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埠古镇】游埠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利用
游埠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利用
——兼谈如何挖掘游埠古镇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最近,游埠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做强重点镇、打响游埠市”的号召,并进行大讨论。这些工作顺应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游埠的创新创业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创业创新的实践中,为确保游埠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作出新贡献的要求,本人对游埠镇如何做好文化和旅游这块产业,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领导参考。
一、游埠镇的历史内涵
游埠镇位于兰溪市西部,地处兰溪、金华、龙游三县(市)交界。东南濒临衢江与金华市婺城区隔江相望,西南与龙游县士元乡,本市水亭乡毗连,东北与永昌街道、赤溪街道接壤。唐咸亨五年(674)兰溪建县,游埠属太平乡仙洞里管辖。明万历年间建镇,清末属太平乡二十八都一图。民国元年(1912)为游埠自治区所在地。民国20年,复称游埠镇,民国27年五月,与湖西乡合并,称游埠乡,隶属水亭区。1950年1月又建立游埠镇。1992年5月兰溪行政区划撤并,下王、中洲、金湖三乡并入游埠镇至今。全镇总面积63.5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53个自然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1.3万户,汉族为主,有少数畲族居住。
游埠,为衢州市龙游县下游的商埠,故名游埠。据出土文物及古遗址考证,游埠成为埠头,至迟当在东晋,为钱塘江水系十大古商埠之首,与桐乡乌镇,湖州南浔,义乌佛堂并称浙江省四大千年古镇。是晚唐文化高僧贯休和当代“世界十大摄影大师之首”郎静山的故里。镇区内沿溪下有“永济桥、永福桥、永安桥、太平桥、潦溪桥”五大明清时建造的石拱桥,旧称:“五马归槽”。桥两头分布有前后古街“七厅八堂十一门”等诸多明清古建筑。过去,游埠码头为钱塘江上游十大商埠之最为繁华的商埠,店铺林立、水陆交通方便、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商业发达、街市规模宏大。至清代各业商店,作坊陆续成为著名商号,遂形成了“三场三缸五坊六行十匠”较为齐全的工商业体系。江西、福建、义乌、衢州、徽州等地的行商、坐商给游埠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而儒教、道教、佛教及基督教相互渗融,成为既自成一统又较为独特的民主信仰文化。游埠古镇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名人有贯休、郎静山、清末状元曹清泉、著名婺剧高腔艺人江和义、天文学家曹漠等。前有东晋义熙二年(406)寺基村胡凤太傅所建的和安寺,后有唐咸通年间贯休所建石壁寺,使游埠成为当时浙西佛教胜地。由于游埠为浙赣闽南北货物集散主要商埠,孕育了游埠古老而丰富的商埠文化,如“南戏”姊妹剧种之“衢州西安高腔”班社,长期活跃于游埠一带,与“兰溪摊簧”等婺剧班社相互交融,风靡浙江中西部地区,直到现在仍有“戏曲商埠”之誉。境内民族民间艺术盛行,具有地方民间特色的舞狮活动,自明代兴起后历五百年而兴盛不衰,被誉为“狮子之乡”。
二、游埠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东张双狮。
兰溪市游埠镇刁家村东张自然村的东张双狮,清光绪初年开始兴起,至民国年间兴盛,建国后也一直活动,“文革”期间时继时续,1978年恢复后连续至今。自1978年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至无宵后一、二天都进行表演活动,先到宗祠、宗厅及家庙进行表演,以娱神、娱祖,后才到村中主要场地,道路或农户进行表演,之后到游埠街表演。2004年9月份代表游埠镇参加第五届中国兰花节兰溪城区踩街表演获三等奖。同年11月8日被邀请参加金华市艺术节,在兰溪黄大仙宫表演,受到省内外专家及港澳同胞的称赞。表演时,头身各藏一人。随着乐器的节奏作出前进后退,奔腾起舞等动作。舞蹈顺序如下:开西门、八字跌、开西门、梅花跌、打盹、大围场、开西门、生小狮子、打滚、大结局。
农历正月十三在宗祠、宗厅、水口殿表演。农历正月十五在农户及村中表演。
2、贯休十六罗汉图。
