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辛丑十月杂吟之话说长城(三十一~三十五)
注:
1、喜峰口关,
位于河北省遵化县东北,燕山区大河——滦河出口的东南边。汉代设为松亭关,其关左右高崖对峙地处险要,依山靠水,形势雄壮。关门上有楼高四丈,名曰镇远楼。今城与关楼亦俱倾圮,但从遗址可推知其当年之雄要。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这条路径向来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古时喜峰口一带是也是汉族与北方及东北方民族交往频繁之地,历代有兵戍守,唐时这里叫卢龙塞。
唐诗人高适在《塞上》诗中有“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之句,可见当时统治者对这个地方的重视。明初,是京都与长城外大宁都指挥司联系的中转站,也是其后蒙古兀良哈部入贡的必经之路。是京畿安全的屏障。一九三三年初,日军侵占热河,进逼平津,长城抗战全面爆发。宋哲元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临危受命,开赴喜峰口一线,据险抗敌。 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亲临前沿,指挥督战;一〇九旅旅长赵登禹身先士卒,裹伤陷阵。全军将士挥舞大刀,浴血拼杀;关内民众舍生忘死,奋勇支前。硝烟弥漫,日月因之失色;刀光闪烁,倭寇为之胆寒。自三月九日起,战数昼夜,毙敌五千余。日酋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于喜峰口外!"捷报传开,举国振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唱彻华夏。
2、老牛湾长城,又称老牛湾堡,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是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明代烽火台“望河楼”俯瞰黄河,位于偏关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不过老牛湾。老牛湾地处黄河“几字形”右侧大拐弯的深处,南北奔流的就是黄河主道。屹立在这片断崖之上的方形建筑,就是明代修建的烽火台,叫“望河楼”。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界,农耕和游牧文明自古便在这里融合交汇。这种交融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一种在当地非常流行的民歌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也叫蒙汉调。
3、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们的智慧创造,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距离内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整个万里长城之中极为罕见。苍老城墙上的文字砖群,记载着祖辈的辛苦,至今淌流不尽的温泉和冷泉就是古人血泪聚合而成。司马台长城以雄、险、奇、特、巧著称于世,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道"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4、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这里也是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在其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同时,杀虎口还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杀虎口,演绎了千年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多元文化的历史;孕育着晋商诚实守信、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
5、井陉关,古为天下九塞之一,自古著名,"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此关位于"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因此得名。是太行进入古为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井陉关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既是秦汉以来的军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晋、陕、冀三省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枢纽和邮递驿站。它不仅是历来兵家必争的要地,而且也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道。久享"燕晋通衢"的盛誉。就是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今天,其地位也只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