻,脉弦细数。中医辨证为肾虚不藏,阳不入阴,治疗宜用补肾为主,引阳入阴,方用参芪地黄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味,药物有:西洋参10克,炙黄芪15克,生地黄15克,丹皮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知母10克,青蒿15克,鳖甲30(先煎),桑寄生15克,丹参30克,炒山栀10克,淡豆豉10克,当归12克,黄柏10克。7剂,每天1剂,水煎取600毫升,于饭前1小时温服。1周后复诊,服药后疲劳和晚上烦躁明显减轻,略有睡意,仍用上方加夜交藤30克,再服2周。第二次复诊时,晚上不烦躁,能睡3小时左右,从内心里燃起了希望,有了治疗的信心,坚持治疗半年,每天能睡7小时左右,身体状态完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