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管:习课堂,你为什么完成不了任务单?

习课堂任务单有四个任务。先说说任务一、任务三完不成的原因。

原因一:课堂语言不干净。

大多数一线语文老师,50%的课堂语言可以省略或纯属多余。我们每天讲那么多话,大多的话都属可讲可不讲。平日里可讲可不讲的都讲了,不要紧,反正嘴巴闲着也是闲着,一边讲还能一边干活呢。然而课堂上却不是。老师讲了可讲可不讲的,不但时间没了,还冲淡了重点。

第一类是课堂导语。“今天我们上一篇新课,课文的题目叫《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请大家一起读课文的题目”,这样的导语是没有教学价值的。第二课时,老师常说“昨天我们上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第一课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这样的话完全没必要。我们天天跟爱人一起吃饭,哪一天我们会跟爱人说,今天晚上我们继续吃饭?饭菜端上了桌,一个眼神就坐到一起吃饭了。我要是在忙,老婆不过说三个字:吃饭了!我们跟学生是一起“过日子”,这样的课堂导语都听了无数遍了,没必要再讲。学生研究我们老师,比我们研究学生还要投入。语文课上,我们要观察50个学生,太难了;学生却只要观察你一个老师。说难听一点,老师什么时候放个屁他们都清清楚楚的。这样的导语他们听了多少遍了呀,听得都麻木了,我们讲得也麻木了。

第二类是课堂过渡语。“刚才读了第三节、第四节,大家读得很认真很流利,接下来我们要读第五节和第六节,这两节希望大家也像刚才那样读得认真、流利”……这样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说比比皆是,会很自然地搬到习课堂上。

第三类是课堂教学语。“大家跟我一起读,园、园、园”“来我们整齐地读一读:帆、帆、帆”“一艘、一艘、一艘,预备读”,初看你一定觉得没什么。前两句的“大家跟我一起读”“来我们整齐地读一读”多余的。只要老师指着PPT上的字,读一遍“园”,学生自然知道跟上来齐读;只要老师指着PPT上的词语,读一遍“一艘”,学生自然会齐读词语。

给年轻老师评课,我说这个地方这两句话没什么用,能省出15秒。年轻老师不以为然,15秒都算啊。大家想想,一堂课下来会有多少个这样的15秒?肯定超过10次,那就是近3分钟。

鲁迅说,可有可无的话都删掉,那才是好文章。同样的,可有可无的话不讲,那才是好课堂。

原因二:课堂组织不紧凑。

如,师生配合读,老师读第1句,男生读2-4句,女生读5-6句。这个配合读往往会稀稀拉拉,学生可能没听清楚;听清楚了,一时记不住;男生读的时候,注意力在读上了,完全可能读到第5句上;女生一听还有男生读,于是不敢果断地接上去读第5句,怕别人说“你也是男生啊”。于是只好重新再组织一次。只要一重新组织至少1分钟没了。应该这么做:PPT出示第1句,老师读;PPT出示2-4句,老师说“男生读”;PPT出示5-6句,老师说“女生读”。这样组织,不会出现前面说的意外和混乱,一次紧凑的配合读,轻而易举省出1分钟。有了紧凑的配合读,学生的“学”的状态、“读”的状态也不一样了,节奏上去了,整节课还能“紧”出第二个1分钟、第三个1分钟。

“读”是语文学习的要点、重点。习课堂,一篇课文学生“读”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而且,我们要求40分钟的时间30分以上是学生在读,齐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左边同学读右边同学读,读课文、读关键段、读关键句、读关键词。中后等学生的产生,究其根本,往往是他们早期的学习,从不“读”当回事,老师要求回家作业读三遍课文,结果一遍也没有读,家长那里混了个签名交差了。久了,课堂上这些学生也不把读书当回事。因此,布置读书前,老师一定要做好读前的课堂组织,组织的第一步,让课堂安静下来。尤其是任务三读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把任务收起来,把笔收起来,然后再布置读书任务。不然,肯定会有同学没有听清楚,一脸懵。老师只好再说一遍,30秒没了。

