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上小学就面临退学?多动症早在学龄前就有表现,可惜家长都忽视了!
“我娃儿最近被学校劝退了,胡医生,你一定得帮帮我们!”
几天前,30岁出头的张女士神情焦急,紧拉着满脸委屈的儿子,走进百安家中医胡氏儿科专家团首席专家胡波医生的诊室。
胡医生听了张女士的叙述,不由感叹——又是多动症惹的祸!
原来张女士的孩子涂涂今年6岁半,9月份刚入读小学一年级。
孩子一进小学就麻烦不断,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时经常心不在焉、特别好动、静坐看书时间仅可维持几分钟,有时候还要拽前桌女生的小辫子,玩橡皮、咬铅笔、有时候还会离开座位,扰乱课堂纪律……
而且涂涂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全班有1/3左右的男生都被他打过。
前段时间又有一位被打孩子的家长告状到校长那里,这次老师找到涂涂家长,直接建议他们退学治疗。
家长说,其实涂涂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比一般的孩子好动,静坐困难,那时家人都以为男孩子活泼顽皮,爱跳爱跑比较正常。
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也反映孩子坐不住,喜欢乱跑,不听指令,当时觉得可能是因为孩子太小,慢慢长大或许就好了。
但实际上,后来孩子并没有好转,勉强读完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孩子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当老师建议退学时,家长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01
为什么很多多动症都是在小学时发现
在我国,多动症的平均诊断年龄是6~7岁,恰好是孩子上小学的年龄,这也与多动症的症状相符合。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针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多动症对他们的损害大多只停留在“行为障碍”方面,而只有在学龄期才会出现学习障碍、同伴关系等社交问题。
胡波医生指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基本上在家里没有太多的社交比较。
即使在幼儿园阶段,基本也以玩为主,稍微“调皮”一点大家相对也会比较宽容。
但到了学龄期,进入小学阶段,由于多动症导致的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缺陷,会很明显地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有效学习时间。
再加上社交上的行为异常,老师和家长就会很容易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百安家中医门诊上的许多多动症患儿也都是在上小学后,发现孩子适应不了学校规则和学习要求才来就诊,最后被确诊为多动症。
02
多动症在学龄前就有表现
其实很多在学龄期被确诊的孩子,大多在学龄前就表现出一些异于其他孩子的行为。
一些多动症患儿家长在孩子确诊后,回顾孩子以前的表现时会恍然大悟,后悔没有早一点重视他们的问题。
那么,多动症孩子在学龄前会有哪些早期迹象呢?
幼儿期(1—3岁)
肢体活动多,喂养困难,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瓶喂养都难以使其平静;
容易睡眠困难,睡眠时间短且容易惊醒;
会走后很少走,常常以跑代步,容易兴奋,喜欢哭闹、尖叫;
情绪稳定性可能欠佳,易哭闹、好发脾气;
注意力不能集中,吃饭也好分心,往往吃不好,不能专注于游戏、儿歌;
稍长大后表现为时刻躁动不安,敲打自己的头、摇晃摇篮或小床等。
学龄前期(3—6岁)
常爬出摇篮或游戏围栏,或爬到桌子上,好奇心强,会自行到喜欢的地方;
往往以跑步代替走路,不顾及危险,易磕磕碰碰或摔伤;
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后,上课坐不住,喜爬高上低,好招惹同学;
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玩具或其他物品,不能专心地做一件事,经常将玩过的玩具随地乱扔;
游戏时动作笨拙、协调性差,常不遵守规则,随心所欲,不与他人合作,只是捣乱;
睡眠长期存在问题,如入睡困难、睡眠浅、容易被惊醒,有时玩耍到深夜也不想睡觉。在托儿所或幼儿园从来不肯午睡;
在看电视、听故事、玩游戏、上幼儿园课时,注意力较同龄儿持续时间短,易于被分散。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以上的内容切莫对号入座、过分焦虑,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最多也只是说明孩子可能有多动症的倾向,并不代表孩子患有多动症。
03
早期发现的意义
虽然多动症的症状在学龄期就可能存在,并且一部分患儿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但是胡波医生提醒广大家长,学龄前孩子的多动症很不容易识别,因为这时期的孩子本来就好动、没有规则意识。
而且他们的主动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比如直观、生动、引起兴趣、产生美感的事物容易吸引注意力,而单调、刻板的对象则容易分散注意力。
这个时期多动症状也容易和个性问题相混淆,如多动和冲动会被误认为是活泼、胆子大、不听话,注意力缺陷会被认为不专心。
家长对于学龄前多动症症状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我们及早引起重视,对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能早日加以正向关注,做好孩子的行为管理。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高度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可以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规范的检查、诊断,或带孩子到百安家中医做VRAT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测评。
再次提醒大家,及早发现、科学诊断,为孩子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