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市街饣它汤,还值得排队吗?
戏马台的清晨,苏醒得总比别处要早一些。
5点半钟,大多数徐州人还在睡梦中,马市街饣它汤就开门迎客了。
「百年老字号」「徐州中华名小吃」「外地人来徐州必吃」……各种标签加持下,戏马台的马市街门口,每个早上都在排着长队。
七点到达马市街,队伍已经漫出了视线。饣它汤、肉合、油条、包子四个档口各自为营,不算宽的门口,排出四条东西进击的队伍。
早上最繁忙的时候,每张桌子上都挤满了人,人们捧着碗,配着油条肉盒煎包,埋头呼呼喝汤。
略微年长的叔叔阿姨自带保温桶、搪瓷杯,还有自称“买的站票”端碗在门口喝汤的大哥,俨然把这吃出了食堂的架势。
好(hào)吃的徐州人永远用脚投票。真正优秀的店,有闲阶级们甚至愿意横跨半座城前来品尝。
这位大爷绝对算得上马市街的铁粉,从上小学三四年级吃到耳顺之年,过去零花钱少,早上拿着父母给的两分钱也得来解解馋。
如今住得不算近,每个星期也总得抽出一个早晨专门来吃一回,用自带的千层酥饼夹着油条再来一碗汤,是他多年不变的搭配。
天南地北口音的游客慕名而来也是常有的,对于初来徐州的外地朋友,我们能给予最大的热情就是:“走,带你喝饣它汤去。”
绝无半点看低他的意思,这才是被local们视为专有的神秘高规格接待,说明关系到位了。
用一碗冒着热气,下肚满是燥热的饣它汤,唤醒还在昏昏欲睡的困意,对于徐州人来说是一天的开始。
打个鸡蛋是徐州人喝饣它汤心照不宣的标配,接受食客自带鸡蛋的早点铺子如今倒是越来越少了。
徐徐升起的雾气裹挟汤的香气迎面扑来,让早起的寒意打心底暖了大半。
拎着保温桶的大爷转头跟后面人闲话家常,家住西苑的他引起母亲爱喝这家饣它汤,他隔一天就得来盛一回汤带回家。
锅旁的师傅有足够臂力和准头,蛋液在搅拌下于碗中高速运转。
把煮沸的高汤舀出,手腕一扬间,沸汤如飞流瀑布急冲直下,高温与速度兼备,一碗蛋花直冲得气势如虹。
盛好再淋香油,汤来,一碗丰盛,可疗相思。
为了探究普通饣它汤和优质饣它汤两块钱的差价之间到底隔了多少鸿沟,特意各要了一碗作为对照。
未加蛋的普通版本略显孤独寡淡,除了鸡丝没那么丰富外,其他并无二致。
顾不得烫,先来一口,恰到好处的鲜辣,头上微微冒汗,多喝几口,寒意就彻底消了。
这一碗,喝得人恣肆生猛,喝得人满脸大汗,喝得人浑身通泰。
喝饣它汤要配什么,这个问题在徐州人心中并无定数。
牛肉合、煎包、锅贴饺……牙口不好、吃不得硬物的老大爷,要碗汤,自己带个馒头掰成小块儿泡着吃也是极满足的一餐。
但在我看来,来这最不能错过的还得是几乎全国独此一家的八股油条,别的早点摊上成双入对的油条在这得乘以四。
问到八股的和普通油条炸制手法有无区别,大姐回答我,这里的油条不用矾不用碱,靠的是天然的酵母炸发出来的。
擀好的面饼整齐地码放在案板边沿,再Duang~Duang~Duang~用刀依次等切,强迫症看了都觉得神清气爽。
叠好的面团扔进锅里,再旋转,一会儿就膨胀成了金黄酥香的一整只。
刚出锅的油条热气透过表层的油光,裹上面粉的麦香和油香,直往人鼻腔里钻。
比起空口吃我更爱把它浸在汤里,油条内部的蜂窝状小孔吸透了汤汁。
酥脆的外壳下,是柔软又有韧劲的内心,一口下去爆发出满嘴油香。
一根八股油条一碗饣它汤,这就是徐州早点的古早味。
滚烫的饣它汤浸润了油条的绵软,经由牙齿的触碰,自油条脆嫩的表皮溢出,咸鲜的味道唤醒了整个清晨。
牛肉合是当仁不让的人气王,炸肉合的大姐独守阵地,和面、包馅儿、下锅炸……手里完全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