贯休十六罗汉图。贯休(832-912),字德隐,一字德远,俗姓姜,兰溪太平乡登高里人。7岁入和安寺为僧,后号禅月大师。云游四川时,《上王建陈情》诗中有“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之句,故又号得得和尚。
贯休天资聪颖,诗、书、画各具风采。诗多警句,颇能反映现实,有《禅月集》和《西岳集》传世。工篆、隶、草书,人谓之“姜体”。画承阎立本,笔墨圆劲,喜画罗汉,传世名作《十六罗汉图》形象奇特,被誉为稀世珍品。
贯休一生不畏权贵,常借诗画讥世讽俗,高风亮节,为后人称颂。
唐会昌五年(845)和安寺毁,贯休出游。大中六年(852)重建,回和安寺作主持。咸通八年至十年(867-869)在今柴埠江村筹建石壁寺,遗址尚存。唐景福年间(892-893)云游杭州,投诗吴越王钱缪,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缪命贯休将十四州改作四十州。贯休答: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遂去。天复三年(903)游四川,得到前蜀主王建器重,建龙华道场以待。后梁乾化二年(912)卒,年八十一。次年建塔葬于成都北门外。
相传《十六罗汉图》“得之梦中”,所作水墨罗汉,笔法坚劲,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日本所藏《十六罗汉》是贯休60余岁时作于广明元年至乾宁三年间(880-896)。
《益州名画录》说贯休“画罗汉十六帧,宠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间之云,休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当时卿相,皆有歌诗。求其笔,唯可见而不可得也。太平兴国(976-983)年间,太宗(赵光义)皇帝搜访古画,日给事中程公羽牧蜀,将贯休罗汉十六帧为古画进呈”。
《宣和书谱》载:“义至丹者之习,皆怪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已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贯休作画无论在形神的侧重方面,或线条的勾画法上,显然都有独创的地方。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貌方成之,与常体不同。
3、郎家村舞狮。
兰溪市游埠镇郎家行政村郎家村舞狮始于清代,清中期迅速发展,盛行民国时期,所在游埠镇大部分农村都有“狮子会”的组织,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停止表演活动,1976年恢复开展活动,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都进行表演,1984年元宵节本镇组织全镇龙狮会比赛,参加舞狮的狮子共有104只,被誉为“狮子之乡”。表演时,头身各藏一人。随着乐器的节奏作出奔腾起舞,前进后退等动作。舞蹈套路有“开西门、跌四角、伏雄、抱花、洗毛、跌滚、翻身、生小狮子”等名目。并有惊险的“跌井”表演。其时双狮在水井边围绕舞蹈、舞头演员跌入井中,不等下落,就把双脚分开踩牢井壁,同时一手扳井圈,一手托住狮头沿井圈舞动,舞身演员在舞头人入井时,用一手抓住其背部,另一手摆动狮尾,并晃动身躯,以增加狮子灵活形态。这需要头身二人配合默契,经常练习,否则真会跌入井底,该村会表演这一技艺的人现很少。每年元宵,每逢八份里迎龙灯在元宵节表演,五、六份里迎龙灯时不表演,平时遇重大喜庆节日或文化部门组织时举行表演活动。
4、赛龙舟。
2003年8月份,为迎接浙江省龙舟赛暨兰花节“金龙杯”龙舟邀请赛在兰溪举行。游埠镇政府组建了有25名成员的龙舟队,在兰江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训练。9月16日上午,游埠龙舟队和其它6支队一起在兰江上参加了兰溪市龙舟选拔赛本镇获得第二名。9月17日上午浙江省龙舟赛暨兰花节“金龙杯”龙舟邀请赛在兰江上举行。来自龙泉、青田、杭州、乐清、绍兴、宁波、金华、及本市的云山街道队、游埠镇队参加了男子600米直通竞赛,经过三个小时角逐,宁波高践、宁波鸿鑫、兰溪云山、杭州西湖、兰溪游埠、绍兴孙端榆林村的代表队分获一至六名。
5、孙家圩布龙
孙家圩布龙,据村中老人传说:始于太平天国期间,始时有大布龙5条小布龙1条。1940年又增加了二条小布龙,一般每年都有活动。民国时期兴盛, “文革”期间曾被烧毁。1978年前后恢复活动,有大布龙一条,小布龙4条。1984年参加游埠镇组织的龙狮灯会,近些年由于怕劳累,活动时继时续,2000年以后基本停止活动。始于太平天国时期,民国期间兴盛,“文革”时期被烧毁,1978年前后恢复活动。期间活动时断时续。2000年以后停止活动,现布龙尚存,集中保管在本村大厅。