习课堂以自由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同桌互读(低年级尤多)为主,刚开始,配合读可以少用或不用。等老师适应了习课堂、学生适应了习课堂,再来做习课堂的配合读。习课堂对配合读的要求很高,高就高在默契上,只有默契了,才不会有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原因三:课堂管理不得法。

上课了,齐读课文了,有的学生还在桌兜里找语文书。等急急忙忙找到书了,大家已经读了一段话;心急火燎地找到大家读的那句话,一小段话已经没了。如果班上有三五个人这样,老师是停下来等还是不等?等,浪费时间;不等,这几个人就跟不上。这,都是课堂常规管理没跟上。
课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很正常,没有反而不正常。老师要不要去管理?当然要。人多的地方就要管理,一个班级50个学生,老师首先是一个管理者,然后才是一个教学者。管理有效了,教学才会有效。学校要向管理要质量,学校管理好了,质量一定上去;课堂也要向管理要质量,课堂管理好了,效益一定上去。小学里,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多,经常有语文老师听到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或者美术老师、音乐老师的抱怨,抱怨班级的课堂纪律不好。语文老师说我上课纪律挺好的呀。因为身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一定会把“管理”带入课堂,而不是班主任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或者小学科老师,可能从来不认为课堂管理是自己的事。这想想都很好笑。自己的课堂是要通过别人管理好去上的,不是很好笑吗?
每个老师都要有一个本领,一个十分重要的本领,那就是课堂管理
没有课堂管理的本领,哪怕博士来教小学,教学质量依然抵不过本三学院的本科生。
课堂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目中有人。40分钟的课堂,老师每一分钟都要目中有人,而不只是开头扫视一下全班,做作业时巡视一圈。学生读PPT上的词语、句子,老师不要看PPT,老师要看学生,看哪个小组读得投入,哪个学生读得投入;看哪个小组不怎么投入,哪个学生不怎么投入。学生读课文、读关键段落,老师不要看语文书,要看学生,哪个同学读得摇头晃脑,哪个同学读得心不在焉,哪个同学的声入情入境,哪个同学连读正确读流利都有问题。老师的注意力主要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在教材身上,这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以生为本”。只有目中有人了,才会看到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只有看到问题了才有真正的——课堂管理的发生。
第一步,能发现开小差的学生已经不容易了,因为很多老师课上的注意力经常在PPT上、课文上、教学环节上,经常在教学导语、教学过渡语、教学总结语上,经常在提问题上、听个别学生的回答上,而遗忘了重要的全班。第二步更不容易。无效管理、反复管理经常发生。管理要讲究方法的,管理甚至是讲究艺术的。有学生老不遵守课堂纪律,总自说自说,想说就说。你去管他,刚按了这个葫芦,嘿,那边的瓢起来了。这么一管,你的教学停掉了,好比车到了红灯口,停下来,绿灯了要重新启动。一次管理花去半分钟、1分钟,那还算方便快捷的,一节课有这样一两次管理,2、3分钟没了。有的老师说,既然管理浪费时间,我就不管了。那更糟糕了。一个学生开小差一定会影响另一个人,就像传染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一定会蔓延开去。开小差就是传染病。课堂纪律散了,课堂还能有什么效益。课堂一定要管理。有的老师重视课堂管理,也不上课了,着手训学生,一训收不了手,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自己的怒火得到了发泄,回过神来,至少两分钟没了。这样的习课堂,时间当然来不及。
