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伤后家长应如何应对
记录宝宝受伤及反思过程。
01 故事还原(情绪、环境、假设)
故事起因:2017年1月29日晚8点45分左右,爷爷怕孩子老看电视,单独把孩子抱到卧室,老公、我、婆婆此刻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2分钟之后,我们听见孩子跌落的声音和撕心裂肺的哭声。
事件结果:孩子眼睛下面出现1cm的口子,有少量出血。去医院打了破伤风针并进行了消毒处理。
我的反应:
第一反应,愤怒、咆哮、指责公公看护不力,顺带前两次把嘴唇磕破和把牙磕掉一块的旧账都翻出来,严重表示之前我没有意见是隐忍,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不用心看护就赶紧回老家。
第二阶段,致歉。出门去医院之前,我诚恳的跟公公致歉,并且安慰他可能大夫看完问题并不大。
第三阶段,安抚孩子。孩子从一开始就受惊过度,我发现必须先控制他的情绪再帮他解决问题,并且教会他如何处理这种问题(虽然我自己做的也不咋样)
第四阶段,反思。
故事中大家的假设:
公公的假设:孩子坐在电视机前就会一直看电视,而且看电视对眼睛非常不好。他拉开床下的抽屉去其他地方找东西,孩子不会掉下去,更不太可能撞到。事实:孩子很少看电视,既看不懂又不感兴趣。孩子头冲地再下去划破脸。
我的假设:想到自己脚部受伤留疤的疼痛感和疤痕苦楚,那种心理涌上心头,嫁接到孩子的伤口上,把出血、伤口与伤疤联系起来,认为脸上一定留疤,留疤影响孩子一生。事实:及时清洁和妥善处理伤口,可能留一个小疤,但好过伤到眼睛。
02 故事反思
第一步,调整认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ABCD理论。ABCD分别代表:
A(Activating event)——诱发事件
B(Belief)——个人对此所形成的假设
C(Consequence)——个人面对诱发事件所产生时的情绪与行为后果
D(Dispute)——对B的不断质疑
ABC三者关系中,事件A对情绪后果C只起间接作用,而信念B对情绪后果C则起直接作用。
回到故事上,因为公公的假设不成立,所以造成孩子磕破。因为我的假设有偏差,造成我情绪失控。
第二步,分析困境。
①找出困境起因并承担后果,依次问自己3个关于困境起因的问题:
什么是这个困境可能的起因?
这些起因中哪些是由我引起的?
哪一些是我应该能做得更好的?
过度自责和不愿面对结果,都不能帮助你走出困境。
昨天一整天公公没怎么看孩子,晚上想主动分担照顾孩子的压力。而我跟婆婆一整天照顾孩子比较累了,想休息一会,就没有跟去屋里。全家都信任公公能单独带好孩子。
我的情绪化起因于孩子出血,这导致了公公很沮丧、婆婆很上火,在这个过程中我应该把发脾气的时间缩短(不发脾气的都是奥特曼)
全家缺少儿童受伤的紧急处理经验和药品,造成内心恐惧和无措感,我可以学习更多育儿方面知识,并准备家庭急救箱。
②采取积极的行动,向自己提出4个问题:
我还需要一些什么信息?我怎样得到?
我怎样做才能对困境有哪怕是一点控制?
我怎样才能避免困境的扩散?
我怎样才能缩短困境持续的时间?
我需要获取科学的儿童外伤处理办法,我可以跟大夫沟通获得。
尽全力陪伴和看护孩子,创造安全的玩耍环境。
通过情绪疏导和专家介入的方法,让全家安心。
自我情绪调控,恰当地伤口护理帮助伤口愈合得更快,能够缩短困境持续的时间。
第三步,学会求助
昨天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了朋友圈,主流意见是去医院,这与我们夫妻内心所想相契合,所以我们在事件发生的10分钟内安抚好宝宝穿戴整齐奔赴医院,1小时内医院诊治完毕。(如果直接去医院,心里也会想: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这件事的发生想想还是非常后怕的,但它像我给孩子讲的一个故事:当兵之后经常受伤,那你还当兵吗?妈妈做饭被油烫伤留下好大一个疤,那妈妈还做饭吗?
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们都要更快地调整好自己,迅速站起来。
感谢大家昨天在朋友圈的热心回复,大夫的指导性建议是外伤消毒清洁+卫生棉遮挡伤口+破伤风针+3天后换药消毒。
朋友圈的建议是不要用手抓伤口+不碰水+不吃酱油和辛辣油炸
希望我们的宝宝都不再受伤。
“育儿”方面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