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销售回暖之浅析
文/杜辉
根据开卷数据2014年,国内实体书店的图书零售额相比2013年增长了3.26%。这个增长,是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个年度的负增长之后的反弹。所以对整个图书出版及零售市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是否是行业真正回暖的信号还需要继续观察,不能盲目乐观。
仔细分析增长的成因以及背后的行业态势,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走势做出更有意义的判断。
宏观方面:
1. 行业开始挤出泡沫,转向良性发展。根据开卷数据显示,2014年出版新品种比2013年有所下降,但是动销品种继续增加。图书出版的新品种在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第一次开始下降。在此之前的几年,图书市场在产品总量上已经达到量的饱和。品种持续增长,单品平均印量及销售册数持续下降。为了完成码洋任务只能更多的出版新的品种,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新书品种量开始下降,说明行业已经达到了旧有出版模式的临界点,需要从以品种、码洋、规模的粗放增长上,向以品质、单品销售量的增长上转变。在这个新品降低,但是零售额增长的局面下,如果库存存量也逐步走低,说明行业开始向良性健康发展。
2. 减少品种,以质取胜。因为前几年的粗放型增长,所以图书产品整体呈现在品种上供大于求,但在品质上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出版规模、品种、码洋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能让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则泛善可陈。图书的生产量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供需缺口较大。图书的销售,高度集中在销量排名前20%的品种内。基本上符合了二八定律,既20%的品种,占据了80%的销售份额。虽然2014年图书零售整体还基本延续了这个二八定律。但是在排行榜前1000名的图书,相对之前的数据,上榜图书销售册数有所下降。但是总体销售额上升,也就是相对排行榜第二、第三梯队的图书销量有所增加,或者平均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出版的整体品质在不断改善,有所增强。
3. 国家鼓励,财政扶持。从国家大环境来看,国家近年一直强调提高全民阅读率。鼓励提倡并全民阅读活动。从加强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的建设,图书的采购。到给予实体书店、出版社更多的政策优惠,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这些举措对出版行业的生态链产生了积极良性的影响。从书店来讲,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一定程度的缓解了经营压力,增强了书店发展和建设的资本实力和信心。从出版社来讲,一定的优惠政策,也减轻了经营压力,从而有精力和空间去提高图书的品质。这些政策都会对图书零售额的增加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和影响。
4. 水涨船高,图书提价。伴随着物价及国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图书的定价得以稳步提高。这种提高有被动的因为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图书印制成本增加而发生的增长。但更多的是主动提价,这种提价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民消费力提升。从而为图书的提价提供了经济基础的保障。图书定价的提升,有助于出版行业良性的发展,从而也会在零售额的增长上有所体现。
微观方面:
1. 实体书店改变经营模式以自救。实体书店经过了最开始被网络书店狂轰滥炸的阶段,开始通过改变经营模式以寻求自救的通路。比如具有各种特色风格的独立书店,集团化的新华书店,各种会员俱乐部制书店、书吧等的出现。形式很多,各有千秋。新华系统,通过改善内部的管理水平,提高物流效率,依托规模效益及政策优势,坚守住大体的门店规模。民营书店则通过个性化、多种经营等形式提高盈利水平。各类举措,都对实体书店保持一定的店面规模奠定了基础。以此也为图书零售增长打下了平台基础。
2. 实体书店多种经营提高盈利,增加非书商品。实体书店为了提高盈利,吸引客流。纷纷引入多种经营。大店有大店的方法,小店也有小店的手法。如大型书店设置餐饮服务,设置电子产品、玩具、文具、运动等产品的销售区,专卖店。小店则增加一点学生用的文具、精巧的小工艺品等。这非书商品,不但为书店提供了大量的盈利,更为书店吸引了客流。在保证书店客流,增加盈利的前提下。图书的销售增长也就成为了可能。
3. 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服务手段。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内部加强店面的装饰装修入手,增加休息区、完善空调、电梯、电脑查货等硬件设备,以此提高购物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还有提高员工的素质,服务意识,增强培训以提高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等。外部则增加服务手段、项目,比如会员制、荐书员、各种文化活动、物流配送等。提高消费体验的舒适度,以此与网络书店竞争,提高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