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发生一场宫廷阴谋,太子被杀,皇后自尽,幕后凶手被大封大赏
今天和各位亲们聊聊西汉历史上的“巫蛊之祸”!
众所周知,“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一件特别诡异的宫廷阴谋,这个事件的结局是太子被杀,皇后自尽,而老皇帝汉武帝回过神来才后悔万分!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太子刘据,刘据一出生就自带王者光环,汉武帝二十九岁得此一子,母亲贵为皇后,娘家两个司马,所以太子之位稳如磐石,不用争不用抢,未来就等着接汉武帝的班!
汉武帝对这个儿子很宠,因为二十九岁才得此一子,对于古代的皇帝而言,二十九岁才有了儿子,这算是老来得子,之前一直因为没有儿子,搞得淮南王都想来接他的班!
虽然一直被宠到大,但刘据丝毫不骄纵,并且脑子特别灵光。
有没有具体案例呢?
有!
有一次,汉武帝生病了,让太监常融去传召刘据。
但这个常融不是太子一党的人,老早前就经常在武帝面前吹耳边风,但好在都不过分。
他传召了刘据以后,跑回来对武帝说:陛下,太子听说你病了,不止没有担忧,反而面带喜色!
武帝当时就沉默了,因为他也当过太子,自然知道自己上班太久了,迟迟不下班,太子接不了自己班,心里面有想法也是自然的!
但武帝何等人物,当下也不着急表态,等太子刘据来了以后,他仔细的观察了刘据的神色,发现刘据脸颊上带着泪痕,并且一来就询问自己的身体,一开始带着焦急的神色,听自己说无恙后,又转为喜色!
当下,汉武帝明白了,于是暗中派人去查询其他宫人常融宣诏的时候太子的神色,于是发现了常融在搞鬼!
这下可是货真价实的欺君之罪,于是下令处决了常融!
而其实常融污蔑自己,太子刘据也得知了,当时皇后卫子夫当即让刘据去禀明武帝,但刘据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何等聪明的人物,自然不会相信这种谗言,越是去辩驳反而越会让事情更糟糕!
可是这种灵光的处事之道和刘据本身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刘据师从石庆,这个石庆是个老实人,一家子的处世之道就是小心翼翼,武帝点名让石庆当刘据的老师,就是希望把刘据培养成一个温和的人!
这点其实是和武帝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自己一生兴武功,但他想到,如果自己的接班人和自己一样是一个喜欢大兴武功的人,那么可能会走向秦国的结局。
这样的心理让武帝有意识的培养太子刘据仁厚温和的性格,而太子刘据也的确按照了武帝的设计路线,脑袋很灵光,但性格却非常温和。
这种温和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我们讲凡事都是带有两面性的,当武帝认为这种性格好的时候,那么就是真的好,但是当武帝的想法发生变化的时候,那么这种性格自然成为了祸害!特别是当皇位出现竞争者的时候!
之前刘据是武帝的独子,一路风平浪静,可是后来随着武帝的众多媳妇为刘据诞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弟弟后,刘据开始不安了,因为武帝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认为,刘据的性格太过于温和,怕他在朝政上懦弱无能,会断送大汉基业。
父子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开始走向两个极端,一边是武帝在抉择中徘徊不定,一边是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因为不安而开始吸收势力。
看着这一切发生,武帝当时很糊涂的做了一件荒唐事,这件事就是“尧母门”事件!
太始三年一个孩子降生于世,这个孩子就是刘弗陵,据《资治通鉴》记载,刘弗陵是个怀了14个月才生下来的孩子,这个历史上的尧一样,所以刘弗陵一生下来就被称之为汉尧!
这个称呼无疑是尊贵无比的,并且为了庆祝他的诞生,汉武帝给一处宫门取名叫做“尧母门”!
刘弗陵是“汉尧”,而他的母亲赵婕妤自然也就是“汉尧母”了!
作为当时汉武帝最宠爱的女人,赵婕妤在汉室后宫之中风光无二,稳稳压住了皇后卫子夫!
这一切的发生都在宣誓这一件事,赵婕妤和刘弗陵这对母子的存在就是在向东宫的皇后太子发起冲击的!
一时之间太子的敌对派系纷纷站队到了赵婕妤身边,时不时的就对太子进行点语言上的攻击。
这种语言攻击一次两次汉武帝还是可以分清楚是恶意攻击的,但所谓谎言只要达到一定数量,那么难免会成真,武帝对于刘据有了一些猜忌!
特别是进入年老多病的年纪后,死亡一天天逼近让汉武帝产生了恐惧,他在大多数夜里,看着漆黑的远方,想起自己曾经穿着铠甲别着长剑的模样,想着自己看看大汉强军出征,他清扫了无数敌人,却躲不开时间!
这种恐惧让他的性情变得急躁暴虐,他想要发泄这种恐惧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则成了太子刘据脖子上的一把刀!
这样的局面直接决定了此后“巫蛊之祸”的诞生,一个叫做江充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个江充出生草根,因为光脚不怕穿鞋这一原理,所以从来不怕得罪人,不管是王孙还是贵族,只要犯了错江充一概不买账。
这个“优点”正好被武帝看重,从而获封绣衣使者,专门监察长安城里的贵族,有了绣衣加身,江充更是铁面无私,哪怕太子站在他的面前,他也丝毫不惧!
结果后来太子还真的站在了他的面前。
有一次刘据被武帝召见,因为非常急,所以太子架着马车走上了皇帝专用的驰道,而偏偏倒霉的是正好被江充撞见了!
江充截停了刘据的马车后,刘据开始也服软解释了原因,但江充可不管这些,直接报告给了武帝!
