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哲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自《西游记》第五十回。《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认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语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据考证:《西游记》成书在前,公元1550至1582年,《初刻拍案惊奇》成书在后,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尚友堂书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原文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原文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清 谭嗣同《仁学》四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由此可见,对“道高一尺魔高丈”之成语,《西游记》、《初刻拍案惊奇》、《仁学》这三书中“魔”字各自含义不同。杨成武在《层层火阵烧野牛》中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粉碎日寇‘驻屯清剿’的斗争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创造—地道战,大显神威。”
正是这一原因,才有人问“到底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没有典故啊什么的,是不是随便说的?”肯定有典故而不是随便说的!
语出《西游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则展示了中国古代“道”之哲理。现在人们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谚语,因其不知其中“道”之哲理,出现各种不同之解读。
解读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俗语。道:正气。魔:邪气。原为道教语,为道家告诫信徒警惕外界诱惑之语。“道”指正气,即修行达到的一定阶段;“魔”指邪气,即破坏善行的恶鬼或内心迷障,指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又容易高过正气,也用来表示邪恶的事物抵不过正义的事物,即一尺的道需要以一丈的魔来抵消,以此证明道的强大。后世哲学认为,道不在于形神巨细,而魔不管其强大与否,道这一尺必须压在魔这一丈之上,谓之邪不胜正,比喻为正义而奋斗,必定会受到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会面临更大的新困难。比喻合乎自然规律的事物总是脚踏实地而朴实的,反自然规律的事物总带有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意味。比喻一新事物兴起,又会有一更新的事物超越其上。比喻一方的力量超过与之敌对的另一方。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解读二:
“道”是指佛家修行的成果——道行,得道;“魔”,是佛家修行的障碍——魔障。全句意谓:道行每提升一尺,魔障就会跃升一丈。旨在提醒佛教徒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松懈,不要大意,最后得道成佛。
“道”是佛家借道家的“道”字格义,借指修行的成果。“魔”则是梵文音译“魔罗”的略称。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者和一切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均称作“魔”。 印度古代神话传说欲界第六天之主波旬为魔王,常率众魔破坏行善。《大智度论》卷五:“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认为其【近义】是:一物降一物 相生相克【反义】是:邪不胜正。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典故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典故,就在《西游记》第五十回、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二回之中。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这个“魔头”就是一头神牛,即老子坐骑之青牛。
第五十回开首词曰:“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这一首词,牌名《南柯子》。
却说唐僧、八戒、沙僧师徒坐在圈子里,八戒认为是孙行者叫他们三人“在此坐牢!”,一齐出了圈外,后误入魔。孙行者去救唐僧师徒三人,与魔头相斗,“金箍棒举,长杆枪迎”,后被魔头用一个圈子把金箍棒套将去了。行者朦胧失主张。这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大闹天空之孙行者,曾是“道法了得”之人——“道高一尺”,其金箍棒也法力无边,结果被“魔头”之神器“圈子”套将去了—“魔高一丈”。这就怪呆子八戒“性乱”唐僧“情昏”而念头差,这个魔头之法身没归正位所致。
“魔头”之神器“圈子”,不但把孙行者的金箍棒套将去了,还把三太子那“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化”的,砍妖剑、斩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火轮儿六件宝贝也套将去了,同时又把火德星君的“能烧万顷之田;乃三之威,能变百端之火”之神器,火枪、火刀、火弓、火箭之宝贝也套将去了,水伯之黄河水也奈何不得,连罗汉的金丹砂也套将去了,这真是“魔高一丈”。
行者道:“魔王好治,只是圈子难降。”火德与水伯道:“若还取胜,除非得了他那宝贝,然后可擒。”这个“魔高一丈”,就体现在这个“魔头”之神器“圈子”上。
罗汉转告行者,佛主叫你去离恨天兜率宫太上老君处寻他的踪迹,才能擒住这“魔头”。
太上老君看守青牛之童儿,因拾得一粒丹,当时吃下就入眠了,青牛无人看管,带上老君的“金刚琢”,遂乘机走下界去成了“魔头”。”
老君道:“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
太上老君念个咒语,将扇子扇了一下;那怪将圈子丢来,被老君一把接住;又一扇,那怪物力软筋麻,现了本相,原来是一只青牛。老君将“金刚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中。至今留下个拴牛鼻的拘儿,又名“宾郎”,职此之谓。老君辞了众神,跨上青牛背上,驾彩云,径归兜率院;缚妖怪,高升离恨天。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这个“道”指的“道”术。中国古典哲学所论之“道”分体用,“道”体主导“道”用,“道”术是对“道”体之运用,表现在其“道”体主导“道”用之“法则”。五行之“道”术,就是一物降一物相生相克,无论其术有多高,但不是万能的。只有“道”体才是万能的, “道”体是正而邪不胜正,“得道者倡,失道者亡”。
菩提祖师教了孙行者长生不老之法术,不但能七十二变,还会十万八千里之跟斗云,这毕竟还在“道”术层面。三太子那“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化”的,砍妖剑、斩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火轮儿六件宝贝,火德星君的“能烧万顷之田;乃三之威,能变百端之火”之神器,火枪、火刀、火弓、火箭,水伯之黄河水等,也是在五行之“道”术层面。孙行者的法术不错,则敌不过太上老君那“金刚琢”之道法。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他的坐骑青牛在太上老君身边不离“道”就是神牛。神牛离开太上老君就是“道”,其神就变为魔,这个魔手中握住老君“金刚琢”之道法,就变为魔法。
杨成武在《层层火阵烧野牛》中所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写的“得道者倡,失道者亡”。这个“道”就是太上老君手中之“扇子”,太上老君才说:“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
由此可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体现“道”体主导“道”用之哲理!“道”法不离“道”为正,离开“道”为邪,人之心术正“道”法则灵,人之心术不正“道”法则不灵。这个心术就是太上老君“自然无为,为而不争”去欲之咒语。
知此,就知第五十回开首《南柯子》中:“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这一句之含义。这个“本体”就是“道体”,知其这个“本体”,才可论元初之“道体”。读不懂“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这一句,就不能正确理解吴承恩所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一句之真实含义,从而就不知这一句,所展示的中国古代之哲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