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次凉都诗会总评之:王江
主管:六盘水文学院
凉都诗会13期(总第237期)
善待自己的孩子
--第7次凉都诗会作品总评
王江
第7次凉都诗会作品终于出炉,谢谢大家!谢谢吉军收集整理。读罢,总的感觉是整体质量较上次有所提高,但提高得不明显。
一些诗友的作品一如继往的稳定。范老师终于不写风了,这三首写故乡与童年的诗读来倍感亲切。他善于从圆月、放牛山、古驿站等美好记忆中寻找诗意。李长元的《给》那适度而又可信的抒情,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王吉军一如继往的稳定。张禹端的五首诗体现了他寻找诗意的执着。一些诗友的作品展现进步苗头。张志雄的诗比以前进步不少。游丹这几首诗有改好的潜质。胡馨元开始用具象、意象写诗了,这是个好的方向。焦瑰的《一束光》有闪光之处,如“你已穿破云层/把玉梯,从天空搭至大地”。赵红梅的这首诗开始有些味道,我读出一场雨,也读出一次争吵或分别。
但我也看出一些问题。
一是字词句的打磨普遍不够。范老师这三首感觉很散,不聚焦,闪亮的诗眼淹没在过度的铺排中;过多的使用介词、助词使诗读起来不那么顺畅,如“在清晨到我眼前,使我再次认识”“在翻山越岭中消逝” “在日月眼皮下”等;一些句子明显没有经过打磨,如“坐于老黑山最高端之处”,“之处”多余,“那高大楼厦又添新面孔”中,“高大楼厦”还不如“高楼大厦”好,改写成语不成功。李长元的《给》,那众多的“您”太刺眼了,个人认为:“您”更适合用于领导、师长等尊敬而又有点距离的人,父母等亲密的人还是用“你”好。张志雄的不足是表达的准确性不高,仔细一看他的好多句子都有问题,比如《秋雷夜雨》为什么要让秋与夜并列呢?改成“秋夜雷雨”不好吗?还有就是大而空洞的词太多,这也是老毛病了。曾春琼《疲与痞》第一节可以不要,最后两句写得很随意。赵红梅的诗句“已过了六月的天还是说变就变”为何不写成“已过了六月,天还是说变就变”,“站台上的我们彼此靠近”为何不写成“站台上,我们彼此靠近”,加个“的”字干嘛呢。刘龑的这几首诗还象以前一样,一上来就是病句。如:“在这个季节的微凉中/(缺主语)将一轮冰冷/(谓语不当)走失于白露的清晨”,理顺一下:如“这个季节的微凉/将一轮冰冷/遗失在白露的清晨”,这样要好一点。
二是处理题材的能力不足,想象不合理。胡馨元“夜的钢琴曲/像是失眠了/重复了一遍又一遍”钢琴曲如何失眠?不如改成“夜的钢琴/单曲循环/一遍又一遍”要好点。最后一句“恰好夜/成了它们的听众夜”多了个“夜”了吧。第二首《夜》要么扔了,要么重写。张禹端的五首诗每一首都有硬伤,处理题材较为随意,如何呈现思想情感仍需细细打磨。如《药》前四句都不好,换成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要比这种空洞的叙述好得多;《执勤》为什么要加一句“我反复劝导”呢?这句是败笔;《细水长流》纸条上写的话不美,另外也看不出“她”的水性杨花来。《创可贴》立意巧妙,但“儿子”的角色设计是多余的,砍下的鱼头不会蹦跶,蹦跶的是鱼身或鱼尾,这是想象的不合理。《性别》从标题到正文都应该重写。焦瑰的《一束光》用一束光来指代孩子,从意象选择上就是不合适的,导致全诗不知所云,不看她的创作初衷完全不知道她想表达这个意思。况学东的《平静》,我相信他一定不是坐在湖边写的,而是写了心里想象的一面湖,所以鱼儿、燕子、狂风、巨浪、灯塔这些想象的东西挤在一堆,是那么不和谐,那么不真实,缺少可信度。
三是一些作品没有显现出应有的突破。杨福全《姬官营的时光很慢》,看题目是想写慢时光的吧,但我没有看出慢的意思来,只看出姬官营的时光很惊悚、很性感。游丹这几首诗有改好的潜质,但也没有好好的改,比如没有完全围绕“淋、听、问、思、泪”来写。《淋雨》最后两句可以不要,《听雨》《问雨》后半部分抒情较空。王吉军还是那么稳定地输出,这几首诗太像诗了,但是缺少让人心动的东西。大解有段话“诗歌要有一种精神的撞击感。诗写得没毛病,诗很像诗,处处正确;成熟,稳重,圆滑,一点毛病没有,就是缺少生气,缺少一种直击心灵的东西。我倒是觉得一首诗哪怕是它有明显的毛病,但它能给你撞击,震撼,这就够了。”在此与大家共勉。星辰的《彩色的童年》明显没有以往的作品出色,我认为主要是写景太多,情与景融合不够。加之这彩色的童年也太普通了,没有特别之处。渔夫《夜郎洞·雨》还是那样直抒胸臆,上次该来参加诗会,听听怎么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没有好好修改、打磨造成的。都说作品是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基因本来就不好,孩子长得丑,再不好好的收拾打扮一下,怎么见人啊。
《中国凉都诗歌报》电子刊
传播凉都诗讯,类似纸媒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