课上的各种问题,当堂要管,但不要纠缠。90%以上的课堂事件,老师的发力应该在课后。经常讲话的学生,小动作不断的学生,老师走到他身边,敲敲桌子就可以了。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老师走到学生中去,就像领导走到群众中去。有的老师总站在讲台边、电脑旁,说要单击下一页。这样做老师肯定“脱离群众”,肯定不行,买个翻页笔嘛。
老师要学会用课堂手势来管理课堂,而不是只有课堂语言。你一说“某某同学,注意力集中了”,这句话本身要花时间,同时你也必定会等上数秒,看那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如果没有,往往还会再说一次。花的都是时间啊。敲了桌子学生收敛了,不敲桌子学生又这样了,那就要在课后好好地教育他,而不是用课上的时间。
有一种省时的课堂管理叫“课堂管理约定”。如,制作好三张牌,红牌、黄牌、蓝牌,学生第一次违法课堂常规,给一张蓝牌,表示我发现你了;第二次给一张黄牌,表示老师我生气了。第三次给一张红牌,拿到红牌后的惩罚,可以提前跟学生约定。如主动离开教室,去老师办公室反思五分钟,再回来听课;学生还想出一个馊主意,罚掉午餐的大荤。这三张“牌”就是一个管理约定,可以省去老师很多的不必要的管理语言和管理时间。因为每一张“牌”的背后,都有你以前跟学生苦口婆心说过的千言万语。当然,你还可以把你的千言万语的关键句,印刷在红牌上,学生拿着红牌“罚下场”,那五分钟就去看读背红牌上的话。
自由读课文五分钟,学生读后,老师会问,谁读了1遍?有谁读了2遍?谁读了3遍?说了这话你还要装模作样地看,好像真的看到了所有的人,数到了所有的人。看到读了3遍的同学,老师还要很夸张很欣喜地表扬,这么一来,2分钟没了。沈欢欢老师舍不得这两分钟。她跟学生约定,自由读课文第1遍,伸出1根手指;自由读课文第2遍,伸出2根手指;自由读课文3遍,伸出3根手指……老师不要再说读1遍的举手、读2遍的举手。学生读书,老师巡视,老师一看伸着的手指就知道了,看到伸着三根手指的,老师上去握一握那伸着的三根手指,那就是表扬,那就是激励。樊小园老师用坐着读、站着读来区分学生自由读的遍数,第1遍坐着读,第2遍站着读,第3遍向左转读,第4遍向后转读……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学生很喜欢,因为读书能够站、能够转,孩子都是好动的。
自由读的时间到了,也不用老师花时间小结,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好的管理可以节约成本。课堂最要节约的成本叫“课堂时间”。
习课堂,第一重要的不是老师的教,而是老师的组织、管理、激励。日常操作中,组织是管理的一部分,激励也是管理的一部分。好的激励本身就能起到管理的作用。表扬有两个原则,一要表扬的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二要通过表扬这个引发周围的人的羡慕嫉妒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智慧。这里有吉林的李晓敏老师的两招,可以给你启迪,第一招,习课堂,要想让孩子不知疲倦地习下去,老师就得绞尽脑汁思考怎样的表扬最有效。开始我觉得谁读得好给谁盖章,后来我发现,读得越不好的,才越该多盖章。第二招,自由读、齐读多了,很多孩子读累了,就不爱张嘴了。为了让孩子们有休息的机会,就男生读女生读,这个时候不读书的孩子就容易溜号。怎么办?我就男生读的时候表扬女生,表扬女生听得认真;女生读的时候表扬男生,表扬男生听得认真
岳桂婵老师的更有意思,她说,学生读书、作业的时候,老师走到学生身边,时不时翘个大拇指,时不时拍拍孩子的肩膀,时不时帮他摆正写字的姿势,时不时跟孩子照个眼神,这些行为也是表扬,无声的表扬,肢体的表扬,行为的表扬,能让课堂干净、安静、带劲!

