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德礼】幸运的女神只垂青艺术人家

文/霍德礼

艺术为生活而活

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觉得特别的新奇。总想把周围身边的物件和花草搞明白,而这些叫做常识的东西,有些是父母告诉你的,而更有很多是你的朋友告诉你的,最后等你上学了,是老师和社会上的人教给你让你更深入的了解的。

了解了周边乃至懂得了每个人的不同,你就会形成一种态度,你可以趋利避害的做好对自己的保护,更能在长辈的规劝之下选中一种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说了这么多,几乎就扯不到艺术这两个充满神秘的字眼上。应该讲,艺术是处于生活平台之上的对万事万物相呼应的表达能力,能做到的都是抽象思维比较好的人,他们未必是天才,只是以此为底将这种本领发扬壮大起来,最终因为表现的特别好,人们将之称呼为艺术家,这些人的能量从此泛滥各地,改变了地球上形成了很大的人文景观,也从此赢得了人们的拥戴。

而一旦有了这些标杆,就有不少的年轻人为了成为艺术家而有些急赤白脸的用自己并不聪明的大脑绞尽脑汁的往艺术圈里钻营,但更多的也就靠着一些小手段做些用技术与服务赚得生活的酬劳,最终变得既不是文人也不是商人的半商半文的中间人。

应该说谁也不是天生和终生做工的,更不能让某些人的子孙世袭做官的。社会就是一个万花筒,做什么其实也并不重要,关键你一生活的开不开心,这才是重点。而有一条很重要,提高你的鉴赏能力和品位才是持续获得有滋有味人生的必备条件,说白了,其实就是你不可不学点艺术的东西,然后触类旁通自然就在情商和智商上高人一等了。

那什么是艺术?为此要做那些功课?

我觉得说什么都稍显枯糙,就用一位人物的一生经历来概括之吧。

此公姓李单字一个鸣,可谓打小家里就盼望将来一鸣惊人的意思。

家父虽说在旧社会从事木匠手艺,新中国成立后就只能从事稼穑,家境已然就破败了许多,好在人民公社鉴于家父态度好,宅基地多有照顾。而小李鸣虽说生在农村,还是远远的和一般的贫下中农的孩子在性格和爱好上有着截然不同之处的。当很多孩子疯玩的时候他是最有想法的那一个,制作玩具和设计玩的路线和规则都是头头是道的。很多在他身边就有了一些崇拜者,也引起了同村那些嫉妒者的不高兴,就发生了一次始料不及的人生插曲。

帅气的李鸣(十一二岁上)一次和小朋友在场面子上玩耍,他觉得地面特别的平展,就兴致颇高的从社员藏在麦秸垛里拽出小䦆头,开始在场面子上用心的勾画了起来,很快的画出了一首军舰,并在军舰上方勾出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大字,这些构思也来源于他因为常常跑到县文化馆看画报的印象。旁边的好友也连声叫好。然后他们就回家了。可没过多久,村上的治安队员就过来喊他去队部,他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原来有人故意在那副大字的前边,恶作剧的添了:打倒,就成了:打倒大海航行靠舵手了。村干部带着人来到了场面子查看了具体情况,发现打倒二字写的比较的潦草,和后边的明显不是一个风格。就说是谁故意害娃咧,让小李鸣不要害怕,并对画的逼真提出了赞扬。后来还让他参与了队里的黑板报的配图工作,这就叫坏事里边有好事。

那个时代其实给想学艺术的青年人留得路特别的窄,但也直截了当的给了艺术具体的方向:一往深情的赞颂社会主义的火热生活,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

但因为出身并不太好,往往你想弄些东西还不一定被组织上接受,而从事宣传的那些搞艺术的老师实在也是因为阶级改造的需要,更是因为群众的觉悟虽有却能力不及还只能让这些四类分子成分复杂的知识分子,从而达到限制利用两全其美的效果。而向往艺术殿堂的小李鸣也在经常和这些老师的交往中学到了一些绘画和文学上的一些熏陶,旦逢文化馆开办群众文艺培训班,他都是积极分子。

为了生活,也经由万高稳老师的建议,也得到了家父的辅助加上自己帮别人干活获得的报酬,花四十多元去西安买回来120黑白相机一部和一些胶卷。在这之前就是当了早先姓郝的师傅几年的学徒,掌握了拍摄的许多技巧。

找到了第一百货商店旁边的铺面,地理位置也挺好的,从此开始了靠技术吃饭的营生。每天早出晚归,待人接物也逐渐学会儿基本的话术,生意慢慢的就有了一定的声誉,也意外的收获了爱情。