为此,刘据遭到了武帝的责骂,原本按照刘据此前的性情,也不会过度为难江充。可是由于连日来遭到了太多的敌对势力打压,让刘据心态有点失衡了,在背后对着江充发了一顿脾气。
而当时刘据身边盘旋着各种势力的耳目,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江充耳里。这个江充虽然看着办事死板不讲情面,但脑子里可聪明的很,他为什么敢对王孙贵族铁面无私?因为他知道,这是被武帝信任的原因,只要他持续去做,武帝就会对他越为信任!
当他看到太子刘据对他的敌视后,江充开始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武帝的时间不多了,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因为看刘据的态度,将来登上皇位,自己乃至于自己的家族可能都将遭遇灾难。
所以江充当下就想到了一件事,不能让刘据登上皇位!
可是光靠在武帝耳边吹风,很难让刘据失去太子之位啊!因为太多人都攻击过刘据了,虽然可能让武帝猜忌一下刘据,但最终刘据还是不会伤到分毫啊!
所以这个江充想了一个办法,在宫廷里语言搞不定的事情,那就只剩巫蛊了!
武帝进入了年老多病的时期,常常因为病痛而连连噩梦,因为死亡的恐惧常伴心中,这样精神上也变得疑神疑鬼的。
而江充抓住机会分析说宫中肯定是有人行巫蛊之术诅咒天子,武帝一听立马下令彻查!
江充先从地位低下的妃子查起,但慢慢的就查到了皇后寝宫和太子寝宫里面,而江充想要找的东西也顺利的在太子寝宫里面找到了,大量的木偶到底是谁放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子现在百口莫辩!
这个时候太子的师傅石德出场了,石德是之前刘据老师石庆的二儿子,因为继承了石庆的爵位,也成了太子师。但他和石庆不同,这个石德胆子非常大,于是他给给刘据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假传圣旨抓捕江充,并将他处死!
石德当时是这样想的,如果太子犯罪了,那么自己这个老师也难逃厄运,于是咬了咬牙,把刘据给忽悠了!
当然,刘据仔细想了想,还是决定先去和自己的父亲解释一下,但江充怎么会给刘据这样的机会,直接拦住了他!
这个时候刘据彻底爆发了,直接率领东宫侍卫把江充给抓了起来,并且斩杀了他!
江充做梦也没有想到,性情温和的刘据会突然这么有血性,人算不如天算,江充提前退出了这场游戏!
江充被杀之后,刘据来到了皇后卫子夫的寝宫把事情说给了自己的母亲听,卫子夫没有迟疑立马站在了自己的儿子刘据这边!
她命令自己的亲信打开了武器库,发放了兵器,又调动了自己的卫队支持刘据,常年盘踞后宫的卫子夫决定陪着自己的儿子走一步险棋,这实际上就是多年来母子二人不断遭到攻击后的一次性爆发!
因为此时母子两个已经失去了安全感,特别是武帝宠幸刘弗陵母子俩,间接的把刘据母子俩逼上了绝路!
江充被杀后,反对刘据的派系立马上报给了武帝,说太子已经起兵造反了。
此时的武帝彻底愤怒了,原本他是想让太子来面见自己,听听太子的解释,因为他对于太子的性情是了解的,所以对于蛊祸之事也没有太过于相信,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敲打一下东宫这几年在朝堂之上的动作!
此刻的武帝和刘据彻底站在了对立面,如同历史上的任何一桩宫廷悲剧一样,权利彻底击败了亲情!
他可是武帝啊!
一个自比秦皇的男人,哪怕到了垂垂暮年,他对于权利的欲望依旧不输给任何人。只有他给你,这才是你的,他被给你,你抢,那么就犯了他的大忌!
所以当听到刘据造反,武帝彻底愤怒了,他立马下令让丞相刘屈氂调动三辅兵马包围长安,不许任何人出入!
父子俩的兵马相见分外眼红,长安街头洒满了汉家自己男儿的鲜血。
战至第六日,刘据的兵马落入下风,而三辅兵马却越来越多,眼见局势不利,刘据只得逃出长安,出城之时幸得守城官田仁相助。
最终刘据逃了出去,而田仁被暴怒的武帝腰斩,而与太子刘据有牵连的人皆被武帝诛杀!
而刘据的人生也随着长安城内的刀光剑影走到尽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逃,能逃到哪儿去呢?
武帝下令全力抓捕刘据归案,在暴怒斩杀数百人的时候,他还保留的最后一丝理智,他还想听一下自己儿子的解释!
但最终他等来的不是被完整无缺被抓捕归案的刘据,等来的是刘据自缢而死的消息,而在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他曾经最爱的女人卫子夫也自缢而死!
巫蛊之祸落下了帷幕,武帝在这场血腥的事件里失去了皇后也失去了儿子!
武帝是胜利者吗?并不是,对于武帝而言,他痛失了两个最亲的人,并且他还不得不忍痛大封大赏在这件事里立下功劳的人,比如在长安城击败刘据的刘屈氂、协助江充找到木偶的黄门苏文、参与追捕刘据的军官……等等。
当然,最该为此事负责的人是他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偏宠于刘弗陵,让刘据失去了安全感,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一年后,武帝终于醒悟过来,他知道了自己的皇后和儿子之死就是一场冤案,愤怒的他将江充满门抄斩,苏文被烧死于横桥,曾经因为害死刘据而获得封赏的人全部处死!
武帝在生命的尽头给刘据盖了一座思子宫,而在刘据自缢的地方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
可是这一切毫无意义,他可以杀掉所有参与害死刘据的人,但这对于刘据和他自己而言毫无意义!
那一刻的武帝是否在回想那一年刘据出生自己乐开花时的表情,是否回想起立卫子夫为后时大赦天下的盛景,是否会想起卫家两司马为大汉征战天下的丰功伟绩!
读罢史书,总是让人掩卷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