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尔水稻研究院院长孟昭河:潜心育种29年,只为“一粒安全种”!
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而水稻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推动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最为关键的生物技术是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水稻对生长环境极其敏感,一次低温就可能导致水稻生产全军覆没。以往,由于我国的科技能力有限,水稻无法在条件恶劣的北大荒地区存活下来,育种工作寸步难行。但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寒地水稻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针对寒地的恶劣气候,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先进的科学育种技术,培育了适合低气温地区生长的优良水稻种子,因地制宜地栽培、繁殖优良的水稻品种,实现了寒地水稻丰产增收的梦想。为了进一步了解寒地水稻种子的培育情况,《北方农资》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富尔水稻研究院,采访了研究院院长兼首席水稻育种专家孟昭河,一起听他讲述关于水稻育种发展背后的故事。
孟昭河
一粒种子的承载
水稻生长需要经过四个时期:幼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结实期。幼苗期是地基,决定了水稻的生长质量,首先需要收集好水稻的种子,然后播种到土壤中,成为秧苗。因此,种子是水稻种植和生长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种子来源又基于种子选择和培育。
黑龙江地处我国最北端,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漫长,地域性差异较大,水稻育种工作的难度“更上一层楼”。但是,我国的水稻作物研究专家们并未因此放弃,始终坚持不懈地奋斗在北大荒地区的科研岗位上,针对寒地水稻的育种工作展开一次次呕心沥血的试验和创新。孟昭河便是其中一员。
孟昭河1992年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进行水稻研究。刚开始的时候,研究条件艰苦,既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孟昭河一边积极学习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一边认真研究水稻常规育种技术,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
“培育一个水稻品种平均要经过5-8代,需要经过一代代杂交和筛选,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孟昭河说。1998年,研究所开始筹建生物技术育种实验室,孟昭河自此一头扎进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发展壮大研究所里的水稻生物育种技术。
“我们开展了外源DNA导入、花药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水稻育种,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和进展,同时利用此项技术审定了水稻新品种垦稻16、17、18和垦糯1号4个品种。”孟昭河告诉记者。
种子身上承载着水稻的繁衍生息,分量举足轻重。如果种子的质量较差,那么水稻就无法茁壮成长,影响我国的粮食丰产。孟昭河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
经过多年努力,孟昭河先后在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垦稻6到32号、垦鉴稻3、6、8、11、13号和空育131、绥粳3号及三个特种稻品种、2个糯稻品种等30多个新品种,多次主持国家、省以及农垦总局水稻育种课题研究。
精心才能出精种
为了更深入系统地研究,孟昭河一心一意地奉献在我国的水稻事业上,他于2016年成为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水稻首席育种家,从事水稻育种工作,成立富尔水稻研究院,组建研发团队,开始了新的寒地水稻育种征程。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孟昭河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水稻育种事业,刚成立研究院之初,他就迅速到海南开展水稻育种研究工作,繁忙的工作经常致使他无暇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
“种子是寒地水稻正常生长以及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稻田的前提条件,栽培优良的水稻种子就要先进行水稻新品种培育。”孟昭河介绍,北大荒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每四年就会发生一次较轻的低温冷害,每六年就会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低温冷害,致使水稻减产的幅度在20%-60%之间,个别地区甚至绝产。于是,抗寒便成了培育寒地水稻种子的第一选择原则。
为了进一步做好生物育种技术工作,孟昭河将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钻研寒地水稻育种新技术和水稻新品种。针对寒地粳稻新品种选育,水稻育种配套新技术以及与水稻育种配套的栽培、植保、土肥、耕作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应用。
“富尔水稻研究院下设水稻育种研究室、南繁育种基地、测试服务中心、科技园区和生物育种实验室。我们以佳木斯为育种主要研究基地,同时设立了齐齐哈尔和三亚两个育种基地。”孟昭河告诉记者。
孟昭河表示,富尔水稻研究院成立以来,育种方向和目标始终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导向,坚持短、中、长期目标结合的育种目标和思路。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最新选育的水稻品种“富稻6号”,其主茎有十二片叶,属于长粒型,以松粳98-131为母本,通过系谱方法选育而成,具有耐低温、耐冷性、抗病性较强等特性特点,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40天左右,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10℃活动积温2600℃区域范围内推广种植,产量较高,已经达到国家优质稻谷的二级标准。孟昭河到富尔农艺工作的近五年来,已经审定了富稻64、富稻18、富稻22、富尔稻3、富尔稻5等水稻新品种14个,明年有待初审定的水稻新品种有20多个。
“如今,富尔水稻研究院拥有500亩科研基地,种质资源1000余份,每年配置杂交组合3000余份,通过鉴定抉选的高世代苗头新品种(系)350余个,参加各组别的比较试验及区域生产试验新品系60余份。”孟昭河说,这也为接下来更深入地研究寒地水稻的育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忘初心的种子梦
“坚持把中国的水稻事业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最大的理想。”孟昭河动情地说,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紧紧地跟随时代步伐,勇于创新和探索。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结合寒地水稻新品种选育需要,他积极参与寒地水稻育种工作的各项研究。孟昭河表示,他和科研团队在育种方法上采取广泛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扩大亲本遗传多样性,通过常规手段加大复交或回交组合量的大通量杂交育种,在品种创新育成方面已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和突破。
只有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到寒地水稻育种事业上,掌握科学的育种技术与方法,才能培育出高品质的寒地粳稻种子,为我国的水稻产业添砖加瓦。目前,富尔水稻研究院组建了17人的科研团队,现有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1名、硕士2名、大本5名、大专8名,都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级人才。
“下一步,我们要从宏观上扩大寒地水稻遗传多样性,创建适应寒地种植的优异品种资源,并通过原始材料创新,有创造性地培育出优良水稻新品种。”孟昭河说。“富尔水稻研究院以选育符合农民需求和未来中国口粮标准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为研究宗旨,牢记让农民种上最有效益的水稻种子为使命,立足黑龙江、着眼当下、放眼全国,已经在黑龙江省东西部多个生态区(绥化站、五常站、齐齐哈尔站、建三江站等)建有育种试验站。”孟昭河介绍。
在未来水稻事业的展望中,孟昭河表示,将更专心地进行水稻育种研究,依托富尔水稻研究院的力量支撑和物资条件,通过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自己的科研团队一起携手向前,不忘自己的育种初心,砥砺奋进在寒地水稻育种的道路上,共同为实现水稻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END
作者:张亚静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