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添兵减灶”的计谋,真的有可行性吗?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马陵之战其用避实就虚的战法打败了庞涓,并且迫使其自杀而死。马陵之战中,孙膑用的增兵减灶计策十分高明。他要士兵挖十万个灶,不一定非是几个人一个灶。他十万个灶是迷惑敌人的,主要是让魏国的庞涓认为齐国兵士多,后来减灶,是让庞涓认为齐国兵士畏战,所以逃跑的人比较多。这在战国时期并不少见,对逃跑的兵士严刑峻法,是秦国商鞅变法开始的。战国时因为其它六国的兵士没有秦国兵士悍不畏死,所以都打不过秦国。曹刿论战中也可以看出:“齐师败绩”,也是慌不择路的逃跑,并不见得逃跑的齐国的士兵回去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马陵之战的战争还原,庞涓带骑兵遇到一片低矮囚禁,为了追求骑兵的速度性,庞涓让骑兵快速穿过,不想越行越窄,这时候齐军弓弩手万箭其发,这种场景下别说魏骑兵,就是现代军队也扛不住。何况当时还处于青铜兵器时代,青铜甲胄防不住弓箭的穿透力,最后简单说两句减灶法和为什么庞涓冒险入林。
第一个按灶算兵是当年的惯例,今天大量宣传之下妇孺皆知,但正如木马计只能用一次,第一次是神来之笔,第二次用就是必输无疑。第二,庞涓冒险进兵,必然是因为魏国城池正被齐国重兵连夜攻打,这是庞涓遇到对手,不然星夜进兵,精锐骑兵在黎明时分突然进攻,必然会是魏国大胜而齐国大败的经典长途驰援战役。
魏文侯时期,早该以河内换宜阳(豫西山地)。河内陆肥,韩国肯定能答应。有了宜阳,宜阳与河东河西连成一片,可全力与秦国对峙。魏国之战略错误始于魏文侯,魏国最初的“河内”领土还不是很大,而主体位于河东河西。如果开始就战略性放弃河内,更是不要进攻中山,而主要经营河东河西,灭秦是完全有可能的。到了魏惠王时期,河内-大梁这一片土地经过数代人的经营,已经十分之大,再放弃就可惜了,因此此时迁都反而已经不算很严重的战略错误。
战争一直以来追求的叫一个最大攻击投送,简单的说,就是在短时间内向地方输出最大的攻击力。而箭手高攻低防,移动能力弱,培训又困难,成本及高,历来不是战争的主力。但这种当时的特种兵绝对是最好的伏击战兵种。其次我们再来说马陵的地形,古人描述是一片低矮丘陵,外宽而内紧,不是熟悉当地地形的人并不会加以警觉。马陵之地据有爱好者实地考察,解放前还保存良好,解放后当地政府平整土地给平整掉了,写也从侧面反应出马陵的地势不高。
自古以来,有很多学者对马陵之战的过程进行过怀疑,主要就在“减灶之说”,比如《容斋随笔》作者洪迈。后来鉴于古人的这些怀疑,《白话史记》版本才翻译为“十万人吃饭的灶”,而非“十万个灶”,这实际上是今人在为司马迁补锅,司马迁的原文,没有根据可以这样解释。说白了,解释为”十万人吃饭的灶”有些牵强附会。
司马迁的版本,也是从古籍中抄来的,《史记》中的谬误其实非常多,《史记》记载的历史有70%是真的就不错了,比如商鞅之死的过程,武王伐纣的过程,五国伐齐的过程,还有苏秦张仪在史记中同属于一个时代等。后人对史记中的谬误有很多研究,也有很多纠正,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杨宽的《战国史》,还有《史记》三家注,都考究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