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牛肚子里又旅行

提示语是看似不重要,却是学生写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而写作是为了与读者的交流,学生的写作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读者意识(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这一点已在上次作了推送)。作者张之路在这篇课文中,想要告诉读者的只有一个科学知识“牛有四个胃”,对于小孩子来说,直接告诉科学知识,并不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并不是非常能够吸引十岁左右孩子的兴趣,从科学认识的角度看,这样简单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学会。作者编写红头、青头、牛的精彩情节,让小读者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心,学生除了读懂牛有四个胃的科学知识外,还读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这便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小小的提示语,就能推波助澜地将复杂的情感以理解,突出表达的效果,最终达到理解全文主题(科学知识渗透+人文情感渗透)。

编者编写这样课文的意图,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教师是否有效过滤,完全渗透给学生了呢?

仅仅是提示语自然还不够,其他更系统的语文知识便更加值得为学生解惑授业。

引导学生看到编者和作者的意图,促进学生感受、体会和积累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样的语言文字规律,还在篇章结构、表达意识等等语文形式上。学生看到的只能是故事,故事背后的语文规律发现,是语文老师的重点工作。

从编者角度看,语文老师是否意识到了编者编排想象课文的意图?从《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更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的奇特想象各具特点。有为了揭示黑暗而想象的,有为了明白过好当下就更好的想象,有为了表达科学知识的想象,有为了说明美好品德想象的。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明白,想象是有目的的,不是胡思乱想,通过在编排童话课文的写作示范中,理解想象的一般方法,完成课后习作中,给定词语的故事想象,让学生实践有目的的想象,继而实现现象的有效评价。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想象不实践不具体。课后编排的日积月累为想象的读写转换说明了道理。

从作者角度看,语文老师是否考虑过,想要告诉他人一件事、一个道理、一个想法的时候,要怎样说,对方才更乐意接受,愿意听或者愿意主动看呢?小学生自然不可能达到这样深度的理解,也不需要向小学生说明其中的道理,但教学环节的预设,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符合作者表达的想象实践。作者这样的想象,是为了给小学生建立一个示范,让小学生学习怎样写作的,也是课文例子最大的功效。课标要求第二学段孩子能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结合“写清楚”的目标要求,明确读写的有效转换实践意义,设计给定学生合理的想象支架和读写情境,尝试展开有依靠的读写转换学习过程。

从学生学习课文的角度看,让例子更有效,让学生在课文的示范中学习写作,是学习语文需要发展的内容。当然,应对考试的学科知识必须掌握,该听写默写的内容都不能落下,应试能力应是学生素养的组成部分,不能单独划分开来,必须作为顺应和结合语文素养发展的补充内容,且不可缺少。除此之外的语文思维涵养,是语文课堂预设需要解决的难点。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设计的三个优化”(《小学语文教学》P05)一文中说到要由“直”而“曲”:充分经历过程;化“平”为“奇”:创意挑战任务。可以看出,学习童话中的想象,需要较为曲折的环节,如本人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设计根据内心需要幻想的练笔,就是充分经历想象的过程,立足自身的需要而展开想象。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的学习中,学习牛有四个胃这样枯燥的科学知识时,想象和编排红头青头发生的神奇故事,这样的读写转换,怎样才能化“平”为奇呢?

创意挑战任务是关键。创意挑战任务需要关键情境的设置。现在需要告诉他人一个道理(或者一个科学知识),选择怎样的人物?发生怎样的事情?如何才能说明白这个道理或者科学知识?

要说的道理(科学知识、某种品德)

设置怎样的人物?

发生怎样的一件事?

这样的例子(课内课外)还有什么?

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说明的道理: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说清楚的科学说清的知识:青蛙的生长过程。

富有挑战的任务,能够促进三年级孩子学习语文的思维发展。所例举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三年级儿童熟悉的,科学知识也是隐形存在的,给予学生熟悉的支架,完成富有挑战的想象,一定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哪怕是一次失败的写作。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谢绝转载!)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