习课堂上,能用眼神、动作、体态来进行管理,这个班级的教学质量一定好。

原因四:课文任务单不熟。
习课堂,有了任务单、有PPT,老师还要不要备课?要。

一要熟悉课文,读熟课文。
熟到什么程度呢?老师读课文要记录时间,读一遍课文要多少时间,读关键段要多少时间,读这三个关键句要多少时间。课上,你给学生自由读4分钟,因为你自己读花了3分钟15秒;读关键段给学生2分钟,因为你自己读花了1分35秒,而不是随口想当然的。给学生自由读课文5分钟,快的学生读了5、6遍,那要问:老师希望学生读几遍?不能是越多越好这样的糊涂账。有的老师给学生自由读古诗3分钟,结果学生读了15遍、20遍,真的没必要。那都是老师自己没有读一读,记一记自己花了多少时间。
有的老师手里拿着语文书,要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自己也在找第三自然段。习课堂的备课不是要你去抄教案,而是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熟到上课的时候,基本不用看语文书,基本不用看PPT,PPT上的语段、句子,老师很清楚,很熟悉。凡是上课下一张PPT是什么老师心里也不清楚的,还要顶着PPT的,那样的习课堂还有提升的空间。这个提升不难,只要你肯花时间看看课文、熟悉熟悉PPT。
二要熟悉任务单,做好任务单。
学生的任务单,老师要用红笔做一遍。老师用红笔做一遍任务单就是备课。做的时候要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这样老师能清楚地知道任务二要多少时间、任务四要多少时间,偏多、偏难的话可以删掉一个题;知道难题在哪里,任务一、任务三的“读”相对应的地方多读几遍。用红笔做好的任务单,一下课贴在黑板上,学生可以随时查看正确答案,还能减少老师的讲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校对的习惯。
集体智慧的任务单写在了纸上,个人的用心教师把任务单写在心上。教师要把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的基本流程熟烂于心。习课堂的读的设计,很“傻瓜”,自由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合作读;读课文、读关键段、读关键句、读关键词(这些PPT里都有),为的就是方便一线老师上手就能用(一线语文老师实在太忙了)。习课堂的要求是:老师不用带着教师版的任务单去教室,那就对了。一会儿看语文书,一会看教师版任务单的流程,耗费掉宝贵的1分钟2分钟,那是常有的事。

任务二、任务四的“写作业”用闹钟,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背”,也要设置闹钟,3分钟以上的自由读、自由背都要设置闹钟,这样老师不用时不时看手表,学生也知道一会有闹钟铃声提醒。这一紧凑,不说节省1分钟,节省30秒肯定有。30秒能省也要省,这才说明课堂时间的宝贵。习课堂,老师心中反复想着时间、时间、时间,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爿来用,那就对了,把课堂时间当作宝了。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老师,习课堂一定大放光彩。

原因五:教师“讲”“问”刹不住。
这个100%存在。老师总以为学生是自己“教”出来的。不,学生的优秀是他自己“练”出来的。一个人的成长主要在他自己,而不是旁人,这个道理一点也不难懂——“内因决定外因”嘛,内因是根本。
关于“讲”。任务一讲2分钟、任务三讲2分钟,教师一点也没觉得多,以前要讲好多个2分钟。任务一和任务三,每次讲了两分钟,加一起有4分钟。关于“问”。任务一只提一个问题,任务三也只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就跟没提一样的,对不对。课上的“同学们,你们说好不好?”“大家说要不要?”“同学们你们愿意不愿意?”这类没有意思的问题,每一个至少要浪费10秒,学生拉长了调子说“愿——意——”,那要15秒。一堂课有四次没意思的、口头禅一样的不是问题的问题,1分钟没了。你的提问有价值,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能促进学生的思考,那么会出现一个麻烦——追问,一个难问题要分解成三个不太难的小问题,一追问,好了,一个问题变成了三个问题,需要三个同学起来回答,老师还要总结一下,没有2、3分钟那不可能。任务一和任务三,都只问一个问题,不多吧?4-6分钟没了。
到这里,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任务一任务三一共给的读书时间是20分钟,去掉老师必要的课堂组织、课堂管理、课堂激励、课堂示范(朗读示范)5分钟,剩下15分钟。去掉老师的讲解4分钟、提问4分钟,语言不干净3分钟,重复组织1分钟,管理调皮捣蛋学生1分钟,那就只有2分钟给学生读课文,怎么够?打死你也不够!注意,这还是照着最经济的方式计算。老师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啊,怎么就已经没了,不够啊。学生却觉得时间好慢啊,怎么还不下课。这是又一个话题了。
习课堂的任务单按40分钟的课堂时间设计的。有些老师问,我们的课都是35分钟的,怎么办啊。先不说怎么办,先说说怎么理解40分钟变成了35分钟。原来两课时的课文,现在还是两课时,这样,原来80分钟的课就压缩到了70分钟,即少给老师10分钟时间,你也给我上完一篇课文。40分钟的课压缩为35分钟根本目的,就是控制老师讲的时间、问的时间。习课堂,老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讲”的欲望、“问”的欲望。你可以“讲”,把你的讲解变成讲义,做进PPT让学生读;你可以“问”,把你的问题变成习题,放到任务二、任务四,让每一个学生用笔回答,而不是只有那几个“发言积极”的学生来答一答。
说一句老师们不太爱听的,我们几乎一开口就错。不用讲的,讲了;不用问的,问了;讲的话啰嗦了,不规范了。只要用手机给自己的课录两次音,你不能不承认,我所言非虚。现在不少学校都有录播教室,那更好,看自己的录像课你就知道自己的“讲”和“问”有多苍白,你就知道有多少学生在你的“讲”“问”下有多无聊。很多老师看着看着自己的课,就看不下去了,我怎么这么啰嗦啊,我怎么都没看到这些学生根本不在听啊。