八十年代的照相馆那是顾客盈门的好时代,学生参加考试,工人的工作证,参军,外出招揽业务也需要身份证照片。老人贺寿最喜欢找照相师傅照全家福,就便是有了照相机也需要拿到照相馆冲洗照片或者放大。最多的生意就是毕业班学生分别,一洗就是好多张,忙的天天都搞到下半夜,关在黑屋子里洗相片,暗室里观察相片晾晒的情况。常常吃饭都没个点儿,经常是半夜吃点宵夜,睡眠严重不足。原先俊俏的身板开始发福,参加红白事也免不了喝些啤酒,也就慢慢有了将军肚。自打有了一儿一女,干劲儿就更足了,就换了更大的地段门面,一楼办公,二楼住全家。老地子的屋子翻修过,如今又重新盖了西式洋房。

儿女慢慢长大也都成家了以后,也随着新产品手机的拍照功能的日渐强大,人们自己玩的抖音,快手,美艳都给照相馆带来了可以说是毁灭的打击。李明(后来改的)也能够彻底的歇歇身子了,儿女也都有各自的事业,他又萌生了开婚庆的想法,可因为毕竟年岁大了,曾经扛着大块头的摄像机来回照顾场景取景的拍摄,步伐和行动也就远不如以前。慢慢县城里的婚庆 楼越来越多,自家因为家人的不太支持又聘请不起那些有技术的年轻人,干脆也就慢慢退出了婚庆市场。还曾萌生过办个婚姻介绍所的想法,也曾为了证明自己跑断腿的让两位二婚同志最终勇敢的走进了新的生活。

他始终是一个闲不住有想法的人,多年的取景和抓拍练就了他特别有创意的运用镜头,去捕捉稍纵即逝的人物最美好的瞬间。他很有耐心,在和对方拍照之前先和老人热情的打招呼和宽言细语的交谈,让对方彻底放松了五官神经,他才会选择角度去抓拍,也能照很能体现群组拍摄照应每个人的专业合影照。

将生活的美捕捉到镜头里其实也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生活积累的。

原本是可以将生活过成事先安排的那种,全心投入在事业之中,却也难免被生活中出现的意外搞得心思难以集中,而这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先后的紧慢顺序要心里有个数。这样一来其实也就是学会了掌握了有条不紊的方法,将生活的顺序适当的打破,兼及到先来后到和临时的顺水人情。

而在真正的没有了多少负担的六十岁之后,端起相机去投入地拍新时代华阴日新月异的面貌也正当其时。他加入了渭南摄影家协会,好些自我比较满意的摄影作品也纷纷登上了《工人日报》、《渭南日报》等报刊上,表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和一些新闻照片,每逢市上搞一些大型活动,就自动的联合华阴摄影爱好者前往第一现场拍摄和报道,稿件常常被刊载和被其他媒体转载。尤其是在建国七十周年的书画摄影民俗展上,其提供的体现新旧世界的对比照片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也因其的稀缺珍贵被展览组织方评为摄影组一等奖,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一次机缘巧合和《中华风采人物》杂志接上了关系,他们是背靠大型期刊的民办机构,为各地的精英推宣做很好的绍介作用。他被聘为华阴记者站的站长,也不遗余力华阴风云人物积极地推荐和找本人进行全情投入的宣传报道,精心的拍摄工作照和采访写稿忙到半夜。先后为艺人、卫生所医生、企业法人等做了详尽而不失实的报道。

因为在很多的拍摄活动中小有名气,而为人的谦恭和好客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社会活动甚至拍摄华山风物纪录片和电视剧剧组都将他聘请为落地联络人和地方接待导演,他不计报酬全心服务,得到了剧组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他延揽结交了一些精神可贵的民间艺人,并对他们的处境和现状给予精神和道义上的支持,且通过自己的呼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能量能够得到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的重视,也让他们的创作更有新的突破,也算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他很用心的给这些老艺人拍摄了工作照和创作的精品,总想着这些东西别被岁月的风尘给埋没了。也愿意为他们牵线搭桥推动这个特殊群体相互借鉴,抱团取暖。

他也有相当的情怀担当,自学了手机的很多新出的软件,不断学习,先后学会了使用美篇,抖音,彩视等小软件,上送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字和自我形象,在交流群里充分点评朋友们提供的戏曲、文学、摄影等的好作品给与大赞和点评。

这样一个从文学的荒漠中走来的年轻人,矢志不渝地为了艺术而不懈追求的人理应得到人们的敬重和敬爱。虽说多少年来他不知道走了多少的路,参与了多少红白喜事的拍摄,让自己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同时也因为拍摄的场面没得说,口碑在群众中传递,也获得了生活中的艺术家的称号。

那么艺术化的活着,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一个人可以不会写字,但要会说话。可以为了生活寡言少语,但一定要视野开阔不封闭自己。假如能够自觉的了解一些艺术,也就是将心性和大自然很好的交融在一起,你就会对生活有了更高台阶的体悟,你就会有了天地在我心中的那份大情怀,你也就不会被生活的磨砺击夸,还能在更高的追求中拥有同样丰富人生经历的人物的认同和接受。(完)

作者简介:霍德礼,网名闻鸡起舞(文化馆在职干部),一直以来收集华阴文化知识、讴歌生活中普通又不平凡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