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记忆】嘉定路与嘉定山的军事堡垒
嘉定路位于市北区的中西部,穿梭于老四方的繁华地带,东与瑞昌路接壤,西和杭州路、兴隆路牵手,途中与人民路、人民一路、人民二路、宁化路、宣化路、蒙化路、遵化路交汇相拥。嘉定路成型较早,命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原来东至人民路,七十年代后期向东开拓至瑞昌路,全长约1.5公里。
解放后,青岛公交车最早的线路之一的环行1路线,就全程穿越了早期的原嘉定路,并在嘉定路与人民路口设小阳路站,后改为嘉定路站,在嘉定路中部的蒙化路与遵化路之间设四方站。
原第五百货商店大楼
在嘉定路上,原来开设有不少重要的企事业单位,如四方交警大队、四方化工店、四方交电商店、青岛商业局幼儿园、青岛晶华玻璃厂南大门及大面积的职工宿舍、青岛市政公司(现今的青岛城建集团)、嘉定路百货商店(居民俗称四方百货大楼,后改称青岛第五百货商店,现为工商银行四方支行、新华书店四方书城)、四方区粮食局、青岛玛钢厂、青岛淀粉厂、四方电机厂、第三铸造机械厂等单位。约78年第三铸造机械厂与第一制线厂合并为青岛第七针织厂,中大集团融资后改称青岛中大集团有限公司,现此厂区己建设成青岛市工业设计产业园进驻的雄伟大厦。听老人讲,解放前,嘉定路靠近杭州路的西部区域还曾有过几家小型的私营织布厂。
在人民路以西,昌化路以南,人民一路以东,嘉定路以北的原嘉定路36号地带,是一大片由房产局建于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的二层或三层的筒子楼。在筒子楼未建之前这儿是一片荒野的山沟谷地,因山沟呈八字状人称八字沟。此区域在上四方村的村南,故上四方村有的居民亦称为南大沟,此沟闻名四方,老四方的居民人人悉而知之。在八字沟的这片民居房中,有三排楼房全是由回民居住,人称回民楼,在八字沟对面的人民路东侧,还曾有回民商店为其服务。改革开放前,汉人每月供应猪肉,回民商店专为这些回民居民供应羊肉。五、六十年代,在大山南麓墓区的东部一带还有个回民公墓,后也因城建的需求被迁移。我有两位朋友以及我妻妹,都曾长期在“八字沟”的这些筒子楼里居住过。2005“八字沟”开始拆迁,2007年开始陆续入住,现今八字沟的筒子楼己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一幢幢高楼大厦组成的中部小区,真是旧貌换新颜。嘉定路上的大型企业——晶华玻璃厂也己搬迁,原厂址处一座座的现代化高层大厦拔地而起,2013年一个具有浓郁民俗风情名称的漂亮居民小区“保利·里院里”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八字沟的中部小区与里院里小区、路南侧的晶华玻璃厂宿舍等共同组成了嘉兴路街道办事处晶华社区。
1956年起,沿小阳路(今人民路)向东逐渐辟建工人宿舍区,将嘉定路延伸至大山山下。人民路以东的嘉定路东部的南侧是闻名遐迩的四方机厂宿舍,人称“机厂东山宿舍”,宿舍的结构又分为平房区和楼房区(有二层楼也有三层楼),是当年四方机厂最大的职工宿舍区,其房屋建筑与占地面积也是青岛巿内最大的企业职工宿舍区,现都已全部改建为高层及小高层的住宅小区了。1979年以后,政府投资改、扩建了嘉定路的排水管道,并于1981年6月至10月建造了横跨杭州路河的嘉定路桥,解决了杭州路、兴隆路、嘉禾路、嘉定路交汇路口的交通拥挤,并使道路的排水网络更趋完善。嘉定路虽然不算长也不算宽,但也是一条有着深厚底蕴的马路,受到人们的喜爱。
嘉定山公园