“我能不能慢慢来,先控制自己少讲一点,以后再少讲一点”。当然可以。我只是担心。“讲”和“问”,老师是有瘾的;小学语文老师又是女老师多。要想让“讲”“问”了10年的女老师戒掉“讲”和“问”,就像让抽了10年烟的男人戒烟。1月少抽2支,2月少抽2支,3月少抽2支……一年后,不抽烟了。这样戒烟的成功率可以肯定为0。

完不成任务二、任务四的原因

文/管建刚

任务二、任务四是学生的“习”,大白话来说,动笔写作业,写那些原来都回家写的作业。任务二、任务四完不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一:课前准备不充分。

课间没有下发任务单。任务一结束了,要写任务二了,学生说“老师任务单没发”。等发下去了,拿到每一个同学的手里,一分多钟没了。1分多钟啊!也有的班级,任务单早早发下去了,上课了,学生没有放到桌面上,没有放到指定的课桌的角上。老师说打开任务单,学生在桌兜里、书包里找任务单。找的都是时间。

没有准备好文具。任务二,写着写着笔断了,文具盒里再没有削好的笔了;任务四,找不到橡皮了,找不到尺子了,只好跟同学借橡皮和尺子,这一来不只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了同学。习课堂的40分钟,每1分钟,不,每10秒、20秒都是宝贵的。

这些课前常规管理跟课堂效益密切相关。习课堂,不是向课堂教学艺术要质量、不是向课堂教学设计要质量(设计都已经有了,愿意改就改一下,不愿意改就照着用),而是向课堂管理要质量。而课前准备的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原因二:读得不充分。

任务一和任务二是一对姐妹,任务三和任务四是一对兄弟。任务一里的读的内容,跟任务二里的习题内容紧密相关,任务三和任务四也如此。任务单的设计流程大致是这样的:找来这篇课文的各版本的习题,五六个版本的习题刷选后,整理出第一课时任务二、任务四的习题,第二课时任务二、任务四的习题。然后,根据第一课时的任务二的习题,整理出任务一的“读”的内容;根据第一课时的任务四的习题,整理出任务三的“读”的内容;第二课时也如此。一般来说,第一课时任务二的习题是字词,所以任务一往往是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第一课时任务四的习题是思维导图、整体把握,所以任务三就是整体的读,读课文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总起句,读思维导图对应的关键语段。这个时候,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反复读、充分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二是为任务二、任务四的“习”做好阅读的准备。任务一和任务三读充分了,任务二、任务四的习题基本上不用翻书,速度自然快;任务四的“选段理解”,还要去读这个选段的内容,完成练习的速度自然慢。

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直接制约了任务二和任务四的完成速度。

读得充分不充分,不只是看读的时间。假设任务一的时间是12分钟,这个环节用了12分钟,是不是一定读充分了呢?不是的。一,这12分钟时间,给学生“读”的时间究竟有多少?照前面的分析,老师的“讲”“问”重复啰嗦占7、8分钟,学生怎么可能读充分?12分钟的时间,学生应该读10分钟,2分钟留给老师组织、管理、激励、示范。习课堂的任务一、任务三,主要是读课文、读重点段、读重点句,尤其是重点段和重点句,任务单上写“读段落”“读句子”,这不是读一遍,而是要反复读,读不通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读;读不好的地方要停下来听老师读、再反复读。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很熟悉;两节课下来要读得滚瓜烂熟。二,这12分钟时间,是一个学生在读还是一群学生在读?还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读?习课堂几乎不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偶尔男生读、女生读,左边同学读、右边同学读,为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地读起来,而不是只有积极发言的、性格外向的学生读起来,也不是老师盯着的那几个学生读起来。习课堂上,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指名学生读课文,那么这个“读”的时间,至少对50%以上的学生是无效的,这50%的学生要么不再听,那么听了也是耳旁风。有的班级,男生读的时候就有女生开小差,女生读的时候就有男生开小差,这种情况下,那要取消各种花式的读,只要留下自由读和齐读。

