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鲁国的“画皮”
春秋时,世人都说“周礼尽在鲁”,其实鲁国的周礼都是表面礼,不是内心礼,是假礼,不是真礼。
所谓礼,就是“篱”,藩篱的意思,让你守规矩。鲁国哪里守规矩了?
先说国土,作为侯国,不过百里之地,但后来鲁国扩张到了五百里,这些土地哪里来的?还不是巧取豪夺来的?周边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小国被吞并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也被侵夺了,才吃成了个小胖子,哪有什么“礼”可言?
再说政治,更是一团乱糟。刚进入春秋,鲁惠公这老东西就夺娶了儿媳宋仲子为夫人,生了个儿子,没几年就死了,让本来有望继位的大儿子息姑生生成了“摄政王”,当了个憋屈的“隐公”,最后还被白眼狼鲁桓公杀死。桓公最后也不得好死,老婆被齐襄公绿了,发几句牢骚还被齐国大力士咔嚓弄死了。
按照周礼,各诸侯国新君继位,必须去朝拜周王,接受敕命。但随着平王东迁,周国实力下降,诸侯就不怎么屌周王了,派个人去洛阳王都“请命”,其实就是直接去索要那张废纸。但其他诸侯可以这么干,你鲁国不是奉行周礼吗?怎么也这么干?鲁桓公继位后,不但没去朝拜,连“请命”这个形式都没走,直到他儿子鲁庄公继位了才忽然想起来,连带自己的一块把父亲的“任职命令”请回来了。
有句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就是鲁国政治的一团糟,为了夺取公位,几个兄弟反复攻杀。鲁庄公死后,季友立了公子般,被庆父杀死,又立了公子启方,又被庆父杀死,最后立了公子申,庆父斗不过,被迫自杀。如此乱象,哪有什么“礼仪之邦”的样子?
稍安定了几十年,到了鲁宣公时期,三桓又开始控制公室了,鲁国国君渐渐成了摆设,甚至到了鲁昭公时期,直接把国君驱逐出境,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后来季氏更是敢用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制歌舞队,把孔夫子气得够呛,但也毫无办法。礼仪之邦早就礼崩乐坏了,还谈什么“周礼尽在鲁”,这不是笑话吗?
后来孔子也没把“礼”弄明白,以为礼崩乐坏之后,恢复“周礼”就行了,其实根本行不通,礼的背后是实力,没有实力,再多的礼也没用。孔子倒想让季氏守礼,还派兵去攻打费城,结果打不过人家,灰溜溜地回来了。所以,事实是,“礼”是强者指定的,你周朝强大时,大家都遵守你的礼,周朝衰败了,自然“礼”就没人屌了。
鲁国不也是这样吗,公室强大时,臣民还能守你的礼,公室暗弱了,谁还“礼”你?所以孔子希望诸侯内“仁”外“礼”,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从来都是强者指定规则,“仁者”未必无敌,“礼法”没有强权的加持,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木偶而已。没有实力谈守礼,就是最大的虚伪!
这,就是鲁国这张“画皮”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