始时有大布龙5条小布龙一条,1940年增加小布龙二条,1978年恢复活动后剩大布龙一条小布龙4条。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日傍晚集中开始迎布龙,前有二盏大红圆灯笼。20支铳和双开锣开道,十响锣鼓押后。第一夜先从桥头殿开始迎,再上山岗殿,后回到本村大厅;第二夜从村主要道路开始逐户迎。开始只在本村活动,1949年后也到划船圹、徐家寺、下叶等三个自然村迎。一般都迎到天亮,大布龙在村外迎,小布龙进农户家迎,特别是青年夫妇婚后时间长未生小孩的就要接到家中舞龙,祈求早生贵子,近些年开始,还到游埠镇主要街道迎。其表演形式有盘龙、穿梭、扳龙等。
6、滕家圩板凳龙。
兰溪市游埠镇滕家圩行政村据传清咸丰年间,有一年下了一场大暴雨,从巨江上游漂流下一根樟木,本村人员从水中捞起樟木,并雕成龙头,村民为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正月初六,从厅里接出龙头进行祭拜,并于正月十一日开始迎龙灯表演,直至民国期间一直兴盛,“文革”期间龙头被烧毁。20世纪80年代,本村人徐寿根为首恢复迎龙灯活动,开始时先用田泥雕成龙头样,并征得本村长辈的认可,认为与龙头较像后再用樟木雕成龙头。恢复活动后桥灯多时达到100多桥,一般在本村活动后,都要到游埠镇进行表演。清咸丰年间兴起,民国期间兴盛,“文革”期间龙头被烧毁。1980年恢复活动,1995年以后就没有活动过。目前龙头尚存于本村大厅里,各户均有桥凳板。每年正月初六,灯会首事把龙头扮好,然后从厅里把龙头接出来供村民祭拜,直至正月十一日。正月十一日开始接灯进行表演,各户按顺序将桥灯连接好,再与龙头接合牢固,凑上龙尾。待到傍晚时,点亮全部灯烛开始出灯,先点放铁铳,由锣鼓开道,慢慢在村里游动,板凳龙到达住户门前,站立不动,住户燃放鞭炮迎接、祝贺。户主都以鞭炮鸣放时间长为荣。舞龙结束后每家都赠送红包一个。
龙灯表演形式有拔灯、盘灯、拆灯等,拔灯,迎灯人分前后俩帮相互拉扯一忽儿向龙灯顺跑,一忽儿向龙尾反跑,反复多次。盘灯、迎灯人先把龙头盘围中心,然后龙头从中心迎出。盘灯结束后进行拆灯。
滕家圩板凳龙,村民都称为“文明灯”“清洁灯”。迎灯活动能使村民团结、人畜兴旺。
7、沐澡塘竹编(渔具)。
沐澡塘村位于游埠镇下王工作片,距游埠3公里,东与下章村接壤,南与下王村为邻,西接黄碧塘村,北与安头村,仰天田村为界。沐澡塘行政村竹编(渔具)明隆庆二年据传,在明隆庆年间,有一位先人在田埂的缺口,看到很多泥鳅在游动,但苦于找不到东西装。回家后他就设计了一个用毛竹编的装鱼的工具,即现称的柯笼。后来家家户户都学会编织,并代代相传。特别在20世纪70年代,家家户户都备有篾刀编织柯笼。编织柯笼类型分大、中、小三类。大号用于摘棉花用,中号仍作装鱼用的工具,小号用于播大豆时装豆种用,并远销方园数百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编织柯笼的原料已有增加,如塑料包装带等。
8、伍家圩石坊。
兰溪市游埠镇伍家圩村建于公元1882年,钦命浙闽总督部堂加三级董教增等人奉旨为故民伍倡之妻陈氏立。《汤溪县志·卷十一》“陈氏,中洲庄文童伍倡妻,年二十一寡,养姑年至八十余,抚遗腹子成立,待族党以厚,嘉庆年钦旌。”
此石坊四柱三楼,全宽714CM,全高750CM,顶楼下两边各竖“恩荣”石匾一块,一楼正中刻有“节孝流芳”四个大字。每楼楼脊正中置一葫芦状饰物,两侧饰有龙嘴鱼尾吻,翼角起翘,坊身有花卉及镂空图案装饰,技法纯熟,工艺精湛,两中柱正反面刻有对联,右“心是贞心精凝宝婺”左“德为顺德辉映长庚”。
9、潦溪桥古建筑群。
潦溪桥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随后陆续建造无逸堂、敬德堂、雍睦堂、友恭堂、孝友堂、久思堂、丁隆堂、继述堂等8座大厅。其中2座规模略小,其余是柱大梁粗,三进二天井的大厅。
清道光年间,章修宜建造11幢(群众称11间楼)三间三进二天井的楼房。内分前门、中厅、后堂。门楼高大宏伟,均是砖雕匾额,花卉、人物、鸟兽等图案,但各堂门楼不相同。
如今,存完整的二幢门楼,一幢门楼上刻“云蒸霞蔚”,上下左右雕饰“借东风”等10台戏剧人物。另一门楼题“南极星辉”四字,上下左右雕以花卉、狮、鹿、鸟雀等图案。加上仿效 11间楼而建的一批楼房,矗立于四周,名闻遐迩。故有“梅屏畈的谷,潦溪桥的屋”之美名。现在尚有大厅4座,高楼7幢。
三、游埠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
旅游业对文化资源肩负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双重使命,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科学的保护观和开发观,走文旅结合、互动发展之路。旅游经营主体应重视从业观念、产品质地、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加强开发力量和方式的整合协调,努力实现由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再到市场优势的转变。
1、更新旅游发展理念,实行文旅互动
