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打铁叮当
陈圣:打铁叮当
入行那年,陈圣就带一份“野心”:要研制机械化生产工具,让机器代替部分人力。
本报记者单露娟文/摄
2月的一天,天气晴好。
在天台县街头镇的寒山刀具店内,陈圣站在机器前给一把菜刀精磨开刃。“现在我们很多工序都可以机器完成了,但是开刃口必须要手工进行,这样可以确保刀口开锋一致。”陈圣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介绍。
这是制作一把菜刀的最后步骤。经过一番打磨,一把轻薄锃亮的菜刀就完成了。
陈圣今年37岁,是这家寒山刀具店的第三代制刀匠。
三代制刀匠
“我们家从我爷爷开始就已经在做刀了。”空闲间隙,这个憨厚的中年汉子打开了话匣子。
陈圣的爷爷陈中兴24岁时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藏进深山里,巧遇打铁师傅,于是习得制作菜刀的手艺,并在家乡小有名气。
父亲陈林海15岁开始跟着爷爷学艺。因为从小就在叮叮当当的打铁铺里跑进跑出,仅通过三年磨练,他便出师了,不但农家用的各种铁器打制都拿得起,祖传的打菜刀手艺更是“独门绝招”。
除了在自家打铁,陈林海有时还外出落户打。“那时还没有煤,用的是木炭,给哪家打铁,主人家要提供木炭、铁,若没有铁,就到废品收购站去买。据说那时候打铁的洪炉也是临时用砖石泥巴砌的,用的是手拉风箱,后来通了电,才换成鼓风机。”自陈圣有记忆起,父亲已经开始用鼓风机给洪炉加热。
“我爸制刀的时候,对制刀技术进行了改进,刀具质量也有了提升,加上他特别重视声誉,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就是出现次品坚决废弃。很快,铁铺的生意更好了,名气也更大了。”陈林海还把陈中兴创下的刀具招牌“陈州人”去掉“人”字,将“陈州”两字烙在刀面上打品牌。
“陈州”刀名气响亮,前来购刀的人络绎不绝。在陈圣童年的记忆里,每天醒来,家里永远都烧着红彤彤的老洪炉,父母抡着锤子站在炉子前,满脸的汗水。“那时候我就想,父母太辛苦了,如果有机器能够代替手工就好了。”
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陈圣也加入制刀行列。他是带着蓬勃的“野心”来的:研制出机械化生产工具,让机器代替部分人力。
陈圣最先学习的是给父亲打下手抡锤子。“每把菜刀都是千锤百炼做出来的,这一点也不夸张,实际上,一把菜刀从选材到最后成型,经过的捶打何止千百下。”
起初,陈圣连锤子都拿不动,勉强抡起来,锤几下就脱力了,但是他不能停止。“俗话说趁热打铁,炉子升起来就得打,不然铁就废掉了。”一天活干完,陈圣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要散架了。他咬咬牙继续,三四个月后基本可以给父亲打下手。
一把好菜刀的诞生
从开始学习到能自己打出一把菜刀,陈圣差不多花了3年时间。
每一把菜刀的诞生,都要经过选料、熟火、捶打、淬火等多道工序。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陈圣说,要想打造一把上好的菜刀,首先在选材上就要注意。“市面上钢材很多,但是能做成菜刀的钢材只有几种。我们选用的钢材在没有淬火前必须有延展性,然后淬完火能达到一定硬度才可以。”
但是怎样才能买到合适的钢材就要凭经验和运气了。“我们一般是根据经验买一些看起来合适的先试一下,可以了,再大批购买。”
买好材料后,就是打毛铁夹钢:将毛铁打成四四方方的,取一块合适的钢材置于两块毛铁中间。陈圣解释:“从前手打的菜刀主要材料是白铁,中间夹钢,钢的硬度高,切菜用的那锋利的刀尖就是钢。”
