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圣地 “学达性天”知多少?
理学圣地
“学达性天”知多少?
作者 李耀曾
在古都洛阳,到安乐窝邵雍故居游览可以看到“学达性天”匾额,到伊川县二程墓祠拜谒同样可以看到“学达性天”匾额。有人说在湖南省的岳麓书院、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武夷精舍等地也看到“学达性天”匾额,而且这些匾额的题写人都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明白这些事,还得从我国的儒学文化说起。
春秋时的孔子是公认的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从而使儒家学说得以发扬光大。儒学在秦始皇时期因“焚书坑儒”遭到毁灭性打击,然而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数百年间,儒学一直被树为正统思想。大唐王朝,太平盛世,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却受到挑战,随之形成的是“儒道佛三教并行”的局面。
为了恢复儒学的统治地位,北宋时期以程题、程顾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包括周敦颐、张载、邵雍)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吸收道学、佛学之精华,形成集儒、道、释为一体的新儒学。因“新儒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以又称“理学”。理学经南宋朱熹的进一步完善,元代以后再次登上官方哲学思想宝座,此后长期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学说。把程朱理学奉为官学。尤其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把程朱理学当成“千百年绝传之学”,当作“不可不学”和“不可不行”的“立身根本”。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熊赐履都是著名的理学家,朝廷中聚集了李光地、汤斌、陆陇其等一大批“理学名臣”。据康熙年间《请御画疏》记载,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湖广布政使张仲举上奏朝廷,称周敦颐祠庙修复一新,恳请皇上“特洒宸翰,褒以四字”。当时的翰林院经过讨论认为请皇上须赐御书以“褒美先贤,鼓励后学”这是好事,但这“非一家一姓之荣,实干秋道统之荣”。因此除周敦颐外,还应给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赐额。
按照翰林院的意见,清康熙皇帝愛新觉罗,玄桦给北宋五子、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均题写“学达性天”匾新,由地方官府出面隆重悬挂,这就是人们今天到这些地方都能看到康熙御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