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杂说(下)
简狄就是女匽、女英
郭沫若先生在《释祖妣》一文中指出帝喾就是殷墟卜辞中的“高祖夒”,也就是帝俊、帝舜,是天帝。[1]后来他又在《卜辞通纂》一书和《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2]杨宽先生赞同郭说,认为“帝俊、帝喾、帝舜为一帝之分化”,[3]看法应该是正确的。而《山海经》中帝俊有两个妻子羲和、常羲,古书又记载帝舜的两个妻子是娥皇、女英,至于帝喾呢,《帝王世纪》里记载:
“帝俈(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4]
其中女英在较早的《大戴礼记·帝系》里是作“女匽氏”(《大戴礼记》的《帝系》即《世本·帝系》),郭沫若先生认为“常仪即常羲,亦即女英、女匽,余疑与简狄是一非二。”[5]“女英”是后世最通行的名称,但是查查典籍中,最早的《大戴礼记·帝系》是作“女匽”,直到汉代才音转为“女英”(《列女传》)、“女莹”(《汉书·古今人表》)、“女罃”(《路史·有虞氏纪》)。
“简狄”古书里或写作“简翟”(《淮南子·墬形训》)、“简逷”(《汉书·古今人表》)、“简易”(《古微书·尚书中候》),朱起凤云:
“《史记·殷纪》索隐云:‘狄,旧本作易,又作逷。’是狄、逷、易三字古通之证也。”[6]
《路史》卷二十一《后纪十二·有虞氏》里记载帝尧很看重舜,于是“妃以盲,娅以罃”,罗苹注:
“盲即娥皇,字娥娙。皇、盲声相滋也。罃即女英,见《世本》。故孝桓梁后名曰‘文罃’。一曰匽,见《大戴礼》。承受大命,依于倪皇,《帝系》作‘女匽氏’。”[7]
先说说有娀氏。顾颉刚先生在《有仍国考》一文中指出有娀或作有戎,就是有仍,亦即周代的任国,在山东的济宁,[8]显然是对的。而任就是个风姓国,是大皞(太昊)之后,这个古书里有明确的记载: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司,主也。大皞,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主其祀。任,今任城县也。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四国封近於济,故世祀之。”
《潜夫论·志氏姓》:“伏羲姓风,其后封任、宿、须朐、颛臾四国,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且为东蒙主。”
这里先说明一下,先秦书里大皞(太昊)与伏羲没有关系,是两个不同的古代帝王,说太昊是伏羲乃东汉时期才有的说法,杨宽先生说:
“大皞初不与伏羲氏有关,至刘歆辈始以《易·系辞传》之炮牺、神农比附《左传》之太昊、炎帝(见《汉书·律历志》引《世经》),盖歆欲借《易传》以壮《左传》之声势耳。”[9]
所以在刘歆之前,还没有大皞(太昊)是伏羲的说法,是刘歆把二者给撮合在了一起,直到现在还有人笃信太昊就是伏羲是真正的上古传说,拿来解释上古历史,言之凿凿,实在是很可悲的。但无论如何,到了东汉时期书里太昊与伏羲就是一个人了,《潜夫论》里说的“伏羲”也就是《左传》里的“大皞(太昊)”。根据这些记载可知,有娀氏就是个大皞之后的风姓国,而在殷墟甲骨文中,“风”一律是写作“凤”,或者说“风”、“凤”同字,“风”就是凤,卜辞中把“凤”称为“帝使”,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汉代,《太平御览》卷九引《河图帝通纪》曰:“风者,天地之使。”又引《龙鱼河图》曰:“风者,天地之使也。”显然就是从殷人的“帝使凤”那里延续下来的古老说法。
再说“简狄”之名。《淮南子·地形训》里说有娀氏之二女“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可是看看这两个名字,“简”、“建”都是见纽元部字,“疵”、“翟”是从定准双声、支锡对转叠韵,可见“简翟”、“建疵”其实是同一名称之音转,或者说本是由同一个名字分化出来的。那么“简狄”或“简翟”是什么意思?以前学者作了各种的解释和猜测,我觉得都不大对头。从古音上考察,“匽”、“简”是影见旁纽双声、同元部叠韵,它们无疑是音近的,又与“英”、“莹”、“罃”同喉音一声之转。“狄”、“翟”、“易”都是舌头音锡部字。古书里已经说了帝喾的妃子里有“女匽氏”,“简”应该是“匽”的音转,而“狄”、“翟”、“易”等必定是“氏”的音转。
看看在先秦的出土文献里,“氏”经常被写成“是”,“是”也经常写成“氏”,[10]说明这两个字在古书里通用不别。而“是”又和“适”、“蹢”、“此”通假,[11]“适”、“蹢”都是舌头音的端纽锡部字,“此”是清纽支部字,那么可以知道“氏”完全可以音转为“狄”、“翟”、“易”,又可以音转为“疵”,因为“疵”从“此”声而音近。所以“简狄”、“建疵”其实就是“匽氏”的音转。而“匽”就是“鶠”,也就是凤,“匽氏”就是“凤氏”也就是“风氏”,“风”就是有娀氏(任国)的姓。
在和有娀氏国同地的有个奄国,又称曲阜,商先王南庚的时候曾经迁都到这里,一直到盘庚时期,所以又称“商奄”或“商盖”(“奄”即“盖”),传说那里曾经有位很有名的帝王叫少皞(少昊),《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郯子说: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
《帝王世纪》也说:“少昊时,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12]少皞部族显然与凤鸟崇拜有关。《太平御览》卷79里引《河图》曰:
“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气感,生白帝朱宣。”宋均注云:“朱宣,少昊氏也。”
很多人搞不清这个“朱宣”是什么意思,它很可能是从古传帝尧的儿子丹朱演化来的。清·邹汉勋《读书偶识》卷二说:
“驩兜(《舜典》《孟子》)、驩头、讙朱(《山海经》)、鴅吺(《尚书大传》)、丹朱(《弃稷》)五者一也,古字通用。”[13]
童书业先生也认为:
“文十八年传舜去‘四凶’中实有驩兜(浑敦)。驩兜,《尚书大传》郑注作‘鴅吺’,实‘丹朱’之异写,清邹汉勋(《读书偶记》)、毛宗澄(《诂经精舍经学文钞》)诸氏言之详矣。……古籍所记丹朱传说与驩兜传说,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14]
丹朱又作“讙朱”,倒言之则为“朱讙”,《集韵·平声二·二十二元》:
