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讲座 第10讲 宋代的易图:周敦实的太极图

(一)

周敦实(后为避宋英宗讳改名周敦颐)的《太极图》先见于南宋朱震《汉上易传卦图》(见下图)。

图说:“右太极图,周敦实茂叔传二程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是周敦实《太极图易说》中的图与图说。另外还有与此书相关联的《易通》(朱熹更书名为《通书》)。

这幅易图是为了解说《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极凶,吉凶生大业”一段文字而图画的。显然,周敦实是以天地为两仪,四时为四象(以木春、火夏、金秋、水冬为四象)。这是北宋时期诸儒的通解。至于土的作用,则胡瑗说得明白:“天地阴阳自然相配生成金木水火之象,然此只言四象而不言土者,盖天地既判生为五行,然二气既分,自然生而为木金水火,则地之道本于土而成,但言四象,则土从可知矣。”(《周易口义》)

“分土王四季”与“播五行于四时”,汉儒已有是说。春配木,数八;夏配火,数七;秋配金,数九;冬配水,数六,已见于《吕氏春秋》。

此《太极图》五层图式当“会五于一”看。即五圈之图皆为一太极。只是为着分说“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大业)而分开画而已。

此图在传抄过程中似有误。从图之“万物化生”看,是自右向左读,则二圈外之四字,当为“动阳”(自右向左读),余二字当为“静阴”,而不是“阳动”与“阴静”。以图说“动而生阳”与“静极而生阴”对照,作“动阳”与“静阴”是与之合的。动静是太极之动静。周子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易通》)从此说可知,太极之动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神”。所谓“阳动”、“阴静”,是与周子此说相矛盾的。是太极之动而生阳,太极之静而生阴,非“阳”动而生或“阴”静而生。否则,“阳动”之阳何来?“阴静”之静又何来?以汉儒“阳生于子而阴生于午”说来看,既然“动阳”二字标于子位(邵雍所谓“天根”处),则“静阴”二字就应当标于午处(邵雍所谓“月窟”处)。周敦实《易通》曰:“静无而动有……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此所谓之“几”,即邵雍所所谓“无极之前阴含阳”与“有象之后阳分阴”的交界处,亦即在子位。

三圈之图示“二五之精”、“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之义。火生数二,木生数三,合之为一五;水生数一,金生数四,合之为一五,火木、水金之数即为“二五”。火数阴,木数阳,合为一阴阳;金数阴,水数阳,合为一阴阳,即“五行一阴阳”。木火金水之阴阳又归于一○之太极,故曰“阴阳一太极”(四条短线连至一○)。而“有生于无”,

故曰“太极本无极”。如此,我们本图说之义,则有如下新图:

上图把“阴阳一太极”之小○变画作大○而括四象于其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二圈图之“土”分别与木、火、水、金相连,是“分土王四季”,而不是“五行相生”。木火金水之三二四一生数得中五方为八七九六之成数,为四象之数。

周敦实于《易通》中曰:“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则本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太极为一气,二气即太极分为阴阳两仪,五行虽不同,然皆二气之实,而二气本为一太极。太极一气分而为万物,万物即一太极。可见,五层图式皆为太极一○。

“太极”是见于《易传》中的抽象概念,本不可图画。为着以图佐说之不足,强以一○以示人。太极既分而为两仪(天地),四象(四时),八卦(八种基本物象),六十四卦(万物之象),则太极依然包含在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之中。两仪一太极,四象亦一太极……,并非如同“母生子”,子在母体之外,亦非“母孕子”,子在母体之中。原本太极为一气,待到一气分作二气,则二气即是太极,到生得四象,则四象即是太极……。我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或称之为本体论),就是这样“自组织”的理论。以人们所处万物缤纷的世界前推当初宇宙的生成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古今皆是“易有太极”,只不过当初是一气,而今是万物罢了。如今有“宇宙膨胀”之说,星云聚合而成的地球仍在“太极”之中。并非“母生子”而离开母体飞到了“宇宙”之外。我国古代的“自组织”宇宙生成论,与西方“上帝造物”说比较,是科学的哲学学说。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之真谛,也是我们应该为之发扬光大的哲学精华。

思考题:

1我国古代的“自组织”宇宙生成论,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母包子”或“母生子”说能形象比喻这一模式吗?

2“分土王四季”与“播五行于四时”说,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之五行相生说,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3《易乾凿度》中有“有生于无”与“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说。汉唐诸儒皆宗此说,到了北宋的周敦实画《太极图》,也本此说。如果以“无极”为出于“道家”的概念而说周敦实之《太极图》为道教之图,您认为此说公平吗?

