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学会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让你的诗美起来!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见《辞海》合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8页) 展开来说,起承转合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做任何事情都要起头,唱歌要起头,说话要起头,讲故事要起头,写文章要起头,诗歌创作当然也要起头。

“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诗歌的创作,尤其是格律诗的创作,很讲究起承转合。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借林黛玉之口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看似开玩笑的几句话,轻松地阐明了格律诗与起承转合的相互关系。

格律诗是唐人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相对于古体诗来说,格律诗增设了许多附加的限制,它不仅在韵律上有严格的规定,在格式上也有严格的限制,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果越了雷池,就不是格律诗了。所以格律诗的创作比其它形式的诗歌创作,要复杂得多。

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又分为五律、七律和排律(本文不讨论排律)三种。五律和七律的格式为八句四联,两句一联。第一联称为首联,在章法上叫起句。第二联称为颔联,在章法上叫承句。第三联称为颈联,在章法上叫转句。第四联称为尾联,在章法上叫合句。一联之中上句称为发句(又叫起句),下句称为对句。中间的两联讲究对仗。

以吴周明先生的《玩月遐思》为例:“一年一度又中秋,为赏团圞上小楼。北斗高悬星朗朗,南天遥望思悠悠。独夫枉做‘申联’梦,华裔咸为促统谋。‘两制’归宗顺民意,陆台合璧固金瓯。”(见《熙湖诗词》第24期第206页)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这种以事件起的方法,虽然表面上看似平淡,但在本诗中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间——中秋佳节,登楼望月,其意义更加不一般。

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登楼望月,想到亲人,想到台湾就成为很自然的事,很自然地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颔联自然过度,顺承首联的登楼赏月,此时,作者不仅欣赏到了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还自然地欣赏到了朗朗的几颗星星,尤其是明亮的北斗七星,与明月相伴,再遥望南天,怎不勾起人们的万般相思呢?颈联在相思的基础上,顺势一转,在秋月朗朗,万家团圆之时,作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台湾的亲人,想到了祖国的统一,而此时此刻台湾的亲人怎样呢?有的人还在做着独立的美梦,有的人则在为祖国的统一而奔波。尾联对全诗进行了总结,对我们党“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进行了尽情的讴歌,对祖国统一进行了尽情的展望,使全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五绝和七绝的格式为四句两联。第一句和第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称为尾联。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就是“截句”,即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两联,或截后两联,或截中间两联。从章法上看,首联的第一句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尾联的第一句为转句,第二句为合句。

以石必成先生的《闻叫卖声》为例:“烧饼油馍叫卖频,人嫌聒噪我欢心。难堪文革饥肠辘,觅尽长街绝此音。” (见《熙湖诗词》第24期第183页) 起句开门见山,点出叫卖烧饼油馍这件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波澜不惊,平淡无奇。但透过一个频字,则能使我们看得到时下物品尤其是食品的丰富。第二句顺承首句,亮明作者对这种聒耳的叫卖声的态度,与其他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为什么喜欢这种聒耳的声音呢?第三句顺势一转,由眼前转到过去,转到十年浩劫当中,全国各地普遍粮食紧缺,很多人填不饱肚子,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这是多数人还记忆犹新的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第四句则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十年浩劫当中为什么到处都听不到这种叫卖声呢?留给读者去想,去发挥,去评价,这种结尾的确收到了言虽止而意无穷之效。

起承转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完整组合。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最基本的创作手法。把握这种最基本的创作手法,对于初学诗歌创作的人,尤其是对初学格律诗创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刚入门时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创作,能够使我们在蹒跚学步的路途当中少走弯路,少摔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地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这种组合,检查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气呵成,是不是连续贯通,是不是起伏跌宕,是不是首尾呼应。当然,创作有法,创无定法。格律诗的创作,要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又不必把它当作教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投稿要求:投稿诗词10-20首、原创摄影5-10幅,附作者简介及1-3张生活照,主题请注明“山海诗韵投稿”字样

(0)

相关推荐

  • 格律诗的瓶颈

    最近,网上关于格律诗的争论很多.我认为,在当今,格律诗仍有一席之地,犹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旁边又建了些宝塔庙宇什么的,不能武断的认为那是违章建筑,即使在传承的意义上,它也不应该在百花齐放的今天凋零下去, ...

  • 看见更大的世界|非常少见的拆字藏头回旋律诗

    带你发现更大的诗词世界! 这是一首拆字藏头回旋七言格律诗, 有懂得解读的诗友可试下怎么还原. 融技才空唯苦叹 恰思拟像形刻言 会文久无功记壮 花铭笔手透意志 莲篆秃中三朦尽 绽鸿瞥未分胧随 适当须藻丽 ...

  • 格律诗中起承转合须注意的事项

    一.起句的注意事项 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要不然你在起句话都说完了,人家承句写啥啊?就像聊天一样,你跟别人聊天,聊天自然是要两个或者以上的人嘛.结果就你自己在那不停不 ...

  • 刘坡公《学诗百法》,四首诗讲解起承转合之法

    前言 刘坡公是民国时期的人物,有<学诗百法>和<学词百法>两本书.用简单明白的话语谈作诗填词的技巧. 已故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在清华讲解诗词创作时,专门推荐过刘坡公的这两本小册子 ...

  • 格律诗学习笔记(二)诗的用韵

    一.格律诗用韵的技巧 作诗选韵带一定的倾向性,这与各韵部所收的字是多少,音韵是否响亮及韵字.词语对造句的适应性等因素有关. 1.选用韵脚.须选择与题意相近之韵字而押,所选的韵脚要响亮明快(能点醒全句) ...

  • 从一首诗来看诗的起承转合

    晓行 朦胧曙色噪归鸦,风撼疏林一径斜. 满地白云吹不起,野田荞麦乱开花. 点评:我们常说诗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炼字,讲究意境.从理论上来说未免空洞,难以理解.今天我们就以<随园诗话>中的一首 ...

  • 学会诗的表现技巧,写诗不再下笔难。对比、递进、倒装、寓理于景

    学会诗的表现技巧,写诗不再下笔难。对比、递进、倒装、寓理于景

  • ​中国楹联学会诗钟文化研究院发布《诗钟通则》(试行)

    按:<诗钟通则(修订稿)>应用于中华诗钟每日一题及各种赛事中,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吸取以往各地制定的各式诗钟规则(通则)合理成分,认真听取了各会员诗钟社的意见,与诗钟界专家进行探讨交流,结合 ...

  • 诗的起承转合

    醉月诗苑 我们写诗前,要先立好意,如何来表达这个意,就得开始谋篇布局 什么是谋篇呢?谋---就是计谋,谋划,策划.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局面,或者说是一个事件形成的全部过程及事件的本身. 谋篇 ...

  • ​【原创格律诗】七律 叹班固 ​作者/诗心点点(王晓木)

    年方总角诵诗文, 博览群书造诣深 . 参议军机担重任, 抗击北虏展雄心 . 白云哪料成苍狗, 寒雨何堪泣鬼门 . 宦海浮沉无定数 ,忠魂一缕化烟尘.

  • 《湖州崔郎中曹长寄三癖诗,自言癖在诗与琴酒》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