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游览郑国渠景区断想(一)

周末,孩子安排到最近比较热门的郑国渠景区游玩。清早出门,一个半小时车程便来到了景区大门口。坐上景区的观光车继续进山,一路游客还不少,其中不乏老少一家出动的,转完整个景区将近用了一天时间,穿越了历史,亲近了大自然,的确是一种享受。

一.史上的郑国渠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是由韩国的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为秦国修的引水渠。是不是有点儿拗口?其实,这当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史上曾有一个“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周朝姬姓诸侯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国号为郑。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新郑市),主要版图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至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首先强盛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之说。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却于战国初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灭亡。提及郑国渠有人可能以为是史上郑国的渠。但郑国渠修建始于公元前247年,此时“郑国”已消亡了一百多年,因此与郑国渠并无关系。但主持修郑国渠的郑国其人却是新郑人氏,毕竟新郑曾是史上郑国的都城,因此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图1   东周前期列国分布图

战国时期,韩国与秦为邻,所处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到黄河下游地区进军中原腹地的交通要道。秦国为了实现统一六国称霸天下的目的,就得首先灭掉韩国。

图2  战国七雄分布图

至公元前249年,秦国夺取了韩国都城新郑西部的重镇成皋、荥阳,韩国此时已经处于即将覆灭的边缘。面对强敌,公元前247年,韩惠王派出了水工郑国赴秦为间,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忽悠秦国大兴水利,以此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在韩国看来,这是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计”。《史记·河渠书》:“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司马迁的“好兴事”三字,画龙点睛般展现了秦王赢政的秉性。他13岁继位,22岁开始“亲理朝政”,任人唯贤,励精图治,39岁时就吞併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而自称“始皇帝”。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他焚书坑儒、箝制人口、统一思想、唯我独尊。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了万里长城。他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修驿道,设郡县” “示疆威,服海内”。他不仅早年修筑了郑国渠,还在统一中国后又修筑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至于兵马俑、始皇陵都是他创造的奇迹。他还命徐福,“遣其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他先后六次巡游全国,若不是自作自受,为寻求长生不老药五十岁死于东巡途中,还不知他会兴出些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图3   郑国塑像

据说秦国丞相吕不韦早就识破了疲秦计,但却不露声色,打算策反郑国为秦效力,早日修成引水大渠。但后来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赢政就将他废了,而且还发现了郑国的疲秦计。吕不韦、郑国都不是秦国人,而且当时秦国还有大批外来的政客、商人等。秦王一气之下发出了逐客令,要求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必须离开秦国,当时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离秦前,上书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情之切切,言之谆谆:“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秦王阅后深为感动,大彻大悟,遂派赵高将李斯请回来,并废止了《逐客令》。

图4   李斯画像

而且郑国当时也对秦王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此渠成,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于是,秦王便继续让他主持这项工程,用了十万民伕,花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项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郑国渠将四万多顷荒地变成肥沃良田,亩产达到一锺(合600斤)。可解决秦国三分之—人口的粮食,或者解决一支60万大军作战的口粮。

在群雄爭霸杀人如麻的战国时代,渠成之后,秦王政并没有追究郑国曾为韩国做间谍,实施“疲秦计”的罪过,反而为表彰郑国,特将渠命名为“郑国渠”,并册封郑国为大秦大田令。而且为了保证郑国家人的安全,秦王政还派大军胁迫韩王交出郑氏族人,将郑氏一族迁到郑国渠两旁居住。秦王的苛政笃武是有名的,以致于“天下苦秦久矣”。但秦王对于郑国这种不计前嫌,敢于重用的博大胸怀,以及大胆褒奖关心体贴的做法的确难能可贵。

令韩国人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的修建虽拖延了秦国出兵东进的时间,却使关中地区更加富饶,秦国国力更加强大。公元前230年,秦王出兵攻占了韩国。一条疲秦计,成就了一处伟大的水利工程,而韩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为秦国作了嫁衣。但之后不到二十年,膨胀的秦帝国竟又烟消云散,郑国渠也未能为秦国成就“万世之功”。历史就是这样的诡异!

郑国作为郑国渠工程的筹划设计及施工组织者,在设计施工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两千多年前,没有什么仪器和没备,全凭踏勘和目测,他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找到了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使渠水由高向低实现了自流灌溉。他创造了“横绝”技术,建渠道跨过冶峪河、清峪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并在总干渠上曾修有退水渠,宽度与引水渠基本相等,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水利工程中的溢洪道。还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而且,郑国渠又连通了泾河、洛河,得以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就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他无愧为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郑国渠流经今泾阳、三原、阎良、富平、临潼、渭南、蒲城等地,最后流入洛河,全长约150余公里,灌溉面积4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郑国渠从引水口至灌溉干渠,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在的王桥乡船头村西北泾河东岸上,还保存有引水渠故道的遗迹。郑国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图5   郑国渠地理位置图

郑国渠开创了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秦百年以后,此渠因淤塞失修,灌溉范围日益缩小,但历代却在此基础上续修不绝,便有了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1930年,我国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又主持修建泾惠渠。并于1932年6月通水灌溉,引水流量1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达64万亩。

图6   李仪祉雕像

1949年以后,泾惠渠又历经改善扩建,使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到135万亩,至今仍在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

图7  泾惠渠大坝

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泾河边几经探寻,1985年终于找到了失踪的郑国渠,确认在泾河瓠口一带的湾里村和上然村之间,被当地人叫作“老虎岭”的地方,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郑国渠渠首遗址。1996年,郑国渠首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图8 郑国渠首遗址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