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命运:豪情满怀的李白是如何“凋零”的
文|黄薇
761年,崔光远因不能制止花惊定的暴行,被肃宗遣监军使按罪,后忧愤成病,死于当年十月。朝廷改派严武为成都尹,严武未到成都时,由高适代理了一两个月。他带着酒来拜访草堂,杜甫自愧没有好菜招待,“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只得劝他多喝几杯;还调侃高适当是发散发散,白发老头子最怕受风寒了,气氛似乎随即恢复到往日的亲密。不知他们把盏言欢时,脑海里有没有闪回过17年前那个漫游梁宋的快意秋天。当年策马逐猎的三位好友,如今命途迥异。756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军事行动,获罪下狱,成了正是讨伐永王的统帅、时任淮南节度使高适的阶下囚,后者对李白的求助保持了沉默。两人的友谊没了下文。只有杜甫不时怀想故人,几次梦到李白,为他写下“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762年李白就在当涂去世了。
762年四月,玄宗、肃宗父子先后去世,唐代宗李豫即位。七月,严武又被召回朝。高适再次留后代理,主持大局。有人疑惑为什么期间杜甫不愿投奔老友,甚至还动念要回老家。主要还是杜甫对高适的军事政策并不认可。西边的吐蕃军队一度攻入长安,在四川也攻陷剑南西山一线的松州、维州、保州等军事重镇,杜甫认为是高适指挥作战不力,负有主要责任。杜甫后来入严武幕府时,写过一篇《东西两川说》,认为要巩固西山一线防务,充分保障给养,汉羌两族士兵应当协同作战。不过这些都与高适的观点相左。
杜甫在梓州、阆州一带闲居时,阆州刺史曾请他代笔写过一篇《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进献给唐代宗。这篇奏表应也部分传达了杜甫的意见。他在文中提出,宜将东西两川合并统辖,以增强防务能力;而且巴蜀的军事政治地位非常重要,得赶紧选派得力大臣担任此职,不能再由留后代理。相当于对高适明确表达了不满。倒也可以看出杜甫在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的本色。不过这场友谊看来经受住了考验。后来高适调回京时,杜甫还写诗相送:“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奉寄高常侍》)说的是高适你在这里没有完全施展出自己的本领吧,你的文才超过曹植、刘桢,朝廷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才召你回去,也是写得够委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