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华侨新词典里的“女人”

李大伟

现在,旅居海外三十年以上的老先生,回到上海,见人不敢称呼了。三十年前,上海首先是个工业中心,然后才是环绕它而配套产生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服务中心。

工业时代,工人最佳称呼:师傅,最高级别:老师傅。上海人对技术格外看重,称之为师傅,教你手艺的叫师傅,养育我一生者父母也,养活我一家者师傅也。路上见人,不管熟人生人,只要是男性,一概称呼师傅。现在见人称“师傅”,冲(北方话:呛)侬一句话:“啥人是侬师傅?我是事业编制。”言外之意,四开袋(军官服:上下四个口袋,士兵只有上衣袋两只)级别,应该叫老师。师傅有些看跌。

见到女性朋友,更不敢开口称呼了,叫小姐吧,当心“耳光来”;叫美女吧,有吃豆腐之嫌。但在宴席之间、聚会之间,都是美女美女的。哪来那么多美眉?不管老少,不管美丑,究竟是夸奖还是讽刺?老华侨实在喊不出口。

上世纪70年代,十四五岁的女性,称小姑娘;20岁左右称大姑娘;过了30岁尚未结婚,就是老姑娘。结婚了,叫小阿姨;过了三十,叫阿姨;过了五十,才叫老阿姨。不带姓氏的阿姨,是年轮称谓;冠以姓氏的,比如李阿姨,就是职业称呼,幼儿园里烧饭、搞卫生的阿姨。在街上见到上点年纪的,直呼,那是搓人(揶揄、嘲讽之意)。更简单的区分:婚前小姑娘,婚后小阿姨。

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带来了香港人的时髦称呼!五十岁以下称:小姐!女人的称呼系列被大大缩编、裁减了。较之于小姑娘、小姐、阿姐、小阿姨、阿姨、老阿姨这些年轮的层次烘托,在港商嘴里,统统砍伐殆尽,只剩下一个“小姐”,孤零零的,如荒漠中一棵光杆树,连个伴都没有,青春太孤独了。一个“小姐”称呼,粗俗多了,文雅没了。

一句小姐,失去了女性的年龄层次,好比树木失去了年轮,如同一根钢管而已,一点温度都没有。没有了辈分层次、亲疏层次,好比年夜饭上,几家人聚宴,站起来敬酒:“同志们好!”有点莫名其妙。

上世纪90年代,卡拉OK泛滥,陪酒陪唱的叫小姐,久而久之,语言学有个演变规律:约定俗成,小姐成了“色”彩行业的专有名词。路上逢人问个路,敬称:“小姐。”对方瞋目而视,回你一句:“你妈才小姐呢!”噎死你。倘若冠以姓,姓氏 小姐,那是熟人之间的尊称,洋溢着对青春鲜嫩的赞美,发自肺腑的尊重,比如王小姐;不带姓氏的“小姐”就是“黄”小姐了。路上问路,见了女性,叫阿姐、阿姨、阿婆,千万不能叫小姐。小姐两字,不复为青春灿烂语,年轻女性的嫩称,也开始换挡——美眉,色彩比小姐艳丽,但尚未堕落玷污。

不过,美眉两字,总有些轻佻,喊久了也老了,逐渐淡忘、终于陨落,代之而起:美女!哪来那么多,有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美丽永远是小概率事件。如此统称,如此泛滥,不讲原则,毫无底线。

终于明白,“美女”是礼貌用语,是言不由衷的敷衍。什么叫文明?发乎于真诚的尊重,久而久之往往被虚伪利用,于是敷衍、讨好。

终于明白,美女两字,只是性别代词,而已而已,与美丑无关,与老少无关。

疫情之后,老华侨同学回国切记,开口前先盘一盘,勿要拎不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