嘉定山与北岭山原为连绵缠绕在一起的一个山系,共绵延8座山头,古统称塔山,后改称达山、习称答山,民国以后演化为大山。大山为明朝时期屯兵戌边的塔山墩堡,《胶澳志》记载:错埠岭西北六公里为大山,海拔110.4公尺。青岛档案馆编纂的《青岛地图通鉴》,1928年绘制的《胶澳东部山脉走势图》和《青岛市街及附近交通明细图》都佐证了这一点,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后来人们从全巿的布局大观来看,习惯地将大山北部分的山岭称为北岭山,南部分的因山下东面有大山村,民间仍称为大山。南昌路的修建将北岭山与大山完全、彻底地一分为二划分成了两座山,使其有了明确的范围与划分界限,而大山本来的意义己湮沒在时光的流逝中。大山的山下西南角处(重庆南路与瑞昌路拐角交汇处),原有一座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名曰:上庄。当嘉定路向北拓展到大山山脚下的瑞昌路后,大山被政府正式命名为嘉定山。在嘉定山的山顶基本可以俯瞰市北全区风貌,可以称得上是市北区的脊梁。
1935年青岛工务局编制的《青岛大都市发展计划图》将此山列为园林区,曾栽种林木,由于战乱和贫瘠,山林不断被砍伐,大山成为濯濯童山,被人们叫做“光头山”,原因就是此山长期有草无树。建国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植树造林,在山上遍植黑松,刺槐等。六十年代前期,我在山下不远的青岛十八中学读书时,就曾多次与全校师生一起去山上栽种松树、抬水上山给树苗浇水,养护扶正被风吹歪生长的小树等义务劳动。1984年被政府规划为青岛十大山头公园,封山建园三年,栽植各种乔木有黑松、龙柏、雪松、火炬树、枫、红叶李、樱花、碧桃等,灌木有丝兰、迎春、连翘、冬青、石竹等。1986年巿政府将其正式命名为嘉定山公园。
1941年绘制的《青岛母市计划图》中,该山区域规划为墓地区,致使嘉定山的南麓坡地变成了墓区,建有大大小小格式不同的坟墓,因有传教士埋丧在此,所以人称“鬼子莹”。文革后,隨着城市的建没和发展,坟墓被迁出,这里修建了座座的楼房,成了学校和广阔的居民区。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西临黄海,直扼胶州湾,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海的险要地势,是得天独厚的前哨阵地,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以火力封锁航道、控制海湾,成为掩护海岸、城市、港口的天然屏障。青岛地处国防前哨,海上的要冲,内陆的屏障,是首都北京的重要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兵家所瞩目,成为作战双方相互争夺的军事要地。1952年,中央军委把青岛列为设防的重点,当年的嘉定山也在军队中被列为战略要塞之列,开始了一系列军事设施的修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前期,在军队内部将大山称为老虎山。记得1956深秋时节,解放军的一支陆军工兵营进驻老四方东部一带,目的就是在老虎山(现今的嘉定山,老虎山之称就是听驻扎的解放军排长所讲)上修建军事战备坑道和防空洞。当时部队没有固定营房,需借住在老百姓家里,小村庄地区驻扎了两个连队,我居家的居委会驻扎了一个排,我家就腾出了三间房,住进了一个班多的士兵。当时我家的院子成了临时兵营,全排军人点名或开会均在我家院子里进行,军人在院内和街道上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白天黑夜都不必关院门,直至1958年春季部队完成任务撤离。