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公共就是青岛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八十年代,随着“小公共”的横空出世,随招随走,随停随下的灵活模式很快受到岛城老百姓的欢迎,至今仍令无数老青岛难以忘怀。近日适逢编辑整理王挺老师再次发来的数百张老照片,看到多张小公共旧影,与王老师沟通时,他又找出数张与小公共相关的照片发来,顿时倍感亲切,遂编一篇小文,随着老照片中熟悉的场景与过往的亲身经历,与大家一起回首分享那段曾经在老青岛心中抹不去的城市交通记忆......
对于我而言,那些年的小公共,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与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同学家买了一辆二手小公共,有一段时间曾经帮着在车上卖过票。那时跑的是5路线,火车站到胜利桥。
马路上的出租车与小公共,那时的小公共因为方便、快捷、票价便宜,把出租车的买卖顶的不轻。小公共最大的优点就是招手即停、随时上车,除了交通岗面前,感觉都能即停即走。这位潇洒挥手拦车的大姐,您现在还好吗~
5路车线路较长,沿线有火车站、栈桥、中山路、市立医院、长途站等重要站点,再加上几个“虚站”,所谓的”虚站“,就是不是公交车站正规站点,但是运管处认可的,在小公共票价表上也有标示的,比如说,肉联厂、国棉四厂、葡萄酒厂(这个站点有点特别,单趟的虚站,就是从水清沟到北岭之间)、瑞昌路、泰山路等,全线的站点,包括虚站你必须背的滚瓜烂熟,要不会经常为一个虚站和乘客叨叨很久。小公共因为可以招手停车,就近下车,乘客感觉很方便,所以生意一直都很好。
后期无人管理的小公共站牌,这是25路和201路的站牌。随着小公共逐渐增多和需要规范,小公共也有了专门的站点和站牌。但和公交车的大站会稍分开一点,所以小公共很少靠小站的,还是在大站里面混。从火车站发车最好能靠上出站的人流,那样基本一下子就坐满了,当然了看到人多的话,短口子的是绝对不让上的,就是“三毛的不上”,因为过了长途站上的人就不多了。不是高峰点,稀稀拉拉的就到了总站了。到了胜利桥会再串上7路线的牌子到板桥坊,车上一般会放上几块纸壳写好的路牌,看着线上生意不好就去串别的线,但也不能经常干,毕竟线上也是有行规的。5路串7路就算是正常了,一般5路线的都这么跑,这时候又要在造纸厂那喊上一阵子“沧口公园、碱厂宿舍、板桥坊昂~”。不过很多时候,到了胜利桥看看车上没大有人了,就会“卖”给继续往前跑的车,这就是早期的“倒客”了。记得到了晚上国棉六厂和九厂下班的时候,还会尽量倒开个点跑过去拉上一车,那时国棉厂效益还是很好的。
扬州路上的25路小公共,这条路不跑公交车,这辆车应该是绕路。看这个车牌好像也是串线的车。
当时的小公共最初定价是三毛、六毛、九毛,后来改成四毛、八毛、一块二和一块六,还有再贵点的票价,路线长的票价能到两块五,一般是我们说的“头到头”那种。
来来来,大姐,快点快点,就等你了,上来就发车......
栈桥车站上的25路小公共,售票员正在卖力的喊人揽客。
上车走了昂,上车有座昂,没座不要钱啊,你看全是座昂~
25路小公共上,正在点钱的售票员。我们那时都会腰上缠一个腰包好装钱,弄一个板夹,把各种价格的车票分开,这样卖票撕票也方便多了。小公共卖票也需要下功夫,线上的司机分等级,卖票的也分等级,司机和卖票的合作好了,一天七圈跑下来,会比一般的手多卖一、二百块钱,所以线上谁家卖票厉害也让人既羡慕又嫉妒。能多拉上人来也是一个本事,除了嗓门大,另外连哄带骗、连拉带拽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只要能把人拉上车来就行。生意好的时候,短途的不拉,直接就喊“三毛的不上昂”,都愿意拉“长口子”,没人的话,那就只能想尽办法往上拉了,看着别的车拉满座,你的车还空着一大片,面子上也过不去。延安路大转盘前,即将达到总站手表厂的2路小公共快速驶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应该是青岛小公共鼎盛的年代,满街跑的“沪陵”、“春州”、“北京”和“华西”,还有杂七杂八品牌的像少林、万山的等等。
胶州路,东方贸易大厦前,两辆将要进站拉客的5路小公共。胶州路,小公共与大通道争道抢行,因为都希望多拉快跑多赚钱,所以这种现象在一些主要马路上常见。
开小公共是有学问的,所以司机一定要找把好手,工资高点都无所谓。干一天歇一天倒班干,生意好或是旺季的时候,还会一天两班倒,不过一天跑下来确实是很累。那时发车尽量抢头车,尤其是过了高峰点,如果看到头车跑了,你就是没拉上人来也要拼命撵它。很多时候,头车能拉爆了,紧跟着的二车还上不满人。看着真撵不上头车了,就要看着后面的车了,尽量控好点,这样拉个满座也没什么问题,不过后面的车就累了。
一辆32路小公共司机,司机一般都是就近接班,那时候车上抽烟还是没管的。
另外就是压点,发车时不但要压着线上的小公共,还要尽量压着同线路的大盒子,也就是公交车。那时候的公交司机一般也不敢得罪开小公共的,别看线上的小公共同行之间“抢客”和“抢头车”你争我抢的,但有什么对外的事还是很团结的。
随着青岛道路交通的快速变化,加之小公共的车况愈下,争道抢行也是导致事故频发,上面这张照片只是一起追尾小事故,其实“沪陵”在当时还是属于好车了。
很多人抢上来喜欢坐在副驾驶位置,坐视前方,既舒适又视眼开阔。其实真不太安全。这是一辆行驶在台东的32路小公共。
当时的小公共没有不超员的,我记得发动机上最多都能坐上5 个人,每辆车上都有一堆马扎子,挤上来的人安排上6、7个马扎子是常事。路上查超员也是经常的,但交警一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非是线上不熟悉的新车,没提前打好关系或不懂规矩的,也会按时罚你下。在小公共车上卖票的售票员,看到扶在靠背上的那只手了吗?那就是坐马扎子的,没办法,累了只能想办法扶扶。即使和他们混熟了,也不敢太过格了,看到路口有交警,司机或卖票的就会在车里喊:“快快快,前边有警察,快蹲蹲,赶紧蹲蹲,后边一蹲昂,大哥、大姐,帮忙低低头,马上就好了......”。那时的乘客真是配合,几乎“刷”的一下,就全部蹲下,等过了警察视线再直起身来。
不论狂风大雨,只要看到您招手,小公共都会停在您的面前。
看着王挺老师拍摄的这些熟悉的旧影,虽时隔二十多年,至今还会清楚的记得,当年站在小公共的车门前,还没进站就打开车门开始大声揽客的情景,城市交通日新月异,再次回味,那是一段成长中的记忆,也是青岛城市发展的记忆。
时光匆匆,转眼已是巨变,小公共的消失也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曾经盛极一时的小公共虽然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曾经的那段过往,会永远存留在脑海,相信也会长久的印在所有老青岛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