(二)

道家将周敦实的《太极图》收入《道藏》,称之为《周氏太极图》(见下图)。

图说:“周茂叔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此图已将“动阳”改作“阳动”。又以二层图式为水、火之象,故将“阳动”二字标于三层图式水与火连线之中。“无极而太极”是本朱熹之改动而来(洪迈修《国史》,濂溪传中载《太极图说》,作“自无极而为太极”)。可知此图是于南宋朱熹之后而收入《道藏》。从图中土分别与木、火、金、水相连看,此图本“分土王四季”之义,不本朱熹五行相生之义作水绕过中土直接与木连。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道士们在自己的经典中称此图为《周氏太极图》。可知前此并没有类似之图。

朱熹与陆九渊“鹅湖之会”有关“太极之争”,亦是就“无极”本源而起。陆氏强调“无极”二字出于《老子》,是老氏之学。并没有说周子《太极图》是由《道藏》中什么图改造而来。此亦可知其时《道藏》中还没有类似之图。后来,于明英宗正统十年结集的《正统道藏》中出现了《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见下图)。曰:“拟明众妙之要道,可萃诸经之善言,言真元之教,明于天下。天垂其图,十有二焉。”实列五图:第一《虚无自然之图》,第二《道妙惚恍》之图,第三《太极先天之图》,第四《三仪冥有之图》,第五《气运之图》。(余七图在《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中。)其第一图即《道藏·易数钩隐图》之“太极第一”图,第二图即《道藏·周易图》之《太极图》(亦即杨甲《六经图》所列“旧有此图”,实为《道藏·周易图》所列陈抟《帝出震图》与范谔昌《四象八卦图》之衍图),第四图则为《道藏·易数钩隐图》“三才第四十五”图之衍图,第五图乃以五运杂五音、五色、纳甲构造之图。余七图,第一《阴阳陟降图》乃十二月卦图衍图,有邵伯温所谓“复姤小父母”说,又有脱胎于《观物外篇》之“乾始生于子而坎终于寅,坤初产于午而离毕于申”说。第二《四象之图》乃《道藏·周易图》所列《卦配方图》之衍图。第三《五行推移之图》乃《道藏·易数钩隐图》所列“洛书五行生数第五十三”与“洛书五行成数第五十四”之合一图。第四《八卦六变之图》乃《道藏·易数钩隐图》所列“震为长男第三十七”至“兑为少女第四十二”六图之合一图。第五《九宫七元之图》乃《道藏·大易象数钩深图》所列《河图数图》之衍图,图说有“希夷处士”语。第六《修仙炼真之图》与第七《臣朝金阙之图》乃为人物图。总之,虽曰“天垂其图”,然多数为《道藏》中所见《易数钩隐图》、《大易象数钩深图》和《周易图》之衍图。

其中《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之第三图——《太极先天之图》,与《道藏·周易图》所列《周氏太极图》相似。考证此图是早于《周氏太极图》之图,还是《周氏太极图》之衍图,我们应该从分析图的内涵入手而得出结论。

首先,是图将“阴静”二字标于第一○层太极图左右,此则有取邵雍“太极不动,性也”之说。

其次,是图将“阳动”二字标于第三层太极图上一小○之内,乃是沿袭《道藏·周易图》之误。“阳生于子”,“阳动”二字本应标于第二层一○太极图之下(应为“动阳”)。

第三,是图第三层太极图取“五行相生”说,水绕过中土与木连,则是有取于朱熹改造之《太极图》。与周敦颐所谓“五气顺布”之义相悖。

第四,是图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八字标于第三层太极图左右,而不是标于第四层太极图左右,则说明所本模式不同。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在邵雍看来,《系辞》“易有太极”一节说的是《易》之体,而其模式是《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而他将八卦看作是“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此图所标,即本此模式,以八卦与四象同属之于第三层太极图。

第五,是图将“万物化生”四字标于第四层太极图左右,亦是本于“三生万物”模式。而其第五层一○太极图就不再表示“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以象万物之义。

第六,《太极先天之图》之图说“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之象”,则是直接采自《观物外篇》的邵雍语录。其“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之说亦原于邵雍“太极一也,不动生二”说。

总之,此图是以邵雍《先天图》模式及《观物外篇》之说而构建,其原图则是本于《道藏·周易图》中之《周氏太极图》。《周易图》成书于南宋末年,所列《周氏太极图》是朱震所列图与朱熹改造图之演变图。此《太极先天之图》虽本邵雍“先天”之说,以老子说道的模式加以演变,然其图却杂有朱熹“母生子”模式。因而其第三层太极图并不能表达“四象”与“八卦”的“二生三”结果。其出世的时间,当在南宋朱熹以后。确切地说,据图说有“时师消遥”、“雍也”、“消遥门下”之名推断,是图造于元代无疑。

