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癌症免疫疗法先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黑色素瘤项目主任Suzanne L. Topalian博士带着免疫治疗的专题报告出现在ASCO开幕大会上,免疫治疗的热度不言而喻。没有固定CP,单药数据也晚了1年,K药拿什么去和O药相争?如果走O药的路,也只能做到Me too或者Me better。最终,K药放弃“复制”,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进一步去探寻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和新的联合手段。作为大适应症,肺癌一直是肿瘤领域中的重要市场,也是玩家们的必争之地。2015年初,O药率先获批用于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无需PD-L1检测。同年底,K药获批用于化疗后NSCLC,但要求PD-L1阳性。相比之下,不限PD-L1表达可以吸纳更多患者,意味着免疫治疗的“门槛”和“广谱性”有望成为未来拓展商业版图的一把利刃,彼时O药无疑走在了免疫治疗的最前端。那么,K药继续探索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或者基因表达还有必要吗?默沙东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探索的步伐却在加快。在一项临床试验中,K药在错配修复缺陷(dMMR)肠癌和MMR完整(pMMR)肠癌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62%和0%。这个结果让“dMMR肠癌具有更高的肿瘤突变负荷、更适合免疫治疗”的猜想得到了验证。试验结果的显著差异,让K药的dMMR肠癌适应症获得了FDA的突破性疗法认证。K药的策略小露锋芒,长远来看,到底谁押对了宝还未可知。这一年,O药辉煌依旧,覆盖了恶黑、肾癌和NSCLC(不限PD-L1状态)3个癌种,恶黑还有联合CTLA-4的选择,而K药仅有恶黑和二线PD-L1阳性NSCLC两个适应症。新适应症的开辟是市场主要增长来源,2015年,O药的销售额达9.82亿美元,距离“重磅炸弹”只差分毫,K药的销售额为5.66亿美元。201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