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村】 柱竿山下有好景 将仕厅里留芳名
柱竿山下有好景 将仕厅里留芳名
三泉村将仕厅,位于风景秀丽的柱竿山下,坐落于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北,座北朝南,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原名为世德堂。元末明初,为纪念唐元璋、唐良嗣不折不挠的民族气节而改名将仕厅。此厅宫殿式建筑,三进二明堂,九鳌三叠梁,柱粗,呈梭形状,厅长72米,宽17米,占地1224平方米,大门高3.1米。此厅曾多次重修,是集元、明、清建筑为一体的古代建筑,是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黄店乡文化志》及《女埠镇志》载:唐元璋,又名太初,字子焕,南宋末年三泉村人,为文思院(掌管金银犀玉工巧)官,曾就学与兰溪西乡桐山后金理学名师金履祥先生处。
南宋末年,唐元璋以一介书生率侄唐良嗣高举抗元大旗,招募金、衢、严三府勇士,成立义军,带义军迎击元军于黄湓滩。后终因粮草不济,弹尽粮绝,寡难敌众,不幸于至元月十五年(1278年),唐壮烈牺牲于龙游白云寺前。
唐元璋战死后,唐良嗣也牺牲于江山霞岭下,年仅34岁。
兰溪女埠百姓感于唐元璋之忠烈可嘉,在留下右肢的山坡上建一祀庙,以便后人祭年,取名“留肢殿”,(为掩盖元朝耳目,特将元璋塑像改称为“亚父侯王”范增)。女埠及兰溪城郊黄湓诸村则建“公鲁庙”,额书“英列大帝”以避嫌,因唐姓属东鲁郡,故取公代东,免遭元朝廷迫害,纪念香火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南宋逃亡皇朝得知唐元璋为国捐躯,在文天祥等保奏下,帝宴下诏敕封唐元璋为将仕郎,唐将仕之英名流传后世。三泉村人更把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年)的世德堂改称为将仕厅。后人为此曾赋诗以赞,曰:血溅龙游地,肢留女埠山,死生三府地,功绩壮心丹。”
柱竿上上还有一处胜景,不能不提,即磨崖石刻。
磨崖石刻位于三泉村柱竿山岩石上,距柱竿山顶峰“第一尖”约500米,西边50米处即“殿基”(齐芳书院遗址)。齐芳属书院为宋代三泉村人唐良骥创办。唐良骥,字德子,是南宋抗元将领唐元璋之长子。博学能文,举明经,建齐芳书院于福佑庙。他与金履祥是好友,这从他写的《赠仁山先生诗二首》可以看出。
诗之一:
公已苍头我黑头,
两相常得守清幽。
纷纷世事浮云变,
汩汩人生逝水流。
行止何期南又北,
交情又见夏还秋。
可看天意常如此,
只合无心任去留。
诗之二:
命有穷时道不穷,
命穷何处更求通。
此身未老应须学,
晚事由来要适中。
物欲尽时心始旷,
天真动处气初融。
百般佳趣难形状,
自与常人迥不同。
“第一山” 磨崖石刻系宋末元时著名理学家金履祥在齐芳书院讲学时所题。“第一山”山字竖写,宽80厘米。该题刻虽无题款及直接记载,据《东鲁兰江唐氏族谱》卷36记载:齐芳书院为唐良骥建造,延仁山先生讲学。另据《金仁山先生年谱》记载:时为成宗元贞二年(726年),金仁山先生六十五岁讲学于齐芳书院等有关资料及民间传说,“第一山”三字确系金履祥先生所书。
柱竿山脚的柱竿庙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景点。原建于柱竿山巅(现有殿基,当时称福铀庙),元初迁建现在庙址,改名为柱竿庙。咸丰末年(1861年)被太平军烧毁,至同治间(1864年左右)重修,由正殿、偏殿、脚屋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67平方米。偏殿塑有千手观音、地母娘娘、济公和尚等神像,“文革”中废,正殿今存。
1928年2月,地下兰溪县委会在三泉柱竿庙召开全县党员代表会议,到会代表30余人,改选了中共兰溪县委,增选了工出身的党员为县委委员,组成了以邵博慈为书记的县委。现在柱竿庙已成为兰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代卢巨川一首《恭味三泉图》将柱竿的人文景观描摹的淋漓尽致:
柱竿挺拔特钟灵,
百出留传祖德馨。
士道无双延道学,
山登第一溯芳型。
金堂气绕冬官第,
紫障光腾将仕厅。
更有非常名胜在,
翁塘玉水涌淳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