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子补阳气、降虚火,化解患者一身病痛...

一张方子补阳气、降虚火,化解患者一身病痛。患者看了方子后却说:都像你这样这病,中医难怪越来越不行了。

大家看到题目,可能会觉得奇怪,补阳气说明阴盛阳衰,而虚火不是阴虚导致的吗,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这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也体现了中医所独有的认知。中医从来不会非黑即白,就像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变化无穷,中医讲究事物属性的多元化。

曾经就见过这样一位患者,六十岁。

这位患者可以说是“百病缠身”,比如胃炎,肠炎,心律不齐什么的,总之,有很多慢性病。

还有个小毛病,但也是最让他难受的毛病,就是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口腔溃疡必然发作,这一发作就是一个多月,已经好几年了。

这次,就是慢性肠炎,导致不停的拉肚子,口腔溃疡再次发作。

我观察他,舌苔黄腻,口腔两侧还几块溃疡,还有口臭,口干。还有尿黄,便溏的情况。

这不是有火吗?所以他自己吃了降火药,谁知,不吃还好,越吃越厉害,吓得他赶紧停药就医。

接下来又了解到,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四肢发凉畏寒,舌边齿痕明显,舌体偏胖,脸色发白,神疲气短,还有脉象迟沉。这又是虚症。

这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了,这又该怎么办?

我思虑了一番,仔细揣摩,写了一张方子。

方:黄芪,干姜,鹿角霜,炮附子,蒲公英,半枝莲,黄苓,银翘,甘草。

患者也是久病成医,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既有温阳的,又有清火的药,便说:

“你要不能治就直接说,不丢人,很多大夫都没办法,但你这糊弄我可不对,都像你这样这病,中医难怪越来越不行了。”

我只好说:“你既然吃过不少药,也没好,不妨试试我这个,你吃好了再来付诊费。”

患者沉思了一会儿,便回去吃药了。

结果,患者服药七剂,溃疡逐渐愈合,神疲气短,四肢发凉畏寒、大便溏薄、尿黄等问题都有好转。又服十四剂,症状都痊愈了。

后来,又告诉他,平时可以吃一些补中益气的食物,或者食疗。比如黄芪、党参、红枣等,可以做汤。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症候,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其实,一句话说,就是中焦阳气不足,导致邪火郁滞。

我们从患者便溏、四肢畏寒怕冷、舌胖有齿痕、神疲气短、面色晄白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到患者脾阳不足的问题。

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过于虚寒,就无法推动气机运转。于是,人体的气就郁结在一起,郁则成火。于是就导致患者出现尿黄、苔黄腻、口臭口干、口腔溃疡等上火的表现。

患者既有寒,又有热,就复杂了。要解决,就得既要温脾阳,又能清郁火,两者平衡得把握好。不然温阳劲儿大了,容易助火,清热劲儿大了,还不利于补阳。

所以用药就很考验功力。

方中,用黄芪、炮附子、干姜、鹿角霜,是温阳的,温补患者的脾阳。

黄芩、连翘、蒲公英、半枝莲,是用于清热解毒凉血的,可以清散邪火。

甘草,用来调和诸药。

两队药物要寒热平衡,力道适中,不偏不倚,才能使患者体内阴阳平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