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 筑长城
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英 摄
公元前4世纪,一个陌生的民族——匈奴,突然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没有人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只知道他们给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中原的战士没有办法抵御他们勇猛无比的骑兵,只得在边疆修建起长城。
秦朝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命名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向北进发,终于打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蒙恬将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赵国和秦国长城连接在一起,总长度首次超过10000华里,成为最早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在大秦与西楚的废墟上崛起。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权。大汉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同时,它继承了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和巨大版图,也继承了中国统一以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面对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我们该怎么办?
汉朝建立之初,由于连年征战,国家十分虚弱,百废待兴,无力抵抗匈奴,只好采取和亲的策略,以维持与匈奴暂时的和平。与此同时,秦朝的长城也被重新利用起来,汉文帝在写给匈奴单于的一封信上说道:长城以北弯弓射箭的勇士受命于单于,长城以内身穿华夏衣冠的人民由我来管理。这个时期,尽管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总体上比较好,但匈奴对汉朝边疆地区的侵扰仍然时有发生。此时的长城,某种程度上,也象征了汉王朝的屈辱与无奈。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时期,这时的汉朝已经具备了与匈奴一决高下的能力,汉武帝决心对匈奴进行反击。一方面,他命令汉朝的军队越过长城,主动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另一方面,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中亚地区曾经受匈奴压迫的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与此同时,在公元前121年,名将霍去病进军河西走廊,打败了休屠王和昆邪王。汉朝在当地先后建立了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个郡,史称“河西四郡”。此前,秦朝的长城修到甘肃东部的临洮而止,而在河西四郡建立的同时,汉朝也将长城逐渐延伸至了敦煌的玉门关。此时的长城成了开疆拓土的号角,发挥了保卫丝绸之路的作用。
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之下,匈奴逐渐衰落下去,退到了漠北,而汉朝的长城也修到了大漠的北边,摆脱了匈奴控制的西域各国也纷纷臣服汉朝。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正式建立,统辖西域48国,汉朝向各国首领授予官职,推行汉朝的政令,并派驻军队。汉朝在西域各地和丝绸之路沿线建立了大量烽火台和城堡,它们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
公元前441年,战国时期的齐国在山东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长城,从那时起,因地制宜就是中国长城建筑的一大特色。
各地的汉长城都使用了当地最常见的建筑材料进行修建,比如在山西、内蒙古境内的汉长城,有很多是用石块垒砌的,而在甘肃、新疆等地,长城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夯土。甘肃的汉长城还使用了几种非常特殊的建筑材料,在沙漠戈壁中,一些长城是用芦苇、胡杨、梭梭木等植物枝叶和沙土分层筑成的,还有一些邻近河边的烽火台,是用河床中的淤泥块砌筑的。这些看起来很脆弱的材料却建成了世界上最伟大、最坚固的工程,因地制宜还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我们不禁赞叹中国古人的无穷智慧。
根据研究人员的统计,在汉朝,中国境内历代长城的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千米,分布在北方15个省、404个县。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其他朝代的叠压、拆毁和改建,现存的汉长城遗迹总长度仍然有将近3700千米,沿途分布有280多座关隘和城堡,2500多座烽火台。
汉朝前期不仅利用了秦朝的长城,还对旧长城进行了改进。有的地方线路设计更加科学,还有的地方建立了完善的烽火台预警信息网络和其他附属防御设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考古学家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北部沙漠中的居延遗址发现了数万枚汉朝的木简,这就是著名的“居延汉简”。简,是纸在发明和推广之前中国人的主要书写材料,古人把竹子和木头制作成长条状,并且编连起来,用于书写文字,就成了最早的书籍。考古人员经过研究,惊奇地发现,居延汉简竟然是2000多年前汉朝长城的军事档案。
根据对“居延汉简”的研究,汉朝时,长城被分成了很多的军区,称为“都尉府”,“居延”就是汉朝的一个都尉府的名字,下面又分成若干个“候官”,相当于军分区,再下面还有更小的“部”,直至“燧”,也就是烽火台。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最完整的长城烽火台预警传递制度:《塞上蓬火品约》,规定了根据敌人的数量来点燃烽火的不同材料,以及各种信号传递方法和内容,这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是十分先进的,直到明朝,烽火台的使用仍然遵循了相似的制度。
再比如,汉长城沿线分布有一些被叫作“天田”的设施,也就是在烽火台之间平铺上一层沙子,夜晚如果匈奴人偷袭,第二天清晨,就可以在沙子上观察到匈奴马蹄的脚印,从而判断敌人的数量、入侵和返回的方向等等,这些设施的使用都有严密的制度。
在汉朝,每个烽火台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周围有供士兵瞭望和居住的房屋。
而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以八达岭长城为代表的砖砌长城墙体上面的空心碉楼,直到明朝才被发明。那些碉楼的名字叫“敌台”,主要的作用是驻军和储存武器,与烽火台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烽火台的作用在于传递情报,主要沿道路分布,一般不修建在长城墙体上。在汉朝,我们是绝对看不到八达岭那样的长城建筑的。
一些烽火台还承担了招待所和邮局的功能,被称为“亭”或者“置”。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甘肃敦煌地区发掘了一个完整的“置”,出土了23000多枚汉简,根据记载,这个“置”名叫“悬泉置”,张骞的一个重要助手常惠,曾经在这里接待过投降的匈奴贵族。这些汉简的发现,为我们再现了一幅汉朝西北地区长城沿线军民战斗和生活的生动画卷。
在汉朝,长城不只是一道墙,它有着完善的预警和军事防御设施和防御纵深。长城沿线也并不是一直在打仗,很多时候,汉朝和匈奴之间也保持了和平的关系,而长城沿线的关隘和城堡,也就成了两边的使者和百姓进行政治对话、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汉朝与匈奴从来没有完全的隔绝,长城两边的人民和文化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就是在这样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汉朝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里程碑,而汉朝的长城,正是不同人群和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与凝聚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长城是把中国北方各族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双面胶”,这就是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原因,也是我们保护好长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