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因河而得名的县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其中,就汶川县来说,人口仅10万,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据《元和郡县志》:“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岷江亦读作汶江。也即汶川这一地名,属于因为一条河而得名的情况。

首先,汶川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地理位置上,汶川县位于四川省境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东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芦山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地理坐标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全县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084平方千米。就汶川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古蜀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消灭古蜀国,今四川省汶川县一带成为秦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一带属蜀郡这一建制。

西汉时期,在蜀郡北部设立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治地(旧址在今汶川县威州镇姜维城)。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绵虒县属益州蜀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省汶山郡,仍隶蜀郡,该地区属之。东汉建立后,改绵虒县为绵虒道,仍隶蜀郡。安帝延光三年(124年),恢复了汶山郡这一建制。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汶川县一带成为蜀汉的疆域。蜀汉建立后,该地区属汶山郡绵虒县。西晋,晋武帝咸宁六年(280年),以汶山郡隶益州,改绵虒县为汶山县,仍为郡治。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也即在古代历史上,岷江亦读作汶江。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就汶川县这一建制,始于西晋时期,属于因为一条河而得名的情况。东晋建立后,汶山郡仍治汶山县。东晋后,郡徙县废。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隋朝,文帝开皇三年(583年),设立蜀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州,改为汶山郡,郡治汶山县(今茂县凤仪镇),汶川县(治威州镇)隶汶山郡。唐朝建立后,改汶山郡为会州,公元621年改为南会州,唐太宗贞观八年(758年)复改茂州。北宋建立后,汶川县隶茂州通化郡。南宋(1127~1279年)汶川县仍隶茂州通化郡。元朝建立后,设立建“松潘客迭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司,迁治汶川县。

最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汶川县隶属于茂州这一建制。清朝建立后,茂州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直隶州,辖保县、汶川县二县。到了1913年,汶川县属川西道(次年改西川道)。1928年,汶川县直属于四川省。如今,汶川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截至2018年底,汶川县总面积达4084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10万人。由此,在四川省的各个县中,汶川县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