记得当年多次混在驻扎家中部队的行列里,隨军去老虎山(当时我们百姓仍称大山)半山腰洞口下刚开出的小广场上看部队上放映的露天电影。半山腰的坑道洞口,就在现今的市北区绿化工程二公司建筑址内。坑道刚建成那两年,由军人看管,外人不得隨便进入,后来就无人管了。六十年代前期,我与玩伴和中学同学曾两次进去过,我们点燃用捡来的沥青纸捆绑的火把照明,进入半山腰洞口中部分坑道,当时人们称为“拱山洞”,有点探险的味道,感觉挺好玩的。进入坑道口4、5米处,即有山体与钢筋水泥混合浇注的火力屋横挡住坑道的大半走道,也可称为坑道内的碉堡。坑道内有阶梯可攀登到接近山顶仅可1人爬出的小出口,和一些透气孔。坑道内也有多处阶梯可登上用钢筋水泥浇注的战斗平台,墙上留有瞭望孔和机枪射击孔,从山体外表看就是镶嵌在山体中的碉堡。洞内有几处地下洞口,有阶梯通向下层的坑道,但我沒敢下去过,也不知下层坑道的状况。部队也曾在山的南麓脚下,现今的重庆南路80号最里端处挖过一个洞口,是否与半山腰的坑道相连不得而知,现今洞口外建有水泥房封堵。
当年国家不惜兵力物力修建坑道和山下的防空洞,就是供备战所用,是为了战时控制制高点,封锁阻击从城市东北部的来犯之敌,以及胶州湾海上的来犯之敌。军事设施的建立,也不禁让我联想起当年德、日交战时,日军从仰口登陆,部分日军就是沿着台柳路、小白干路一带进攻市区和五号炮台的。1964年是全民大练兵的年代,位于山下不远处的青岛十八中学的民兵训练,在教官(军队的军官,也称此山为老虎山)的带领下多次到老虎山上进行冲锋、抢夺山头等军事训练。当年坑道修建任务完成后,就在洞口下方的山坡上修建了军营,一直驻扎着部队,小村庄一带的居民称为东山部队,先后驻扎过步兵、炮兵、汽车运输兵等。1965年冬季,我参加的老四方区文化馆文艺宣传队时,曾乘着雪夜、冒着严寒到这儿为军队慰问演出过。改革开放后,部队撤离此山,营址处修建了现今的青岛警备区第二干休所。
为了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和“要准备打仗”的指示。1970年4月,青岛市地下干道工程总指挥部成立,各区、各企业系统成立分指挥部,全巿共成立了34个分指挥部,716个企业单位编成108个施工连队,在108个洞口同时掘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深挖洞”,大搞人防工程建设的运动。71年和74年的全国人民防空会议,青岛均被列全国一类防空重点城市。当时嘉定山是重点地段,山坡的四周有七、八个洞口,每个洞口由一个连队负责掘进和被覆工作,整个嘉定山周围的干道工程全由轻工局分指挥部负责建造。这时的嘉定山沸腾了,山的四周脚下机械轰鸣、人声鼎沸,夜晚灯光闪烁,到处都堆放着象山岭般开采出来的大量山石。施工连队的碎石机和四周居民按照尺寸砸出的各规格的石子满山遍野的堆放在旷野中,象座座金字塔似的迎风而立。七十年代末期,国家下发了关于对人防工程调整、整顿的政策和指示,嘉定山的人防干道工程停止掘进,将己开挖的地段被覆后停工下马,各施工连队与轻工局分指挥部先后逐渐地撒消解散。当年嘉定山的人防干道主要在南、北坡掘进,北坡的洞口多于南坡,大部分洞口现在己被封堵,现今的重庆南路80号也有一个当时挖的人防干道洞口,此洞口无遮掩的敝开着,洞口处有遮雨棚,可能有单位在洞里存放着物资吧。
在现今的和平年代,嘉定山上当年修建的军事坑道和人防干道暂时排不上用场了,被人们搁置了起来,渐渐地移出了人们的视线,被人们淡忘了,但愿在人们今后的生活中永远不会使用到它们的功能。在人们登山晨练和休闲的脚步中,仍会遇到裸露在外的部分当年修建的坑道,碉堡和人防工程等军事设施,就让它们做为历史文物,供人们追思和欣赏那逝去的年代吧。
本文作者为网友“东方润”、岛城作家张润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