在科学保护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用科学的保护观和开发观发展观来进行指导。首先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相互关系,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并举。
在开发古镇古街的同时,利用野狐山庄等农家乐由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定期定时举行民俗风情表演、歌舞演艺活动,把古老的民间文化、手工工艺移植到景区,既可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又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可谓一举两得。如游埠镇有着民俗剪纸、十字绣、麦秆扇子、民间绘画、蜡画艺人张茆生及高腔、舞龙、迎龙灯,还有木雕、石刻、竹艺、根雕,以及中药膳,还有特色鲜明的民间腰鼓舞等,将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社会共享,培育和扩大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游客通过旅游加深对古镇旅游地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们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而旅游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效益也会强化地方政府的保护举措。
2、利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充实传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山水风物是游埠先民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石,创造文化的基本自然条件,它不仅蕴育了游埠人温润坚定的性格、独具特色的民风习俗,而且是人们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的无限源泉,展示自然美及其历史神韵的对象。编辑出版一些有关介绍游埠古镇、游埠古街、游埠各村村落文化的书籍,还可以出版《游埠的传说》,《石壁寺的传说》等等,将游埠镇的名人贯休、郎静山等名人事迹、故事再挖掘,出版《游埠镇宗谱文选》、《游埠四十七村》,编写《游埠镇志》等具有游埠重头品牌的文化书籍,在成立了兰溪市贯休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游埠镇书画社,将游埠镇的文化品牌打响。
旅游是人们对大自然风光的游览和对人类物质精神成果的鉴赏和享受,密切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与景区景点的文化联系,有助于旅游活动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高腔等民间音乐是兰溪民众情感和精神的一种表征和慰藉,它们的开发可直接丰富游埠古镇、游埠农家乐的旅游产品形式。我们应积极探讨以文化充实传统旅游产品内涵的路径。
3、拓展传统文化空间,发展旅游节事产品
努力拓展集商贸、文化、体育、旅游为一体的传统文化空间形式,精心策划新的文化艺术节庆形式,即创造出新的民间文化空间,是集中展示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旅游节事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民间节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庆典文化活动,对扩大旅游地知名度、促进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一个有影响的节庆活动,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旅游文化品牌。游埠在历史上几乎每月都有节日,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民间有交流会等。节日活动相对集中、多样而突出地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许多民族风俗、民间娱乐、社交等基本文化事像都不加任何修饰地展现出来。孙家圩布龙、东张双狮等以古老的舞蹈方式开展活动,特定的文化空间和参与者所营造出来的特定氛围,最本色地展示了古老文化的奇特与神秘,有着很大的创造空间和开发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游埠镇在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过程中大力营造节庆文化环境,各种类型的文化节、民间艺术节以及文艺汇演顺应旅游纵深发展而诞生。