周敦实《太极图》先见于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其后由于朱熹对周敦实儒学的大力推崇,《太极图》在宋代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初,毛奇龄著《太极图说遗义》,以《正统道藏》中的一幅《太极先天之图》为证据,说周敦实《太极图》是来自道教之图。民国之后,诸国学大家,如吕思勉、陈钟凡、冯友兰、侯外庐等于中国哲学史或宋明理学史等著作中,均本清初毛奇龄、黄宗炎、李塨等人的意见,说周氏《太极图》渊源于道家修炼图。解放以来,亦有多数学者持此种观点。至八十年代,如张立文、束景南等学者仍撰文谈周氏《太极图》是“沿袭”《道藏》所载之《太极先天之图》。束景南则进一步说周氏《太极图》是《太极先天之图》与《无极图》的合一,“他也仿道图作了正反顺逆的解说,因此他的图也可正反顺逆看”。时至八十年代末,王卡方于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中就《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其中包括《太极先天之图》)指出:此图原不著撰人与年代。其中图象哲理,汲取邵雍、周敦颐之《易》学。

第二页引山谷(黄庭坚)解《老子》之语。第三页曰:“昔者真君在武当山进道凡四十有二年,方升紫霄,位列仙圣,非乎龟蛇。”此所谓真君当指玄武神,宋大中祥符间(1008?016年)诏封真武灵应真君。从此知此书盖出北宋后。

九十年代初,李申著《周易之河说解》与《话说太极图》二书,对周氏《太极图》的渊源进了详尽的考证。李申的考证就比王卡又前进了一步。特别是他所列举的“在对道教文献的考察中,我们完全没有发现周敦颐将《无极图》改为《太极图》的痕迹,却发现了不少将周敦颐的《太极图》改为道教修炼图的证据”的大量衍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是周敦颐沿袭了道家的修炼图而作《太极图》,而是道家将周敦颐的《太极图》改成了各式各样的修炼图。其后,青年学者任俊华亦撰文阐明“《太极先天之图》根本不是周敦颐之前的作品”的观点。韩国留学生刘承相在陈谷嘉导师的指导下,写出颇有价值的《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学位论文,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在李申研究的基础上详尽而全面地对周氏《太极图》的渊源进行了考辨。于是,陈来于《宋明理学》一书中引用了李申的考证结果,余敦康则于《内圣外王的贯通》一书中说:“即令我们通过新的考据推翻了清儒所列举的证据,证明了《太极图说》乃周敦颐所自作,也用不着像古人那样作出贬低或者推崇的结论,更不必以此来否认理学本身即是三教合流思潮的产物这个宏观的历史事实。”

我们分析周氏《太极图》内涵之后可知,周敦实建图说《易》,从“易有太极”说到“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个“一分为二”的过程。至南宋林至于《易裨传》中列“太极变图”,亦是一变而二、二变而四、四变而八的模式。

我们从图象内涵的模式方面与《太极先天之图》相比较,即可知《太极先天之图》是《周氏太极图》之衍图。

思考题:

1道士于周子《太极图》名中加入“先天”二字,从而衍出《太极先天之图》。其“先天”的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说《太极先天之图》出于朱熹之后?

(三)

南宋朱熹表彰周子《太极图》并有所改造之后,道士们开始演变周子的《太极图》。宝庆二年(1226)观复道士萧应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中列《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见图一,采自《正统道藏》)。

从图中“阳动”、“阴静”标于二层图式左右及三层图式水绕过中土与木连可知,是图从朱熹改造之周子《太极图》演变而来。

南宋末年,道士萧廷芝于《金丹大成》中列《无极图》(见图二,采自《正统道藏》)。

从三层图式水过中土与木连看,此图虽出于萧应叟之后,然当是自《道藏》中所收《周氏太极图》演变而来。

元代道士陈致虚于《金丹大要》中列《太极顺逆图》(见图三,采自《正统道藏》)。

从图中“阳动”、“阴静”标于二层图式左右及三层图式水绕过中土与木连可知,此图是从朱熹改造之周子《太极图》演变而来。

元至大三年(1310),东蜀道士卫琪于《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中列《无极图》(见图四,采自《正统道藏》)。

卫琪则公开说他的《无极图》是从《周氏太极图》演变而来。

元末明初,道士王道渊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列《道生万物图》(见图五,采自《正统道藏》)。

王道渊《道生万物图》亦是自朱熹改造周子《太极图》步步演变而来。其三层图式似有传抄之误。

我们于上一讲中所列《太极先天之图》,也是元代出现的周子《太极图》的演变图。此外陈致虚《金丹大要》中的《先天太极图》、《后天太极图》,也是自周子《太极图》步步演变之图。

这些事实说明,是道士们把周敦实的《太极图》演变成多幅用以阐述“金液还丹”或“复归无极”内容之图。由此可见,《周氏太极图》当为首先出现于《道藏》中之图。如果前此《道藏》中有什么类似之图,道士们不会皆本《周氏太极图》而演变出自己的图,亦不会皆对本出道教之图一言不发,更不会有明言本周子《太极图》而出己图者。

思考题:

1道士们将周子《太极图》演变成各样之图,这一现象说明了是什么?

2为什么说好多道士演变之图,是本于朱熹改造之周子《太极图》而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