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人性中最纯真的底色
《三字经》开篇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寥寥数语,言近旨远,指明了人与生俱来就有善良的天性,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自我修养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使得原本质朴无华的善良,渐渐有了好坏、善恶的分野。
魏晋时期,吴郡阳羡有个少年,名叫周处,父亲周鲂是吴国鄱阳太守。周处年少轻狂,恣肆任性,到处惹是生非,为乡里人所厌恶。乡里人把水里蛟龙、山中白额虎,以及周处,并称为“三害”。有人劝说周处杀死猛虎斩了蛟龙,这样三害就只剩下一害。周处就上山杀死了猛虎,又跳到水中与蛟龙搏斗,蛟龙时沉时浮,游了几十里,周处跟它缠斗了三天三夜。乡里人以为周处跟蛟龙已经同归于尽了,都兴高采烈地互相庆贺。
周处杀死蛟龙上岸后,看到乡里人这么欢庆,才明白自己一直被乡里人厌恶,非常惭愧,有悔改之意。听说吴县有高士,周处就上门拜访说:“我想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又恐怕年龄已大,最终什么都做不成。”高士说:“古人崇尚早上听到真理晚上死了都没有遗憾,何况你现在还年轻,前程似锦。人应该害怕的是不能立下远大的志向,你又何必担心以后不能留下令人称颂的美名呢?”周处幡然醒悟,立志勤学苦读,修身养德,终于成为后人赞颂的忠臣孝子。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赞扬周处说:“历观自古奇伟之士,如周处、戴渊之流,皆出于群盗,改恶修善,不害为贤。”
善良是人性中最纯真的底色,是人品德、修养、节操、功业最原始的根源和起点,人只要保持住善良的本性,无论经过多少尘世烟火的渲染,无论经受多少崎岖坎坷的磨难,人心向善,就能够处处化险为夷,收获吉祥。
明朝时,仪真县有个金姓商人,在镇上经营当铺。有一年,镇上出现盗贼,把镇上其他富人的财产洗劫一空,只有金某当铺毫发无损。官府怀疑他和盗贼相通,但又没有证据。后来盗贼被捕,官府审问他们为什么不抢金家。盗贼说几次去抢,都见他家屋顶上有无数金甲神守卫,所以不敢侵犯。官员不信,又叫来邻居询问。邻居们都说:“金某平时行善积德,其它店铺出轻入重,只有他出入公平;而且,他估物宽、期限远,凡是亲戚、邻居、年老贫穷的人,都破例免去利息;又在冬天免去冬衣的息,夏天免去夏衣的息,每年如此。上天保佑好人,所以有吉神保佑。”县令听完,对金某非常赞赏,将他立为商家榜样。
善良,就像河涸海干时依然汩汩流动的清泉;善良,就像天寒地冻时依然温暖人心的骄阳。人心里有了善良,就像在福田里播下了福报的种子,“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不但能够轻松化解各种灾祸,而且能够得到善神守护,家道兴旺,五世其昌。
寺丞萧震,少年时梦见神人对他说:“你的寿命只能活到十八岁。”萧震十七岁那年,父亲到四川任统帅,让他一同前往。四川官员为统帅上任接风,大摆筵席。萧震偶然走到厨房,看见有牛被绑着,就询问原因,厨师说:“酒过三巡,按规矩要进'玉箸羹’。做法是取来母牛,烙铁钻母牛的乳房,牛乳凝固在筷子上作为食物。”萧震急忙告诉父亲,索回食牌,宣布永远免除这道菜。事后不久,萧震又梦见神人对他说:“你有阴德,不但免除你短命之苦,还会福寿百年。”萧震听后,更加勤行善事,果然活到了九十多岁,无病安详而终。
《关帝觉世真经》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善良,是人心之中最珍贵的种子,它是一切福报的来源。善良能教会人慈悲、同情、理解、包容、感恩、奉献,能让人的心境从容、平静、宽广、博爱,能让人的格局、视野更加宏远、辽阔、圣洁、光明。《文昌帝君阴骘文》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人心长存善良,才是人充实自在、畅行天地之间的底气和能量。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