将传统文化空间改塑成新型的文化空间,可提高旅游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如剪纸、画墙画、打铁、车水、做糕饼、做年糕、做酱油、做酥饼等活动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眼界开阔,经认真策划、包装和宣传,参与者也不局限于本地区本民族,因而可成为各旅客同台演出、同场竞技的活动;同时注意活动中游客的参与度,满足游人体验生活、体验文化、体验民俗民风及求知求乐的愿望,打破了传统文化空间在文化沟通上单纯地向旅游者一方传递的定势,遂成为民族文化艺术交流的最佳平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载体和机遇。举办艺术节、油菜花节等等,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于游埠旅游节事品牌,以旅游促进商贸等市场发育。
4、利用民间习俗文化,创新旅游产品形态
把握风情习俗特征,深化民俗文化旅游。风情习俗由普通民众在实际生活中自发形成,以相对自由的原生形态传递着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理解和向往。
在景区布设一些布机水车、碾车造纸,土窑制陶,原始酿酒、榨油、豆腐等作坊;姑娘们衣着农家女儿服饰,演绎着抛绣球和背媳妇的往事;也不难吃到具有农家特点的番薯饭、玉米糊、腊肉等饭菜食品。风情习俗因满足了现代旅游者倦于城市喧嚣、重觅山乡野趣的企盼而释放出强大的旅游效能。景区力求在收藏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的同时,也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记录、拍摄、收藏一批民间文艺、礼仪、工艺、技艺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文字、图片、数字信息资料,都是可资利用的材料。
游埠保存有较多值得保护开发的文化优态点,如潦溪桥古建筑群、伍家圩石坊。可以利用各村的历史渊源,开发村落文化。可以在这些地方组织一种或几种文艺、工艺、绝活传承弘扬,既是活态的保护也是动态的开发,形成集民族文化风情与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可利用村中的水文化,营造泼水节,在游埠古村营造“民族文化渡假村”或“民族风情一条街”。
5、发掘民间艺人资源,丰富民间工艺产品
游埠至今仍有一批深受人民欢迎、活跃在村前屋后、田间地头的故事大王、民间诗人、民歌手、表演家或“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艺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生态中的活态组成部分,保护的对象涉及到民间创作传统及其传播者,主要方式就是保障其后继有人,流传不绝。文化部门命名和尚未命名的民间文化传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是旅游业的宝贵人力资源。在游埠古街引入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为他们施展才艺提供场所和条件,给他们适当的酬劳,保障他们的生活和知识产权,让那些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承,或只有极少数人甚至个别传人的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这既是对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形成事实上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也是景区创新文化形式的关键所在,可以巩固和发展一批保留性的品牌产品。游埠人民以其独特的生活劳动感受和本民族独有的艺术匠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门类众多而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服饰首饰、刺绣十字绣、雕刻绘画、编织纺织、剪纸彩扎、土木建筑、山石盆景、彩瓷漆器等等,无不是特色鲜明的世间奇珍,展示了游埠人民博大丰厚的艺术情愫和技能技艺,这也正是游埠民间工艺美术独具特色、历久不衰的内在原因,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引入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其产品形式,形成特色文化产业。