有的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完成任务单的“习”,任务二、任务四的时间各多调了2分钟,合起来就是4分钟。延长了任务二、任务四的时间,势必缩短了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的时间。学生课文没有读熟,关键段没有印象,关键句没有熟读成诵,学生做题目的时候想了半天没做出来,只好去翻书。前面课文没有读熟,要去读哪个关键句、哪个关键句也不清楚……如此折腾,任务二、任务四多给两分钟哪有什么用。这种做法削峰填谷,饮鸩止渴,得不偿失,绝不可取。也有老师说,我只挤占了任务一2分钟啊。第一课时任务一、任务三各2分钟,小计4分钟,第二课时任务一、任务三各2分钟,小计4分钟,总计8分钟啊。

下课了,不少学生都习惯性地拿出水壶要喝水,这就对了,说明学生都在课上读充分了。

原因三:学生的作业速度没有训练。
很多学生只有考试时才注意答题的速度,平时作业根本不注意。课堂作业也不注意作业速度,完不成无所谓,下课再做。有的学生课上故意拖拉,等下课了,老师走了,看看别人怎么做的。
习课堂上,任务二、任务四有4个操作要点:
要点1:要使用课堂小闹钟。配套的PPT里只有设定的作业时间。PPT上任务二、任务四的作业时间,一般比任务单上任务二的时间少1-2分钟,留给老师激励和总结用的。PPT里没有专门设置电子小闹钟,那不是小闹钟不重要,而是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使用习惯,有的喜欢数字的,有的喜欢走圈的,有的喜欢用希沃上的小闹钟,还有的喜欢买一个可以粘在黑板上的实物小闹钟。老师们选用自己最喜欢、最顺手的小闹钟,这不是淡化,而是另一种强化。作业时一定要有闹钟,要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任务二、任务四的时间观念就是作业速度。补偿说一下,任务四的习题和课外阅读,也建议分两次用闹钟计时,这样能确保学生课外阅读“不读熟不答题”的习惯培养。
要点2:到时就停笔,来不及做的算错。学生的作业速度什么时候最快?考试。考试限时,没做好都算错。明白并接受了这个规定,学生才会全力以赴,才会专心致志,作业速度才会上去。习课堂的任务二、任务四,一节课有两次像考试一样的答题训练,一个月下来,学生的答题速度一定会有小进步,一个学期下来,一定会大进步。开始来不及那很正常。开始只有来不及,才能逼迫学生激活自己内在的潜力。

要点3:作业前要课堂组织。朱敏彦老师的习课堂,有这样一个教学组织,要进入任务二或任务四了,朱老师要求学生打开任务单,拿好笔,坐端正,看老师。这个时候,朱老师已经在黑板上的小闹钟调整好作业时间,扫射全班后,一按闹钟,“滴”的一声,朱老师喊“8分钟,开始”,学生都有作业的仪式感和紧迫感,就像百米赛跑的发令枪一样,全班同学全部进入作业状态。“呀,某某同学已经完成第一题啦”“哈哈,某某同学超过你了,完成第二题啦”“哈哈,某某同学做得又快又好,老师喜欢你!”“不得了,某某同学已经全部完成了,有资格做奖励题啦”,学生作业的时候,老师这样去管理、评价和激励。习课堂,老师要去忙这些事情,学生的作业速度就会不一样。

要点4:下课前,老师要表扬完成任务单的学生。完成的人数多,学生在座位上举起任务单,老师给他们拍照。完成的人数少,那更要大张旗鼓地表扬,请这三五个同学上台,拍小视频,每个人说一句话。要让所有同学都知道“课上完成作业”是最光荣的事,也是老师最看重的事。一下课,组长收任务单本。一开始延迟三分钟或五分钟的,那就等三分钟或五分钟后马上收。及时收掉,才能增加学生作业的紧迫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