“夹钢以后就是熟火,为的是使毛铁和钢可以粘连。”熟火这个步骤非常考验制刀匠的经验和技术,“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过了的话,中间钢的部分就会太薄,后期找钢口不好找,菜刀就废了。太厚也不行,太厚会影响刀的锋利程度。”而要怎么把握这个度,陈圣表示只能靠经验:“钢的部分,一般厚度在0.8毫米到1毫米是最好的。”
这番工序后,菜刀的毛坯就出来了。“接下去要锻打,一个毛坯能打四把刀,打出来后截断,开刀尾,一把刀就大致成型。然后,再进行铲钢、淬火、回火等精细处理。”
跟着父亲学习多年后,陈圣总结出制作一把好刀必须过好四道关:一是材料关。制作厨用刀具需要特殊型号的钢材,即使是某一型号钢铁,还需经过试火才能确定是否适用。二是锻打关。厨房用刀可分两种,一种是家用普通菜刀,用来切菜切肉。这种刀要造型美观轻巧、弧度恰当、厚薄适中。太薄切肉要飘,太厚则不容易下刀。另一种是稍厚的厨刀。这种刀既要美观又要实用,既可切肉又可砍骨。三是铲磨关。铲要保证刀面平直、厚度均匀,磨要磨出锋口。四是装柄关。用刀全靠手,刀柄必须牢固不松动,平滑不损手,刀背根部护手还应稍厚,并要包得圆实。
实现半机械化生产
学会制作菜刀后,陈圣开始琢磨起升级改造的问题。
“纯手工打造太耗时,不但人辛苦,产量也不高。虽然我们买了一台机械锻打机,部分工序实行机械锻打,效率略有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陈圣有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念头。
听说外地的制刀技术比较发达,并且已经实现部分机械化生产,陈圣便放下家里的活去外地刀具厂参观学习。到外地转了一圈回来后,他决定生产制式刀具。
得益于多年的打菜刀经验,陈家现在一直固定使用一种合适打刀具的优质钢。但要扩大产量,首先就要保证有这么多合适的优质钢可用。
为了炼成这种钢,陈圣和父亲找了一家炼钢厂,先后经过6次试验,报废了6小炉铁水,最后总算找准这种优质钢的成分配比。
之后,陈圣又从外地引进数台做菜刀的机器,再根据自家菜刀的特点进行升级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刀具生产半机械化。
“现在,除了淬火、刀口整平、开刃等几个重要步骤还需要人工,其他像锻打、铲钢等工序都可以借助机器完成,效率提高了不少。”
为了扩大自家菜刀的影响力,在街头镇政府的帮助下,陈圣又新注册了“寒山”这个商标。他说:“唐代诗僧寒山曾隐居我们这里的寒石山70多年,现在随着旅游经济的开发,掀起了'寒山热’,借名人名山的东风,名刀生意一定也会更好。”
现在,父亲陈林海因上了年岁已经不再做刀了,家里的生意完全交给陈圣打理。在陈圣的带领下,如今的“寒山”刀不仅知名度越来越高,近些年还远销海外。
手 记
采访中,陈圣很少讲述他是怎么改革的,他说得最多的是打铁的老手艺是怎么样的。淬火、熟火、磨刀……一步步,事无巨细。
这个男子不厌其烦地介绍着每一个步骤,他觉得如果现在记者能记录下来,或许以后这门手艺就不会被彻底遗忘了。
民间有俗语: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因为辛苦,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继续坚持这个行业。即使还有年轻人在做这行,也都已经是进行工业化生产,不太懂得老手艺是怎么一回事了。
陈圣明白,工业化代替手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入行时的梦想。可是有时候他又很惆怅:“在我身边,感觉除了我,年纪比我小的人几乎都不知道老手艺是怎么回事。以后,这门手艺会失传……”
无法避免,时代的洪流终究会淹没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但是老手艺人的精神,即使在工业化生产时代依然珍贵。