6、拓展旅游开发视野,繁荣旅游文化产业
强化市场意识,拓展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是“亚文化产业”之一,它同体育娱乐业、会展产业和网络传媒产业等一样,都是文化核心产业的外围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音像、广告和艺术等等,都是旅游产业的姊妹产业。目前,游埠由于旅游业没有起步,观念滞后,加之交通基础设施短缺、资金匮乏、相关技术和人才不足,旅游市场促销力度不够,旅游纪念品、旅游文化商品开发严重不足。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商品种类不多,式样单一,缺乏地方文化内涵,远远满足不了旅客的需求。利用非物质文化可以开发诸如游埠邮品、系列图书、音像制品、精美画册、民间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文化商品,而且因文化资源与生俱来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很难模仿和复制,也易于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培植独特的具有游埠特色的旅游文化商品进入市场,并提高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比重,更好地丰富旅游内容,刺激旅游消费,满足旅客需求。这是游埠旅游走出兰溪,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依然要提及的是,旅游业自身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多向度拉动作用与综合效应。除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围绕旅游的行、游、购、食、住、娱各环节需求建设相关产业,形成旅游产业群,相互促进,开辟销售市场,刺激本游埠各类旅游市场的繁荣。新时期的游埠剪纸、泥塑、纸扎灯笼、竹编工艺品、土特产(葡萄、枇杷、千张、干菜等)及特色风味食品如腊肉、索面、馄饨、酥饼、火腿、茶叶、蜂产品等独特性显著,已占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具备打造品牌名牌的基本条件。饮食文化本身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当地特色的佳肴小吃与土特产会极大地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的情趣与兴致。作为一种后发优势的旅游开发资源,游埠饮食文化如若得到既符合文化传统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开发利用,将为游埠古镇旅游业发展的注入强劲推动力。当前的开发利用尽管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尚处于低档次的阶段:品种上零散而不成系列,制作上粗糙而不精细,有特色而乏品牌。深度开发除了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的开发结合,注重产品系列创新外,特别要与文化的结合。游埠已有的包装食品,如酥饼、酱油、酒等均是富于区域文化内涵的佳品,更应在超越“饮”“食”生理需求的文化层面上思考旅游的消费、购物。旅游者既是消费群体,也是传播载体,随着他们的归程,游埠特色食品及饮食文化也将走出兰溪。
游埠古镇旅游资源面对日趋加剧的竞争形势,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统筹规划,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使不同的旅游产品都能充分展示其价值。不同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的艺术价值较高,有的科学价值较高,有的鉴赏价值较高,有的实用价值较高。统一规划、开发,可以根据文化资源的不同价值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更充分地利用区域内文化资源,既考虑到区域内具有共性的优秀文化,又考虑到各地的亮点,使独特的品种在传播中得到保存和升华。只有—体化的有规模有品牌的开发,将资源、产品、市场进行创意独特的设计和引人入胜的整合,游埠旅游的品牌和强势才会被打造出来,才能走出狭隘、封闭式的旅游营运状态,走向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国内大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