“吅、讙、喧:《说文》:‘惊呼也。’亦作讙、喧,通作諠。”
“宣”、“喧”、“諠”、“讙”都是音同或音近的通假字,所以就变成了“朱宣”。据《山海经》记载,驩头或讙朱一说是颛顼之子,一说是鲧之子,在战国时的其它典籍里又说是帝尧之子,恐怕当以颛顼之子为正确,因为颛顼又被称为“帝颛顼”,丹朱又被称为“帝丹朱”,帝颛顼传位给儿子丹朱也为帝,顺理成章,而鲧就没做过“帝”,即便是他儿子禹夺了有虞氏的天下,也没称“帝禹”,《山海经》里只称“禹”。《山海经·大荒南经》里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分明与鸟有关,怀疑本也是由凤凰演变来的,但是先秦时期的“驩头”、“丹朱”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不大好考证,可是汉代人说的“朱宣”却能弄清个大概。《尚书中候》里说:
黄帝时,天气休通,五行期化,凤皇巢于阿阁,讙树。
尧即政七十载,凤皇止庭,巢阿阁,讙树。”[15]
在汉代的画像石里,经常看到“凤巢阿阁”、“讙树”这种画面,应该就是根据谶纬里的说法。“讙树”就是在树上鸣叫,盖汉代人认为凤凰是讙树之鸟,所以称之为“讙树”,“讙树”与“讙朱”的读音极相似(“朱”、“树”章禅旁纽双声、同候部叠韵),谶纬里就是因为少昊有凤鸟之瑞,把“讙朱”倒过来作“朱讙”,再变为“朱宣”,用来作为少昊的名字。古代的帝王要能“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书·尧典》),少皞时凤鸟氏司掌历法,应该是少皞氏的王族;这里面的“玄鸟”就是燕子,因为它是春分回归,秋分南迁,所以是“司分”,也与历法有关。
《说文解字》云:“嬴,少昊氏之姓也。”段玉裁注:
“按秦、徐、江、黄、郯、莒皆嬴姓也。‘嬴’《地理志》作‘盈’。又按伯翳嬴姓,其子皋陶偃姓,‘偃’、‘嬴’语之转耳。如娥皇、女英,《世本》作‘女莹’,《大戴礼》作‘女匽’,亦一语之转。”[16]
少皞氏的嬴姓很可能也是来自于凤鸟名的“鶠”,所以也写作“偃”。
由此可知,《商颂·玄鸟》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长发》里说“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与《楚辞》里说的高辛、喾让凤凰受(授)贻、玄鸟致诒是一个意思,“天”就是天帝、上帝,也就是高辛氏帝喾,玄鸟就是凤凰,授贻的东西就是凤凰卵,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古传中的确有人吃凤凰卵的事情,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说:
“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又《大荒西经》:
“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山海经》的“诸夭之野”又称“沃之野”,那里有个沃之国,其国民称“沃民”,是一块类似“伊甸园”的无上乐土,那里的人民就是吃凤凰卵、饮甘露,想吃什么都能得到,那么简狄吞凤凰卵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因此,说上帝帝喾派使者凤凰赠送给简狄凤凰卵,简狄吞了,都是有古传的根据。其隐含的历史事实就是有娀氏的风姓之女生了商人的祖先契,也就是商人最早是诞生在鲁西济宁一带的有娀氏之国(任国)。
[全文完]
【注释】
[1]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25-27页。
[2]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362页;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2年,326-327页。
[3]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35页。
[4]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中华书局1964年,30页。
[5]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甲骨文字研究》,25-27页。
[6]朱起凤:《辞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646页。
[7] [宋]罗泌:《路史》,《景印文渊阁四库疵全书》第38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195页。
[8]顾颉刚:《有仍国考》,原刊于《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十期(1936年),19-22页;后收入《古史辨》第七册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24-329页。
[9]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编,239页。
[10]白于兰:《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429-430页“是与氏”条、432页“氏与是”条。
[11]《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430-431页“是与适”条、“是与蹢”条、“是与此”条。
[12]《帝王世纪辑存》,27页。
[13] [清]邹汉勋:《读书偶识》,《续修四库全书》第1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47页。
[14]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353-354页。
[15]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400页、404页。
[1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12页。
编辑: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